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夏试
江南烟雨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连绵细雨中,书生王商打着一把伞,从永嘉郡,乘船而上,直入江都。
看着江都的码头,望着雄伟的江都城。
出身贫寒,少有才名,勤奋好学的王商,见到一直想来的江都,紧了紧身上的书香,说了他来江都的第一句话。
“江都的花儿也这么漂亮!”
四月中旬,夏日已到。
便是细雨之下,更多带给人的是一种天地的压抑之感。
王商当然不是来游玩的,他是来参加江南夏试。
不,这两年来,自当今陛下登基以来,本延续先帝之命的科举,已有三年未有开展。
得受皇命,由太子杨昭于江南主持的夏试。与其说是江南夏试,不如说是天下夏试。
夏试是科举,但科举不等同于夏试。
大隋科举,自先帝开创以来,以策论为主。
但太子杨昭开创的夏试,更注重于实际,策论是为其一,还是算术,材料分析,判断等诸多士子们,闻所未闻的试题。
便是考卷,经由江都考试院的传言,也是太子殿下,于每岁亲自督查制造的。
此外,大隋的科举,名义上无门第之分,但时间上,还是为王公贵族垄断。便是能参加的读书人,也必须由各地官府举荐,非成名者,能参加科举的概率很低,便如世家之于垄断。
江南夏试却不同。
世家大族在过去数年里,越是庞大者越是被连根拔起。
江南也有书香富户之家,但走的更多人的读书上进富裕之路,非一地大族,更非一地多处垄断的大族。
所以,真正的穷人,家庭无权无势者,只要你肯努力,肯学习,也能通过夏试,谋取不错的出身。
只要上那百人的文榜,也能当个地方小吏混口饭吃不是?
故而,在北方的世家门阀眼中,夏试不如科举,是因为夏试不是利于他们的科举,自然要贬低。
但在江南人眼中,科举不如夏试,因为江南夏试,才是真正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举”。
王商年有二十一,表字季量。家中排行老三。
王家不算真正的富裕之家,但比一般人的日子要过的好。便是家中的两个兄长,两年间,陆续被召到前线,以为士卒。两位兄长,自入伍后,实则都没有传来消息。
北方战事继续,在说服了家中父母后,自小有些柔弱的王商,打算凭着这些年的学识,谋一个功名。
有了功名,便是有了成为官吏的资格。如果北方战事还要继续,有了官吏身份,于郡县从吏,自不会被召入军中。
便于此,作为唯一的儿子,也能于家中供养父母。总比现在全天下,很多家庭,男丁全部战死的要好些。
和王商抱着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
一如繁华的江都城,能看到街道之上,无不是背着书包,夹着书本的士子。
至于城内的一些青楼之地,按照官府的严格命令,便是于科举内外十日,此中场所不得开张,是以为防止干扰士子们的考试。
往来士子,也有很多家境不菲者,更多的事家境一般。
暂时关闭青楼赌坊,除了不能影响夏考氛围。据说皇太子不忍这些来江都参加夏试的贫寒士子,因意外干扰,或是受人蛊惑等原因,弄得一无所有,怜惜贫苦人家家庭,特意下发此令。
反正十多日后,考试结束,便是榜单,也多会在数日内贴出。之后若再有人辜负太子好意,便是个人问题。
王商不是那种喜欢享乐之辈。
根据城门处的提示,入了城以后,他无视了前来攀谈的老妪,包括老妪嘴中偷偷摸摸告知“想寻小娘子”的话语,王商不为所动,目标明确的来到城东的院落之内。
此地之院落,是皇太子杨昭,为专门前来赶考的士子,准备的考试休息生活之所。
来此者,每日需要交纳五钱,可以寻到一张床铺住宿,此外每日还有三餐供应。
在寸土寸金,物价不凡的江都城,五钱就能得到吃住之便利,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便说是免费也不为过。
那为何官府不直接免费。
听人说,初次定下此规矩的皇太子杨昭向旁人解释过。
此中财物,一是为了应对考试院的正常运转,二则是告诉来此参加考试的士子,天下没有免费的餐食,便是以后为官吏,也要走在正途,一步一个脚印,勿要想些歪门邪道。
选择五钱,以为低廉的食宿之费用,传说内中蕴含的意义,当然不止这些,但大多数,还是旁人猜测。但在猜测中,无一和皇太子杨昭脱不了干系。
至少于士林中,于参见夏试的士子中。
皇太子昭,是个真正的仁爱之人。
背着书箱,来到考试院门前。
王商没有第一时间踏入,而是先行观摩,于考试院之前的石壁上,刻下的二十多个大字。
在之落款上,正是大隋太子昭。
而之内容,让每一个进入此地,或是于此驻足者,无不热血沸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太子真乃德义兼备之人!”
王商感叹了一句。
他这才打着油纸伞,来到了考试院的旁厅,按照门外画着的路线图,此地是为登记之所。
王商拿出了自己的验传(身份证),乡老的作保,县寺一级的文书等诸多证明材料。
此中材料,为负责此事的文吏,一一检查无误以后,加以封装,并由当事人签字画,登记在册,并妥善保管于考试院的档案室。
按照夏试之要求,若有士子,对个人身份进行造假者,不仅会以作弊论处。以后便是其身处高位,也会被去掉官职,直接打入牢狱,一辈子不得再行录用。便是考试作弊者,也是五年之内,不得再考。连续犯事者,终身不得考也!
夏试者,便是以严苛的规定,来赢得相对的公正。
登记完以后,又缴纳了未来十日的钱物,王商便按照文吏制定的院落,拿着木牌而去。
此地,将成为未来十来日内,学习备考之所。
当王商进来时,发现院内,已经有七八人。
一院之内,共有四间房屋,三人一间,所以一院者,共有十二人。
看似拥挤,但都是单人床,还能将就。
王商同众人略一颔首致意后,就来到了丙字号房间。
内里,同样已经早早住进去了一个人。
看到王商这位舍友进来,对方马上放下了手中的笔墨,行礼道:“东阳人朱辅,字子初。”
王商将书箱放下,回礼道:“永嘉人王商,字季量。”
因东阳之地,同永嘉之地连在一起,事实上,二人也算是半个老乡了。
大家的话语就多了起来,但因二人都是好学者。所以,二人的讨论重点,还是主要记住在学问方面。
到了下午,另两名舍友到齐了。
此中二人,王商略一打听,便是心惊不已。
此二人,一路同行,看起来是同族兄弟,竟是来源于京师洛阳。
皇帝现在主政事之所,从长安到洛阳,所以下天下人口中,也就将京师,从长安渐渐变成了洛阳。
传闻中,洛阳虽是新建,但发展很快。长安更是帝王之都,繁华又岂是大隋其他地方能相比?
可根据这两位舍友的谈论,王商的心情,越发沉重起来。
北漠、洛阳、长安、江都……
皇帝,齐王,晋王,太子……
无数的地名,无数的称号在他脑中闪现。
难道说,大隋真的要变天了?
要变天了,这夏试还有意义吗?
王商对自己的路,产生了迷茫。
他的这等心态,就像后世中,一个人好不容易拿到了录取书,正待去往公司办理入职手续,但人事告诉他,公司倒闭了一样。
大隋就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内中的股东,是包括杨氏在内的各大世家,现在公司亏损严重,有破产的风险,无论是内部,还是想加入者,何不担惊受怕?
“洛阳有危,陛下有危,但是江南无危,江南有太子在。便是我等,之前并没有打算前来参加夏试,今次也来参加夏试了。
为什么,因为我等相信,太子定会成为力面狂澜者!
说句不好听的话,便是那位没了,不还是有太子吗?
至于齐王,嘿,名不正言不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又有几人会有跟随?
你说军队,太子在江南,这些年,便是已经发展有十来万的大军了吧!
太子何以惧怕!
而我等,这次能在太子殿下手下参加夏试,那么未来,便是名副其实的……”
这位同姓,且善于交谈,又显得有些圆滑的洛阳舍友,在最后,以口型,比划出了“天子门生”四个字。
王商深吸一口气,也感觉自己多多少少有些想的多了。
还是先认认真真的备战夏试,至于未来,他同样相信大隋皇太子杨昭。无他,便从之这两年来,处处为百姓考虑,又联合地方官吏,将江南多郡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来看,皇太子杨昭,绝对不是无为之辈。
在心里与当前显得昏庸的大隋皇帝相比较,无疑是年轻的皇太子,更得民心,更有未来。
至于齐王,那个叫杨暕的齐王,皇太子的亲弟弟,若是这位洛阳来的舍友诉说,讲真的,一直生活在江南偏僻之所的王商,可能过些时日还是不知道,或只有在加入官府后,于见识的增长中,才能知道。
“好好考试,争取上榜!”
王商默默给自己打气,便是后面几日,他越加认真,心无旁骛。
而如舍友们,同样认真复习。
等待着,等待着。
今岁的江南夏试,终于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打开了考试院后侧,专门考场的大门。
为了面对这等考试,在考试院后侧,可是专门布置了非常宽阔的考舍。
若是平日,此地亦为江南这两年新建的官学讲授之所。
但因为夏试来临,便是之前于此学习的学子们,也都放了假。
而在踏入考舍的前一天,王商随舍友有去领取木牌,且携带证明文书,终于是探得了此次夏考的具体人数。
三千人!
三千人,只为了争取一百五十个名额!
也就是说,二十个人中,只能选的一个人,成为榜上有名,有资格参加官寺录取之人。
太难了!
许多人都发生了这般的感慨。
而在等待中,寻到座位坐下的王商,终于是收到了自己的考卷。
考卷是用江南的竹纸印刷的,上面还带着淡淡的墨汁味道。
和江南考试院之前张贴的考试大纲一样,这一张决定许多命运的考试题,一共分为五个大类型。
算术、策论、理解、判断、默写,一共五个大的部分。
便是每一个部分,分值都差不多,最终按照分数的总和,来确定名次。
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心绪之后,王商看向了算是题第一个,这种类型的,他做过……
夏试,一共分为五场。
第一场是为算术科的考试,一直持续了一个时辰。
到了第二日的时候,便是策论课,至下午,又是吏治解析科。
一共两天半的时间。
当夏试结束后,大家都变得活泼起来。
再有五日,便是夏试张榜之时。
于此,很多人开始结队在江都游玩。其中,一些有钱家的贵公子,则是带着朋友吃喝玩乐,坐着马车好不风光快活。也只有想王商这等家境一般的士子,能进行的只有“穷游”。
大家或是成群结队,看着江都风景,背诵两句诗,或是自己创造两首。
或是在城外,联合玩起蹴鞠比赛。
近两年来,蹴鞠于江南可以说是越来越流行了。
便是各郡地,都有自己的蹴鞠小队。争夺每岁的江南蹴鞠冠军,所得之钱物,则是赠送给江南的福利院。
当然,奖金之说,是以
大家或是成群结队,看着江都风景,背诵两句诗,或是自己创造两首。
或是在城外,联合玩起蹴鞠比赛。
近两年来,蹴鞠于江南可以说是越来越流行了。
便是各郡地,都有自己的蹴鞠小队。争夺每岁的江南蹴鞠冠军,所得之钱物,则是赠送给江南的福利院。
当然,奖金之说,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