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造新屋
乡里的和村里的都通过了,白手又去县里。
县土管局这一关,本来是乡土管员的事,不用白手自己跑。
可白手怕夜长梦多,不留空当,就自己跑到县土管局,蹲了小半天,把章盖了下来。
回家的路上,白手跑到于小明舅舅李九峰那里,砖窑和瓦窑转了转,预订了上万片瓦和三万块砖。
李九峰留白手吃午饭。
吃饭是假,说人是真。
于小明在六清县出事,缺了一条腿,现在不愿回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瞎混。
一个是亲娘舅,一个是好朋友,说起于小明,二人唏嘘不已。
白手回到家里,正好老队长来找他。
“土崽子,你的事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白手忙请老队长坐下,“老叔辛苦,老叔您坐下说话。”
老队长拿出一张纸,皱巴巴的。纸上写着,白家要造房子,征求村民小组各家的意见。
纸上有三十多个手印,这就是说,已获得第一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
“老将出马,一个顶仨,老叔,还是你厉害啊。”
老队长又拿出一张纸。
“手,这是童陈两姓长辈达成的协议。原来的老规矩破了,以后照新规矩办事。”
“那,那新规矩是啥?”
“新规矩就是听政府的,就是以后不管谁家造房子,能不能造,造多大多高,都由政府说了算。”
白手点了点头,“早就该这样了。”
老队长斜了白手一眼,“小子,要造房子就得快。陈家仨兄弟没有点头,我怕他们节外生枝,暗中撺掇别人改口。但只要你手续齐全,旧房子推倒了,大家也就没法改口了。”
白手道:“老叔,我现在手续齐了。就是还没定好木匠和泥瓦匠,木料也还没买好。”
老队长拄着拐杖顿了顿,“要抓紧时间。我帮你找木匠和泥瓦匠。我不懂木料好坏,这你自己定。”
白手问道:“老叔,总得挑个日子吧?”
老队长笑了,“挑日子?你小子不是最反对封建迷信吗?”
“是我妈,是我妈坚决要求,我能不听她的吗?”
“噢,这造房子挑日子,老重要了。拆旧房子要挑日子,造新房子时,动土要挑日子,起手要挑日子,上梁要挑日子,结顶要挑日子……讲究着呢。”
白手啥都不懂,听着头大,“哎呀,老马识途。老叔,都交给你了。”
“你小子,当甩手掌柜啊。行行,我替你包圆了。”
老队长帮白手办事去了。
白手也没闲着,造房子的原料,肯定得他自己去备。
水泥、钢筋、沙子、石子、水泥预制板,等等,这些都能到县城的建筑公司原料分公司买,只要给钱就能买到。
木材最重要,也最不好买。
白手找二舅商量,二舅是山区边上的人,造房子的木材,二舅懂得不少。
二舅道:“咱们这里,造房子最好的木料是杉树。”
白手道:“杉树啊,我们村的树林里就有不少。”
二舅笑了,“手,你不懂。杉树的种类很多,不是所有的杉树都能造房子。你们平原水网一带,种的杉树叫水杉,不能用于造房。”
“噢,是这样啊。”
“手,造房子的杉树,我那里也没有。你最好联系你龙岙乡的朋友肖国兴,他那里有上好的杉树。要是能拿到木材采购证,你想买多少,你就能买多少。”
白手大受启发,立即给姐夫肖国兴打电话。
这种事情,对乡长肖国兴来说,绝对是举手之劳,他一个电话,林业管理站就着手安排。
上好的木料也有了。
正如老队长所料,新房子申请造五房,最终同意的是三层。
入秋季节,正是造房子的好时候。
各种原料源源不断的运来,门前的路上还有前院,堆积如山,场面宏大。
老队长也帮着选好了日子。
确定木匠和泥瓦匠还有石匠,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里的东风。
白手以为,只需木匠和泥瓦匠,用不着石匠。
后来二舅提醒他,铺地垄需要石板,门檐和窗檐,也最好用石材。
还有院子的大门,也应该用石头垒砌,现在的有钱人家,都是这样做的。
所以,石匠不可或缺,起手这个重要环节,就得石匠负责完成。
石匠不用老队长找。白手的干爷爷童老五,就曾是大名鼎鼎的石匠,现在十里八乡的石匠,大部分是他的徒子徒孙。
温桥镇的江大奎,就是童老五的得意弟子,也是现在名气最大的石匠。
论辈份,白手得喊他师叔。
白手一个口信,江大奎就匆匆赶来。
“师叔,明天拆旧房,后天动土,大后天起手,你来得及吗?”
江大奎五大三粗,实际却心灵手巧,各种石雕石玩,正是他的拿手。
“来得及,来得及。手,大后天我亲自过来起手。你放心,你家的石匠活,都由我亲手负责。”
“师叔,你不说,我也是把活交给你的。”
江大奎起身道:“就这么定了。”
白手忙道:“师叔,吃了午饭再走吧。”
“哈哈……大后天起手,我得准备石料去啊。”
真是风风火火,就几支烟的功夫,江大奎骑着他的破自行车走了。
木匠是李村的李贵林,李村是白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二三十户人家都姓李。
李贵林以前也是生产队长,和老队长是好朋友,一手木匠活,全乡都有名气,下面三个儿子都是木匠。
白家造房子的木匠活,就由李贵林和他的三个儿子负责。
泥瓦匠最重要,建房开始是泥瓦匠的活,建房最后也是泥瓦匠的活。
老队长找的泥瓦匠,是十年镇的丁德阳,也是老队长的老朋友。
石匠木匠泥瓦匠,各有讲究,各有道行,一般人家造房子,最怕三匠使坏。
老队长的老朋友,老队长放心,白手没说什么。
白手不会匠活,他干爷爷是石匠,他连石匠活都不会。
第二天上午,饼干厂停产,只干搬家一件大事。
女工们全部搬到方玉兰家暂住。
后院临时搭了几个棚子,母亲和二舅二舅妈,还有弟弟妹妹,全部搬到棚子里住。
村里自发前来帮忙的乡亲,男男女女共有二十几人,已经准备就绪。
上午十点九分,老队长一声令下,旧房子开始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