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墓园(3)
阮禾籍和罗欣在走过第五排的时候,才终于找到了阮禾籍母亲的墓碑。墓碑上没有任何的字,唯一能够辨识的就只有中间三寸大的黑白照片,照片里面的母亲笑得很开心,老样子大概是五十多岁的时候在伦敦和伦敦眼的合影。
在她的墓碑左手边,同样贴着一张照片,可以分辨出上面男子所在的照片和阮母照片是出自同一张照片。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男子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他应该便是陈天辛的父亲,那位他们从未谋面的所谓继父。
或许因为有保洁员天天对墓碑进行打扫,所以照片上看起来并没有沾染什么灰尘,但阮禾籍还是挽了下衣袖用力地擦了擦照片,不断地拂过开心地笑着的母亲生了许多皱纹的脸。
接着,只是停顿了一下,阮禾籍还是跨步走到旁边,也把陈父的照片认真擦拭了一遍。再回到母亲墓前,阮禾籍径直坐了下来,自此开始一言不发,罗欣见他这般,也跟着坐到了一旁,认真地看着这位阮禾籍偶尔谈起的伟大的女人。
阮禾籍之所以没有说什么,是因为他的确没有什么说的。或许是因为血缘的纽带连接着两人,他和母亲之间有种天然的默契,母亲抬起手,甚至不用说什么,他便能立刻明白母亲要干什么,反过来也是一样的。而且在过去,两人人甚至没有半点讨论,在父亲去世后自然而然地将工作默契地分配好了――母亲工作,他照顾芳华。
此时,或许是因为一起生活太久了,他和罗欣也有一定程度的默契,突破了语言交流,只是伸出一只手,罗欣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罗欣脱下背包,摸索出了一瓶烧酒,因为之前没有见过,买回来的时候罗欣还因为没见过,调皮地喝了一口,结果被辣得直吐舌头。
尽管过了四十多年,他也没有忘记母亲喝烧酒的习惯,并且是度数越高越好。他很清楚母亲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喝的,对她而言烧酒便是生活中唯一一个排解心情的东西,虽然她从来没有提过,但阮禾籍心中也明白一个人撑起这样一个家庭是何等的不易。而且,母亲还是个非常骄傲的人,自然是不能接受自己能够提供给孩子的环境比其他人的差。
拿过一个小杯子,阮禾籍先倒了慢慢的一杯,接着手一横一滑,便将酒浇到了墓前的凹槽中,这才缓缓再满上,慢慢地喝起来。
“这些年你应该过得不错吧……”吐出一口酒气,阮禾籍静静地说道,仿佛时光倒转,他不是坐在墓碑前,而是坐在家中厨房陪母亲喝酒。这时候阮芳华也睡着了,他俩没有顾忌,总是有一茬没一茬地说一些不愿对以外的人说也不能对芳华说的话。
是呀,就像那时候一样……你说一句,我听到了,但不一定会回复你,也不一定会开口说话,但你知道我肯定是在听的。甚至有时候一个晚上,母亲一个人叽里呱啦讲了整整一个小时,阮禾籍口中或许都还没吐出半个字,只是重复着在她酒杯空的时候适时倒入适量的酒。
“可惜这里没有设备加热,我记得你最爱喝加热到四十三度的烧酒,烧酒度数越高,烧出来那醇香味便越重。有时候你会说那不过是加热挥发出来的乙醇的香味,但说完之后还是会在喝每一口之前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不过,将就一下吧。当初我们条件都不好的时候,不就是将就着将就着就走过来了吗?说来也有趣,那时候心中对父亲这个词充满成见,有好多年都不愿意唤你作母亲,倒是芳华这个丫头无所在意,母亲、妈妈张口就来,叫得亲热,让人听了只想亲一口她那红彤彤的脸呢。”
说着说着,阮禾籍便发现自己杯子空了,不知不觉间一杯烧酒便下了肚,他却没有太多的感觉。满上一杯,还是如刚才一般先倒入了槽中,才又给自己倒上一杯,慢慢喝起来。
场中再次陷入沉默,阮禾籍被倒酒打断,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便就什么都不说了,静静地喝着杯中的酒,感受着它滑过喉咙散发出的辛辣感,思绪便缓缓地开始扩散。
或许在他心中,母亲还并没有死,只是没有了办法陪伴在自己的旁边而已,以为她死了,只不过是包括他以内的全世界都以为“她死了”这是一个真相罢了。阮禾籍想着,这些年她看的书很杂,但相同之处在于他学的虽杂,却也有精通的方面,比如物理天文他因为感兴趣,所以研究得津津有味,古诗则是因为让他感受到了韵律下隐藏着的情感抒发之美,至于哲学,他是出于极为纯粹的崇拜,因为他始终觉得就像一条河流无论有多少分支,最终它的源头都是一个地方。
哲学便是世界万物的源,同时一切问题的终极形态都是能够转化成哲学问题。
而他在考虑的问题就是,关于死亡的哲学。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始终是哲学在讨论的两个重要问题。而谈到死亡,却又不可避免地考虑所谓的人究竟是什么,是单纯的肉体的表达形式,还是灵魂?灵魂又是什么?是意识吗?
在这个问题上阮禾籍觉得哪一个都不支持,在他看来哲学问题或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他对于这个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便是“观测”。
人无所谓的绝对生与死,局限在生死之间的是所谓的定义。举个例子,有句话说“一个人一生会死两次,第一次是他肉体死去的时候,第二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死去的时候,那时候,他便真的从这个世界上死去了”,这里面对于死的定义便和常规的不一样,而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定义,那么人是不是便达成了在这个程度上的“永生”。
正是因为观测,才导致了定义。这是阮禾籍持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