第四十章 面试第三轮
叶志国看着尤文轩这样的样子,直接呵斥道不学无术,一副不屑与之为伍的模样。
尤文轩却不以为意,经过这一段时间艰难的找工作之旅,他已经有了充分的自知之明。
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当知道自己的无知,再去有意识的学习补足,就一定会成功的。尤文轩心里如是想道。
毛玥恰好走这间会议室走过,看到了这一幕,她对这两个人都很是看好。
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过程中,有状况的不只这边。
也许是毛玥选拔的标准太奇葩,每一组讨论里面时常各种人都有。互相看不惯,已是常有的,毛玥一上午,遇到了不少次。
不过,他们都并未加以阻止,反而是在仔细观察冲突情况下,所有人的反应。
有的人咄咄逼人,却只针对观点;有的人小肚鸡肠,斤斤计较。
在被反驳时,有的人若有所思,有的人却直接反驳……
********************************
三天后,叶志国和尤文轩,还有大概二十人收到了晨功的第三轮面试通知。据说还会淘汰掉一半的人选,所有人都不禁为这个比例而惊呼,一千多人最后能被录取的只有十人,这次晨功的招聘,真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啊。
第三轮面试,几个面试官坐在一起,手里都拿着纸和笔,好像准备记录什么。
所有的应聘者,都围坐在一个长条形的会议桌旁。
当所有人坐定之后,毛玥说:“第一个题目是:你要向你8岁的侄子解释什么是案例教学法,请用三句话完成。”
毛玥的话顿了顿继续说道:“每一个人的回答必须与其他人不同。请大家自行站起来回答,第二个回答的,请你评价上一位的回答。当所有人都回答完毕之后,第一个回答的评价最后一位的回答。”
周围的李显等人一听,都觉得这个问题有意思。
先,这个问题考察了面试者的知识面结构,如果你连什么是教学案例法都不知道的话,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
其次,教学案例法还是比较复杂的,如何向一个8岁的孩子讲解,让他能听懂,考验了面试者对儿童心理、接受能力的了解。
再次,三句话,考验了面试者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这个题的陷进不只在回答题目本身上,还考验了面试者的选择智慧。
如果抢在第一个回答问题,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干扰,最容易介绍,但是,也最容易出现各种漏洞,越容易被后来的人挑刺。
而越到后面回答问题,能够回答的,别人都回答过了,很难找到新的言语来描述一个已经被二十个人回答过的问题。
还有就是,如何评价是一个陷进。如果你说别人说的好,不是给竞争对手加油,而灭自己的威风么。如果你说别人说的不好,必须要列出论据,言之有物吧。
当毛玥说完之后,现场所有人都安静了。
在一刻钟之后,才有人站起来,却正是叶志国,这个大个子,一脸从容的答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让学生去扮演当事人思考如何去选择。而教师则扮演激励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这个回答准确的简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却不一定能被8岁孩子完全理解,所以立马有人起来挑刺。
整个现场的氛围渐渐热烈。只有尤文轩和所有的评委拿着纸和笔,不停的记录着什么。
最后一个回答,是尤文轩,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精彩。精彩到让叶志国评价时,都不能挑出任何的毛病。
叶志国不敢置信的看着尤文轩,他早知道这个小子不学无术,但是,他今天怎么能回答的如此出彩?难道真的人不可貌相?
只有毛玥,在面试中途,曾站起来看了尤文轩的笔记。她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归纳总结能力,她敢打赌,进考场之前,尤文轩肯定不知道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只是,在前面十九个人阐述的时候,他认真倾听,从之前十九位应聘者的答案之中,听懂了什么叫案例教学法。最为强悍的是,他的总结归纳能力。
当叶志国评论完尤文轩之后,毛玥说:“第二个题目是:要是让你用一对一的上课形式教导蓉城所有的学生,你会收取多少费用?请每一个人过来领取笔和纸,将你们的推理过程以及答案写在纸上。”
在教师招聘里,所有人都没有见过这类似的问题,都又懵在原地。只有尤文轩,思考了片刻之后,举手问道:“毛老师,这个题我们可以使用网络么?“
毛玥将答题纸和笔一一给众人,才说道:“不可以。”
过了一会,慢慢才有人开始在纸上做答。
这一次,没有度娘相助的尤文轩,回答问题的速度慢了不少,不过他都认真思考在草稿纸上演算了好几次,还仔细核算了,才誊抄在了答题上。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要求答案一定正确,但是,所有人都必须尽量写清楚整个推理过程。
尤文轩答完题之后,他将答题纸交给毛玥。他小心翼翼的观察毛玥的表情,却只见毛玥的面色一直毛玥什么变化,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这个跟他同时毕业的普通女孩,却在此时,已经坐在了主宰者的位置上,他已经落后这么远了么?他的心里复杂难言。
慢慢的,在场的二十个人都将答题纸交了上去,毛玥却没有当场给出答案,而是让大家先回去等通知。
***************************
三天之后,十个幸运儿过三关斩五将,在晨功的官方微博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而教育界很多人在看到这个名单之后,却现,只有一个名字是熟悉的,而很多出名的行业精英都被淘汰了。好奇的人们,纷纷去打探其他九个人的工作背景。
最后,教育界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