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天石(6)
“你们人类距离这种科技还是有点距离的,但要到达那种程度也不会说需要太久,至少你们已经发现了液体的流动变化性,而且据我所知,你们已经掌握了液态电路刻印的可能性,至少这也说明你们踏出了第一步。”
“怎么我都不知道这种东西?”阮禾籍挠头。
陈天辛则露出一个焕然大悟的表情,试探地问道:“你能连接我们的网络?”
“不能。”雪明甩给他一个白眼,“你以为人类是什么,能把网络信号布到木星星环上?我是用芳华的身体看到的新闻,真不知道你们兄妹平时不看新闻是怎么活下来的。”
“也是……”陈天辛有些尴尬地答道,这才想起来雪明平时经常用手机看各种各样的文章――阮芳华是没有手机的,那是阮禾籍的手机,对他而言简单的通讯工具。
阮禾籍拍拍脑袋,决心以后还是要好好发挥手机连接网络的功能,不然倒是真的要和时代落伍了。
“可是我记得液态电路刻印的实验在各种流体上都有进行,当今光是证明可行的流体数量都有很多,这个天石的液体和其它液体相比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这个很简单,主要是除了存储和运算,天石还有很多别的各式各样的功能,比如能量的存储,即它也是一个别致的天然电池。只是单凭人类现有的工具还开发不了相应的作用,在我母文明也没有相应的关于电的研究,可能再过个一两百年,计算机的形式就会变成天石形式了。至于真的用上变成高能源电池,可能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吧――毕竟人类开始用电的时间其实也不长。”
“其实,我想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然这个天石不是用来对付这次的磁极流转灾难的,那我们找到天石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阮禾籍又举手,再次问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这个……是我一个设想,就是按照我母文明的形式,将地球改造成一个星际航行行星,虽然因此会脱离太阳系,但磁极流转导致无法防御太阳风的问题也可以永久性得到解决,难道你们到现在还没有明白,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吗?”
“你是说,太阳风?”陈天辛试探性地问道,关于恐龙灭绝的猜想有很多,但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太阳风,毕竟恐龙也没有建造什么电磁设备啊……
“你想得太简单了,你以为地球磁场过滤太阳风吹来的电子只是防止了地球的电子设备免遭损坏吗?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如果没有磁场,电子毫无阻碍地穿过大气打到地面上,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吗?”
两人摇头,表示完全想象不到。
“电子的持续轰炸,会导致地球的多种组织被点燃,大气的规矩也会被打破,配合太阳偶尔的其他喷吐活动,直接便可以毁掉地球的生态。在那种环境下,也不能说文明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只是真的要坚持下去,至少以人类目前的文明也是做不到的。”
“可是,运送地球需要的不是强大的推力吗?至少要加速到第三宇宙速度!”阮禾籍惊呼道。
雪明点头,“确实是这样,按照你们的理论,只有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才可以跑出太阳系。”
“这不可能!”陈天辛更加惊讶,“地球没有这么多能源供于加速,加速时间也不确定,因为加速会出现的变数也不确定。”
说完,陈天辛本以为按照雪明的说法,会说出“其实是有办法的,但是人类没有办法做到”这样子的话。出乎他意料的是,雪明很坦然地点头。
“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直接否决了这个想法,虽然确实与其带着行李去旅游,不如直接带上整个家,但既然没有办法做到的话,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而这个,也是我找到天石的重要目的,天石只被说是电池,其实还是往小了说。应该说它是一个重型的能源发生器,如果量足够大,它甚至能被模拟成一个袖珍恒星,源源不断地放射能量。”
听得这话,阮禾籍和陈天辛都迷糊了,雪明没有解释那些他们不能理解的原理,又或者可能她找不到以地球话表达的方法。单单听着这个作用,两人始终觉得是天方夜谭,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石头会有这么强悍的两个作用,甚至在性能上远超人类目前所有的物质。
“你们也不用这样,因为我母文明使用最多的便是这个物质,也是多亏了这种组织我们才能存活这么久――不知道我有没有和你们说过我们的‘熄灭纪元’,那时候星球内核能量熄灭,我们没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使用,正是偶然间的发现才改写了我们灭绝的命运。”
这个故事,他们后来自然是有听雪明提起过,只是怎么也想不到就是天石这样的东西。
“说到底,天石就是我母文明的立身之本,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说做得非常透彻。”
“就是说,我们必须建造星际航行的战舰离开地球?”陈天辛回到原本的话题上,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他一开始本以为他们可以完全压下磁极流转导致的灾难。
而雪明听了他的话,深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阮禾籍和陈天辛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话。
“文明的最终归宿,都不会是星系,而是无垠的虚空。”
不是星空,是虚空,这说明了文明不可能长久地与某个行星相伴,或者与某个星系相伴,就像长大的孩子总是要离家的一般,成熟的文明也不可以永久地留在自己母亲的怀抱之中。
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却暗暗契合了人类社会的法则,既然长大了便要离开父母的庇佑天经地义,为何离开地球走向星空却让人无法接受呢?
这个问题的解释或许有很多,而且每个似乎都可以说得通,但无论是哪个答案,都会存在合情合理的反驳,以至于这个问题之中萦绕在迁徙时代的人们脑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