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开学
刘平落座以后,正菜开始为宫人不断盛上。
看出吕文茵的紧张,刘平偷偷的转过头,对之笑了笑,并表现出我很熟悉的样子。
当菜肴全都端到桌子后,皇太后刘娥率先动起筷子,赵祯随后,刘平和吕文茵才开始。
左右中午都没哟吃,刘平逐渐放开了肚子去吃。
他这狼吞虎咽的模样,看的几人都胃口大开,不由得多吃了许多。
作为一直照料太后的侍女,看得太后刘娥多吃了些饭食,无不开心。太后刘娥这段时间,不仅操劳国事,加上身体的原因,每次食用都不怎么好。这还是这几个月,太守吃的最多的一次。
为了表示对刘平的感谢,当刘平吃完第一碗后,专门盛饭的侍女,还给之专门多大了些。
而见刘平如此大方的模样,紧邻的皇帝赵祯,心里不由得嘀咕着“表兄还真不拿皇宫当做外面”。
饭食吃饱以后,刘平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他以为姑母刘娥或者皇帝赵祯,会有另外的事情交代。
万万没想到的是,真就是一场简单的家宴。只聊了会家里长短,就有端茶让之告退的意思。
不过,在离开福宁殿之时,姑母刘娥说了句,看似鼓励,但只有刘平自己能听懂的话。
“人都会做错事,但只要将来多做对大宋有利的事情,朕和官家,想来都不会既往不咎!”
呼~
刚出福宁殿,扶着妻子吕文茵走在皇宫的大道上,跟着宫人缓慢外出。
刘平长出了一口气,他所担心的事,这一次算是揭过了。至于“多做对大宋有益的事”,姑母是在暗示,他将来要将书院办好吧!
“相公怎么手上都是汗,可是有什么难关?可否与妾身说说?”
注意到刘平手心有汗渍,吕文茵一边掏出手帕,偷偷的给他擦拭,一边轻声问道。
第一次入宫,面见太后和大宋皇帝,她一直紧张不已,现在能和夫君一起回家,心里可总算踏实了些。
在踏实之余,吕文茵也能感受到自家夫君似乎有心事,便是连今次的饭食,在之感觉之内,都有些不一般,不说一直本本分分的皇帝,但看太后,似乎别有深意。
她出身于高门大户,于许多阴谋诡计多有了解,自觉这件事,或者和自己的父亲,当朝宰执吕相脱不了干系,便是夫君刘平,或也因此受到了牵扯,遂有些担忧的问道。
摸着吕文茵有些冰凉的小手,刘平能感受到,自家妻子,当是有些胡思乱想,多是在忧心于他。
刘平心中感怀的同时,下意识的将吕文茵的手,紧紧攥在手里。
望了眼今次送他出来的徐公公,笑道:“无事。等过些时日,便是安庆书院的开学之日,东京不少名门士子贵女都会齐聚。且这几月来,娘子你一直在城内,天气越来越暖。到时候,不若一起去看看!”
吕文茵闻言,笑了笑:“好啊!”
夫君既然说没事,那一定会没事。
吕文茵内心放松不少。
过后几日,除了万众瞩目的省试外,果然没什么太大的事。
转眼到了省试发榜之时,东京城内,今次参考的士子们,无不蜂拥去看榜单,以期待此番榜上有名。
这次庄子,还有书院招到的雇工,也全都出动了。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前番的努力下,继续发传单。让落榜的士子,不至于绝望,这不,还有安庆书院,可以让你们去执教不是?
不过,踏入安庆书院,还有一个月的实习之期。
虽然有钱资,但在一月之后的考核之内,若是不通过,安庆书院可是有权不继续雇佣的。
不仅是讲师,便是普通的学生,也有许多的规定,只不过许多人还没有正式入学,自然而然的将之给忽略掉了。
但从实际而言,于学生的条款,要比书院的讲师还要多一些。毕竟书院,到底是沾了皇帝赵祯的大名,里面自是教书育人之地。便是一些纨绔子弟,踏入了安庆书院,也要在毕业之前,给教导成栋梁之才。
而对于省试士子的讲师招收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短短数日的时间内,有不下上百人前来咨询。多者是贫寒士子,想要赚取一些费用。里面自然也有一些家境不错者,完全是对安庆书院感兴趣。毕竟,从元宵日到现在,将近两月的时间,安庆书院的营销可是很不错的。
不说东京城内外,每个人都知道安庆书院的大名,但也至少有一般人,知道皇帝亲自赐名书写的安庆书院。
转眼,开学日到了。
正好风和日丽的好日子。
而安庆书院的开学时间,一共有两天的时间。
一大早,靠近安庆书院的东京城东侧大道,即是车水马龙。
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大宋的家长送学生,至于前来相送者,多是居住东京城内外周边之地者。因为是第一届,加上两个月的时间,传的范围还是有限,加上往来的路途。故而,这次依旧以东京人士为主。
且于天下间,安庆书院的经营模式,是头一家,不乏许多围观者,大家都想取取经。甚至许多人认为,安庆书院如此大规模的建设,肯定收不回本。但从实际上,也想看看今次会有多少人进入。
当太阳升起时,第一个进入书院的学生出现了。
正是王昆。
王昆的父亲于城外有个庄子,距离书院并不算远,也就是两刻钟的路程。他爹老王为了图个喜庆。
这不,为了抢到第一个进入书院的名额,昨日半夜,就让仆从蹲守书院大门之地。
今日一大早,王昆也是天没亮就来等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终于是第一个完成了籍贯身份的审核,缴纳了基础费用,领取到了所谓的书院证,推着装有衣物的独轮车,踏入了书院的大门。
按照书院规定,除了学生本人外,是不允许带仆从的。甚至洗衣之事,都要依靠学生士子自己完成。
第一批能来安庆书院的,无不是贵家子弟,那里做过这种事情,许多人都带着不少衣服,一如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