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南和城
其实从驿站到小镇只有七八里左右的路途,并没有十几里,后面的路走得也很艰难,明明没多远,愣是到天黑才到小镇,去了镇上唯一一家客栈,要了三间上房后,陈龙去了镇上的衙门,找到了官差让去收尸。
而那店小二自然也交给了官府,剩下的事情和林青黛她们没关系。
这一路上又受了惊吓,又劳累奔波,林青黛真的很累了,特别是青空,赶马车也辛苦,坐在外面赶马车还淋了雨,一到客栈就染上了风寒,林青黛给青空号脉之后,开了药,让青空服下后,这才安心。
陈龙和褚超越这一次小心多了,把客栈里里外外都排查了一遍,确定不会有悍匪之后,这才安心许多。
在镇上停留了三天,等到青空的伤寒好了之后,几人才动身。
后面的路走得要快很多,因为休息了三天,林青黛又不想浪费时间,以至于休息的时间变少了。
好在南和城越来越近,终于大半个月后,林青黛远远的看到了南和城的城墙。
只是,一路上的情景让她心里难受,南和城的情况比她想象中的还要难。
一路上过来,看到地里种的小麦长势很差劲,熙熙攘攘的,杂草都比小麦高。
而那些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人们,一个个枯瘦无力,甚至路过一处小树林的时候,发现树皮都被剥光了。
饥荒看来真的特别严重,想到此处,林青黛的眉头越皱越紧,跟着揪心。
芳婶也变得沉默起来,她以前也生活在村子,很明白眼前的一切有多苦。
到了南和城,看着破旧的城门,以及城门口偶尔能见的一个人,心情越发的沉重。
路边有很多乞讨的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瘦得皮包骨头。
而那些乞讨的人看到她们的马车后,都围了上来。
“给口吃的吧,小姐给口吃的吧。”
“求求你了,我孩子快饿死了。”
“求求你大慈大悲帮一帮我。”
……
林青黛听着声音,把帘子放下手,把马车里面的干粮袋子拿了出来,直接下了马车。
陈龙和褚超越立刻跳下马,护在了林青黛的身边。
那些人看到馒头和窝窝头,一个个眼睛亮了,想要上来抢,但看到褚超越和陈龙面色不善的样子,一个个胆怯了。
林青黛心里不是滋味,道:“都排队,馒头和窝窝头很多,排队的人都有。”
那些人听到这话,都规矩起来。
干粮袋子是路过上个镇子买的,当时就想着如果遇到乞讨的,就给一口吃的。
没想到,这么多人没吃的,出来乞讨。
芳婶也下了马车,从林青黛手中接过布袋,而林青黛则是从袋子里,把馒头和窝窝头一个一个的递给面前的人。
城中听到消息的乞讨者,一窝蜂的跑到了门口。
一大布口袋的窝窝头,分到最后也没了。
看着那些人失望的眼神,林青黛心底叹息,不忍心让这些人失望道:“你们明天一早来城门口,我会施粥。”
说完就上了马车,有陈龙和褚超越在,倒也没有人拦路。
南和城以前是不逊色安阳城的大城,来往的客商也特别多,但饥荒之后,很多客商都不敢来了,因为这里的人实在是太厉害了,抢劫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一来二去,谁还敢路过南和城。
唯一只有城中几家比较有底蕴的米铺和店铺开着。
诺大的城,看起来萧条得很。
找到了离官府很近的一家客栈住下,陈龙去了衙门,必须要告诉当地的官员,他们到来的消息,瑞王的信件大概早就送来了。
林青黛站在二楼的窗户边,看着人烟稀少的街道,叹息一声道:“我没想到南和城会这样,芳婶,接下来几天你可能会辛苦一点,咱们先开粥铺吧,顺带着我也好帮人免费诊断。”
她都想好了,粥棚交给芳婶负责,到时候请两个妇人帮忙。
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道理她也懂,只是眼下,先让死亡的人数减少再说吧,没看见南和城的人这么少么。
芳婶心地善良,也受不了眼前这些悲惨的事情。
道:“姑娘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林青黛道:“杂粮窝窝头还是得蒸,单独是米粥这些人喝不饱的,先看看附近有多少人吧,正好,请官差帮忙看看先前我送回来的几位老人如何了。”
芳婶很感激林青黛:“姑娘真是好人,都过了这么久还记得他们,我也很惦记几位老人,不知道他们过得怎样了。”
当初在城隍庙,几人也算相依为命,感情也是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芳婶还很感激几个人对她和南瓜的照顾。
若不是当初,他们把乞讨来的吃食,分给她和南瓜吃,只怕在城隍庙的时候就死了。
陈龙已经回来了,在外面敲门:“林大夫,秦大人在楼下等着。”
林青黛打开了门,和陈龙一起下了楼。
楼下,身穿麻衣的秦大人,林青黛只是看了一眼,就感受到秦大人的不一样。
这和她在宁阳城看到的官完全是两个样子。
秦大人身后站着两位穿着补丁官差服的官差,而秦大人则是穿着一件粗布麻衣,头上的发髻用木簪挽起,虽然穿得不好,但却很干净整洁。
林青黛走到秦大人身边,行了礼道:“参见秦大人。”
秦大人受宠若惊,双手扶起林青黛道:“林大夫莫要这般客气,端王和皇上都来了密旨,让下官配合林大夫赈灾。”
林青黛松了一口气,都说上面有人好办事,现在不就是这样。
若不是有端王和皇上,估计不会这样顺利。
林青黛坐在了秦大人的对面,要了几道菜后,便和秦大人了解起事情来。
“不知道南和城现在还有多少人?”
提起这件事,秦大人长叹一声,表情变得无奈苦涩起来:“实不相瞒,下官都不知道南和城还有多少人,以前繁荣的时候,南和城内都有一万多人,但如今,我猜能有一千多人都算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