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诸般恶事皆有因果【2/4】
过了会。
衙役接着道:“可是,当时欧阳家有子欧阳白,年仅3岁的他身上染疾,被一名奶娘并三名护卫送去府城治病。”
“治病后,一行四人返回,但却发现家族已灭。”
“其中,就有三名护卫的娘子以及奶娘的爹娘。”
“三名护卫和奶娘心生怨恨,带着年仅3岁的欧阳白远离家乡,隐姓埋名。”
“二十七年后,也就是三年前,欧阳白学有所成,为报三名护卫和奶娘的养育之恩,重返莽水县,买下现在的无忧山庄。”
“并且,欧阳白布下一五年之局,只待五年时机一到,便毁全城替三名护卫和奶娘复仇。”
紧接着。
欧阳白用1年时间了解各方家族、选中韩家为棋子、韩生执念已深一口答应、欧阳白设计放虫灭杀韩家一家八口、欧阳白说出梅新肉坊的点子、挑选其余四家为韩家的棋子……
韩生上山挖坟开棺剥皮、利用进货的方式入库、利用送货的方式送人皮入韩府、韩生利用人皮给人偶换上皮肤、航盛利用超绝的手工能力将上身人皮做成无忧果模样……
管家韩元伪装成买水果的顾客送人皮无忧果入水果铺、水果铺掌柜利用送水果的时机将人皮无忧果送入无忧山庄、欧阳白利用人皮无忧果培育噬腐虫、只需5年时间便可放虫袭城……
“这……!太可怕了!”
“是啊,思之令人恐惧!”
“到底是些什么人啊,这样的事都做得出来!”
“剥死人皮,这韩生就不怕折寿吗?”
“用人皮做人偶,想起来都冷飕飕的。”
“那欧阳白竟想灭了整个县城,简直是不可饶恕!”
百姓们谩骂、怒喝,恨不得扒了欧阳白和韩生的皮。
但是,有些百姓不言不语,面露思考。
“咳咳。”一名老者咳了声,大声问,“大人,破此案者可是杨大人?”
“杨大人?!”附近百姓们纷纷愣住,有些百姓疑惑,有些百姓惊愕,有些百姓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衙役微微额首:“正是。”
闻言,这名老者笑了:“难怪,老朽就说这平日里的案件告示都是草草写个过程,寥寥几句说个结果,今日大人却将事情始末说得如此详尽。”
“老朽游历海州南北,听闻有关杨大人的事众多,杨大人的神探之名不说,就说这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只要是杨大人办的案,每次告示都是十分详尽的公之于众。”
“以前老朽还不解其意,现在终于明白了杨大人的深意啊。”
百姓们不解了,纷纷问道:“杨大人此举是很好,让我们更为了解了案件始末,但这能有什么深意?”
“呵呵。”老者微微一笑,“方才这位大人将案件情况说得如此详尽,老朽就问你们几个问题。”
“而老朽认为,这几个问题也是杨大人想让你们细细琢磨的事情,这也是杨大人每次公布案情如此详尽的用意。”
百姓们愣了愣。
“说来听听。”
“快说快说,这杨大人是何用意?”
老者额了额首,挤进人群来到衙役跟前,转身面向一群乌泱泱的百姓。
他慈祥一笑:“我问你们。”
“如果前些年,某些人不对韩生冷嘲热讽,不对韩生恶语相加,不对韩生嗤之以鼻。”
“如果前些年,某些人对韩生送之以暖,对韩生友好相交,对韩生正常交流。”
“那么,这韩生岂会有执念?这韩生又岂会答应欧阳白的恶毒要求?这韩生又岂会走上这条路?”
话落,百姓们张了张嘴,却又无言以对。
确实,韩生走上这条无人理解的路,造成这一切的是谁?
是他的家人,是前些年那些路过城北那破旧宅子的路人。
如果韩生是一个正常人,又哪会去干挖坟开棺剥皮然后用人皮做人偶的事?
百姓们沉默了,其中有些百姓默默挤出人群远去。
这些人,只是前些年对韩生冷嘲热讽过的一撮人而已。
老者继续向百姓发问:“如果三十年前的县令大人不急躁,如果当时的县令大人不是怕他自己也被连累而滥杀无辜来掩盖真相,如果这县令大人是秉公执法的话。”
“那么,那三名护卫的娘子不会死,那奶娘的爹娘也不会死,欧阳白还会有亲人在世,那他怎会重返莽水县欲要灭城复仇?”
“尔等好生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百姓们有点懵,没读过几本书的他们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怎么坏的人突然就变好了?
老者呵呵一笑:“老朽说这些,可不是为了说韩生和欧阳白的好,事实如此,他们自然会有应有的惩罚。”
“老朽说这些,无非就是替杨大人说明他每次都将详尽的案件始末公之于众的深意。”
“从案件中韩生和欧阳白的作案原由,细细琢磨之,反向思考之,悟得点为人处事的道理,那将受益无穷。”
“诸般恶事啊,皆有因果,多思多虑,从己身做起,或许会避免更多有可能发生的灾祸。”
百姓们面色一怔,这老头说的很有道理似的,但又好像听不懂是怎么回事?
不过,字面意思还是明白的。
这不,有个百姓出声询问:“老伯,真能从书写在告示中的案件始末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老者愣了愣:“当然。”
话落,这百姓看向衙役:“大人,这告示还有吗,我能不能买一份?我家那孩子整天捉鸡爬树掏鸟蛋,赶明儿我天天让他读告示!”
话音刚落,很多百姓眸光一亮:“对对对,还有没有告示啊?一份多少钱?娘希匹的,家里的孩子太难搞了,这位兄台的提议不错,让孩子天天读告示!书咱们买不起,一份告示还是能买的。”
衙役一脸懵逼,这些都是什么人啊,连告示都买?
老者哭笑不得,慢慢挤出人群。
如果真让这些人买告示回去给孩子读,这阴差阳错下,还真说不得会促成一桩利于传播学习之风的好事。
换成那百姓说的,一本书,穷苦人家买不起,但一份手抄的告示能值几个钱?
而杨大人办的案件啊,其中牵扯到的每个人都是有事情因果存在的,他可没说谎,从这些人的行为动机及其人生遭遇,是真能懂得些为人处事之道。
再者,只要是杨大人办的案子,每次的告示都书写得详尽之极,几乎没有掩盖任何细节。
所以,在他看来,这就是杨大人如此做法的真实用意。
“杨大人,奇才也!以后有时间定是要见上一见。”老者挤出人群,抚着胡须,笑容满面。
旁边走来两名书生搀扶老者,远处跟着数名护卫,一行人随着老者慢慢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