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
● 李嘉诚案例
“借法”是聪明人都会采用的做法,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如果只靠自己单打独斗,会非常辛苦,取得的效果也很有限。李嘉诚很精通“借法”。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的董事,李嘉诚也欣然接受了,但李嘉诚并没有参与中信多少工作,更像是名誉上的董事。
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在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是个非常有理想的青年,他不满足于接手父辈打拼下来的江山,想要自己创业,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凭借自己的实力做出成绩。
看到荣智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李嘉诚自然十分支持。两家的关系本来就很不错,年轻人有做事情的想法,身为长辈的李嘉诚自然要帮一帮。李嘉诚和荣智健都看好借壳上市,觉得这是条不错的路。所谓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想要上市的话,从原则上讲需要有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办正规的手续在交易所上市,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和耗费精力财力的。所以,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就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也可以达到自己的上市目的,这就是借壳上市。
这些小型的上市公司资产很少,营业额也不高,因此收购它们的买家不需要动用大额的资金,这些小型的上市公司就被比喻为“空壳”,李嘉诚和荣智健在市场上多方寻找、权衡,终于决定选择泰富展这个小公司。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担任百富勤的主席,为中信的财务顾问以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一股的价格购买了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蚊型股”,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以及物业作价的步骤来完成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保护了泰富。
这一次的“借壳”进行得非常缜密低调,而且对双方都有好处,是一次互利共赢的公平交易。到1991年6月,泰富改组集资后,股权分配给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担任其董事长。虽然李嘉诚对促成这件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从最后的股权分配结果来看,李嘉诚占的股权并不多,可见他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利。
李嘉诚不过是凭借自己的商业地位和商业头脑来帮助荣智健,觉得获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多交一个朋友。通过李嘉诚的这一次帮助,中信在香港展的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李嘉诚与中信的交好,也为他们日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但自己获利很少这样的事,李嘉诚做过很多次,这就是李嘉诚的一贯作风。李嘉诚不会只看重眼前的一单生意,而更看重日后的长远展。
● 李嘉诚智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别人的帮助能令自己的事情完成得更加顺利。所以,人在这个社会上要多交朋友,开拓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这样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有朋友能向你伸出援手。
一个人在急匆匆赶夜路的时候,看到另外一个人远远走来,手里提着一个灯笼,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这位赶路的人非常感激地走到这位提灯笼的行人面前,对他说道:“谢谢您的灯笼,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不然我很可能就撞到您了。”那位行人微笑着说不用谢。走近了才现,这位提灯笼的行人竟然是一个盲人。
这个人非常惊讶地问道:“您是一位盲人,为什么走夜路还要提灯笼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那位盲人晃了晃手中的灯笼:“如果没有这盏灯笼,你不是就会撞到我?我提灯笼不是为我自己照亮,而是为过往的路人照亮。”
这位盲人虽然自己看不到路,走夜路根本不用提灯笼,但是他为别的行人着想,让他们能够在漆黑的夜色中看到一抹亮光,从而不会撞到自己,或者不会被脚下的物体绊倒。盲人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在李嘉诚的身上也有体现。李嘉诚在与人交往时,从不考虑自己是不是会吃亏,而总是先为对方考虑。
李嘉诚多次强调“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在人际交往时,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从对方那里获得利益,而是先以诚意打动对方,和对方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朋友的关系,这自然就不愁没有生意可做了。
人们在步入社会后,总是急于扩大社交圈,希望能够接触不同的人,展自己的社会资源,但越是心急,越是将社交当作让自己赚取利益的一种途径,反倒越是无法拓展生意圈子。像李嘉诚这样,做不做得成生意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能交到朋友,在李嘉诚看来,生意是做不完的,但朋友比生意更重要。
现在很多人做生意,总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广泛,应该很容易就能够谈成生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际关系的打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要的原则应该是做好自己,以诚待人、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别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