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美貌少女
“去年的账目,娘也都看了。”苏太君正在和郦国誉说话,“家大业大,当家不易啊。你是一家之主,遇事还要多加小心。”
郦国誉低头称是。艾姨娘和郭姨娘站在一边,替苏太君端茶倒水;郦碧萱坐在末座喝茶。
郦书雁进了清辉苑,先暗自观察着周围人们的表情。看见他们并无异样,郦书雁才敢肯定,刚才是门口的小厮说错了。她没来由地松了一口气,对苏太君和郦国誉行了大礼,说道:“祖母万福,父亲万福。”
“大丫头来了。”苏太君扶她起来,把一个厚厚的红包塞到她手里,“昨天事忙,来不及,今天给你补上。”
郦书雁笑着说道:“刚好给今年添一添喜气,不是挺好的?咱们家那些不如意的事,也都留在去年就好了。”
“但愿如此。”郦国誉听见这几句吉利话儿,眉头舒展了一些,也拿出一个红包,“你去年受惊了,今年多封些压岁钱给你,逢凶化吉。”
郦书雁有些意外,接过红包,道:“多谢父亲。”这句谢要比平时真诚不少。她本来以为郦国誉不会关心她。
郦国誉摆手,对苏太君说道:“今年公务只会比往年更繁忙,儿子分身乏术,无暇看顾家里,还得辛苦娘看顾全家。”
“这倒没什么。”苏太君慢慢地转着手里的佛珠,“不过有一条,你那个妾室实在不是什么争气的人。我看,不如让大丫头跟着我学管家吧。”
管家?艾姨娘不敢置信地看着苏太君,她这是不打算再把管家之权交给自己了?
郦国誉有些犹豫:“大丫头毕竟要嫁人了,现在学了管家,过两年谁来管?”
苏太君早有准备,说道:“咱们这样的人家,都是主母管事。倘若你想续弦,我也不反对。”
听见“续弦”两个字,艾姨娘和郭姨娘双双色变。
在越国,正妻的地位无可动摇。哪怕正妻十六岁,妾室年已花甲,只要正妻愿意,那六十岁的妾室仍然要每天早起,到正妻面前立规矩。无论如何,她们也不愿意让一个掌握着她们生杀大权的女人进门。
郦国誉有些心动,但想到亡妻的娘家,又退缩了:“长孙家一直对我颇有微词,近年来,他们明里暗里帮衬我,无非是因为我在成君死后没有续弦。”
成君是郦书雁母亲的闺名。想到长孙家的权势,苏太君也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你自己看着办吧。”
“萱儿还要过两年出嫁。照我看,不妨让萱儿跟书雁一起学管家,将来出嫁,也多了一样本事。”郦国誉道。
郦碧萱惊喜地看着郦国誉,又看了看苏太君。苏太君点头:“也行。——多看看、多学学,自己也能多长几个心眼儿。”
“萱儿谢谢祖母,谢谢父亲!”郦碧萱笑得明媚。
她早就应该猜到的,但凡有什么好事,父亲永远不会忘了郦碧萱。郦书雁想到郦碧萱曾经给她使的绊子,眼神一冷。
祖母与父亲都开了口,现在反驳实在不智。不过,反正郦碧萱也没什么管家的经验,到时候再和她分开,也不难办到。
艾姨娘又高兴了起来。郦碧萱当家与她当家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她过去做的事,往后一样可以做。
说完这些琐事,苏太君让丫鬟们去传早膳。一家人在八仙桌边坐下,连郭姨娘和艾姨娘也被赐了座位。正说话间,有个丫鬟挑了帘子进来,对苏太君那边行了礼,说道:“老夫人、老爷,有位郎君带着妹妹过来,说要见一见主子们。”
“又是哪里过来打秋风的,个个都爱装作穷亲戚,”郦国誉放下筷子,不耐烦地看着传话的丫鬟,“你进府多久了,不懂规矩么?下次就直接告诉他,外男无故不得进内院。给他二十两银子,打走吧。”
丫鬟年轻面嫩,被郦国誉训斥几句,脸上红了,老老实实地答道:“奴婢进府半年了。——那位郎君还说,他不能来,他妹妹来也是一样的。”
“没有拿了银子就走,倒还算好。”郦国誉想起朝堂上的事,心烦不已,抚了抚胡须,“带她进来吧。”
郦书雁想起那些小厮在门口说的话,莫名生出一种不妙的预感。她夹了一箸山药鹿肉送到嘴里,却没有吃出任何滋味来,囫囵咽了下去,双眼盯着门口。
进来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妇人。她穿着满身素色的松江棉布,头上也只盘了一个螺髻,装扮寒酸,却丝毫无损她的美貌。她眉如新月,脸似芙蓉,皮肤白腻,骨肉匀停,是个难得的美人。从掩映的披风缝隙中,可以看出她小腹微隆,有孕在身。
“这是哪一门亲戚?我先前从来没见过。”苏太君含笑问道。
那妇人打扮的少女含羞带怯地抬起头,说了几句话。她乡音太重,郦书雁完全听不出她说了什么。
看见这少女,郦国誉的脸涨成了猪肝色,高声叫道:“给我叫那个男的进来!”
苏太君吓了一跳,不满道:“国誉,这又是怎么了?风风火火的。”
“娘,”郦国誉咬牙,想说出实情,又实在说不出口,期期艾艾了半天,“……先叫他进来吧!”
他越这样,苏太君就越疑惑。郭姨娘、郦碧萱和苏太君一样茫然,而艾姨娘多少对郦国誉有些了解,看着少女,眼里射出了仇恨的光。郦书雁猜出了大概,目光牢牢地黏在面前的一盘五绺鸡丝上,猜测着这一幕是谁指使的。
似乎过了一百年之久,那个男人终于来了。下人们事先在饭厅中摆了一道羽纱屏风,郦书雁隔着屏风看了一眼,看见那人头上确实戴着绿色的头巾,满心的猜疑和不满都不见了,只剩啼笑皆非。
“郦大人、老封君,两位小姐!”那人满口夹生的官话,礼节也半通不通,一进门行了礼,絮絮叨叨地说起了话,“可叫我好找!旧年大人在姑苏,有一位老相识,今朝碰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