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
陈襄(1017年~1080年)字述古,福州侯官人。中进士,为官于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做过枢密直学士(充皇帝侍从,备顾问应对)、太常卿(掌有关礼乐、郊庙、社稷等)、侍读(为皇帝讲解经史)等官职。学者称古灵先生。高祖檄,唐末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家于福州,仕闽为太尉,推诚奉国功臣。曾祖令图,为客省使,居侯官之古灵(今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祖希颍,果州司户参军。父象,台州黄岩县尉。古灵陈氏今为名族。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第,授建州浦城县主簿,历知台州仙居县、孟州河阳县、彭州濛阳县。嘉祐二年(1057年),以富弼之荐召试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编定昭文馆书籍。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召为开封府推官,除三司盐铁判官。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以谏议大夫奉使北辽。熙宁二年(1069年)迁修起居注,寻兼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罢言责,留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1071年)为王安石所忌,出知陈州,改知杭州,时苏轼、苏辙兄弟为杭州通判、陈州教授,多所酬唱。八年(1075年)召还,迁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兼侍讲。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人伦之鉴,可谓罕与等夷。元丰二年(1079年)坐苏轼乌台诗案,罚铜二十斤。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十一日,薨于京师,年64岁。赠给事中,阶累升为朝散大夫,勋累升为护军,爵累升为上党郡开国侯。其后累赠少师,谥忠文。
陈襄为宋世硕学名臣,早年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倡道海滨,人称四先生。襄"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选",先后于浦城、河阳、常州、杭州、陈州兴办学宫,为诸生讲学,弟子逾千人,著名者如孙觉、章衡、傅楫等。襄为学以诚明为宗,倡"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著有《易义》、《中庸义》、《古灵集》。全祖望称其"倡道之功,则固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之亚,较之程(程颢、程颐)、张(载),为前茅焉。"《宋元学案》于安定、泰山、高平(范仲淹)、庐陵(欧阳修)之后立《古灵四先生学案》,《宋史》并有传。
陈襄任建州浦城县主簿时,适逢该县缺少县令,他便独自总揽全县之事。该县地域辽阔,许多地方是由某一大家族统治,历任的县令都管不了,蒙蔽上司、请托权贵,是习以为常的事。陈襄起早贪黑,决心纠正那些年深日久的弊端。当地颇有一些案情复杂、积压日久的诉讼,陈襄下工夫分析案情,穷本溯源理出头绪,然后―一加以判决。为了秉公断案,防止有人来说情,每次断案时,便让数人环列于前,使那些说情的人无法开口。从此,浦城县的百姓知道其不徇私情,不受贿赂,是一个公正无私的清官。
陈襄当上浦城知县不久,有一个农民跑到县衙报案,说他家饲养的耕牛被人偷走。耕牛在当时既是很值钱的牲口,又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个案子。事关重大。如不及时破案,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就会影响本县农村的安定和农村经济的展、陈襄窃窃私语,这个案子非破不可。他立即跟几个捕头一起到案地点去调查取证。捕头捕获了数名犯罪嫌疑人,陈襄逐一进行审讯,但没有一个肯认罪伏法、陈襄想对其用刑,又怕伤害无辜。他连续好几天,茶饭不思,整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叫官差将嫌犯全部集中到审案大堂,便骗他们说:“本县土地庙有一口大钟,能够分辨强盗,非常灵验。”于是派人把钟抬到后案供奉起来,又命这些嫌犯站立在钟前。陈襄提高了噪门,高声说:“没有偷耕牛的人摸钟时不响。偷耕牛的人摸钟时有响声。”陈襄又率领官吏们先烧香,然后很虔诚地向钟祈祷,命令那些嫌犯个个都把手放在胸口,闭上眼晴,嘴里念叨:“偷牛者,罪大恶极,罪有应得,该抓、该抓。”整个仪式进行了大约二个小时。仪式完毕后,陈襄命官差用黑色帷幕把钟围起来,又暗地里派人把墨汁涂在钟上。又过了一个小时,他命令那些嫌犯逐一把手伸进帷幕内摸钟,然后检验他们的手,众人手上都染有墨汁,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
经过审讯,那人承认自己偷了耕牛。因为那人怕钟出响声,不敢去摸钟,结果就露出破绽,中了陈襄的计、陈襄用计断案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浦城县城内外,一段时期,犯罪分子都有所收敛,不敢轻举妄动。
陈襄在仙居县为官期间,现该县是个极其偏僻的地方,老百姓浅陋无知,不知道教育子弟读书。陈襄在一个春节大年初一的那天,乘当地父老前来贺岁的机会,写了一篇《劝学》,命门生管师复在大庭中宣读,并告诉他们说:“办学校,培养人才,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去年,我已上报朝庭,请求在本县办一所学校。目下,朝庭已正式批准。我准备拿出半年的俸禄用于资助办学。请你们有子弟的赶快将其送进学校读书。”父老们感动得掉泪,都一一答应。开工砌学校的那天,陈襄很早就来到工地,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跟建筑工人一道参加搬运建筑材料。在他的影响下,帮助搬运建筑材料的人越来越多。官府虽然没有向老百姓求助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但老百姓也乐于奉送,甚至连织布、编席的人,收入不多的也愿意出钱资助办学。过了几年,陈襄离任时,县里的男女老幼堵塞道路,攀住车辕,都舍不得让他走。好多老百姓为他送来农副产品,他都婉言谢绝。拱手与老百姓作揖,过了好长时间,好容易才出了境。
陈襄出知常州时,郡学校舍狭小,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 经过陈襄的再三努力,不久便完成了学校的扩建工作。这座学校的规模和生气蓬勃的景象,在附近州郡的学校中是屈一指的、陈襄经常早晨进入学校,坐着为学生们讲解经史,同时处理州内政务,从引毗陵一地学业有成的人,在江浙地区为数最多。
陈襄到常州为官的第二年夏季,老天爷了脾气,连续阴雨一个多月。常州境内洪水泛滥,若干农田被淹,许多老百姓的房屋被洪水冲塌。好多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扶老携幼 离乡背井,乞讨他乡、陈襄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写上奏折,派人上报朝庭,要求调拨救灾物资进行救灾。他立即率领州、县的官吏,组织百姓,进行抗洪自救。他亲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亲自指挥抗洪救灾,多次深入到灾民中去进行慰问,派人及时把朝庭调拨的救灾款以及救灾物资放到灾民手中。抗洪救灾刚刚结束,他立即组织人员,排查洪水泛滥的原因,他还亲自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寻求彻底根治洪魔的对策。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找出了洪水泛滥的原因:原来常州的运渠横挡着震泽,连日下暴雨,游积的水不得向北注入长江中,因而震泽之水经常淹没常州、苏州几个县的农田,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代。陈襄连夜书写奏折,上报朝庭,要求兴修水利,提出了疏浚运渠,导震泽之水入长江的治水之策、过了一段时问,朝庭批准了他上奏治水的奏折、陈襄立即派人丈量运渠的尺寸和对岸农田的亩数后,分别派人疏浚河道,深度、宽度都有规定。陈襄经常深入工地,察看工程进程,监督工程质量,跟民工们一起挖土挑泥,往往不是一身汗,就是一身泥、在陈襄的带动下,经常州数万民工三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完成了这一水利工程、接着,他又命人削平望平的拦河坝,震泽贮积的水终于得以北流长江之中。这样一来。不但危害百姓的洪水被解除了,而且旱田也可以灌溉了。苏、常一带自此,年年五谷丰登,老百姓安居乐业,个个欢庆有余。
陈襄系宋代三朝元老,为官几十载,到过很多地方,任过很多职位。他不论在何处任何职,都不畏权贵,正直不阿,严峻执法。他勤廉为民, 一心为老百姓造福的品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一生为老百姓办的实事数不胜数。弥留之际,妻子儿女环绕在他的病床前哭泣。问他还有什么话要交待、陈襄要来纸笔,写了“先圣先师” 四个字交给了儿子之后就逝世了。陈襄逝世的消息像刮风一样很快地传到他曾经为官过的地方。好多地方的老百姓失声痛哭,悲痛万分,许多老百姓家挂起了他的画像,设了灵堂,不少村镇还为他建成了祠堂,寄托对他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