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南明靖江王 > 第48章 上疏

第48章 上疏

“承蒙大人关照,卑职一定尽心当差,勤于王事。上为监国赴汤蹈火,下报大人知遇之恩”,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儿而谈。

“嗯!汝仔细着当差,就是对本官最好的报答了”,吏部右侍郎顾奕端起了茶杯。

老头儿识趣地告辞(端茶送客,宋朝开始的优良传统,大明朝自然要延续)。

老头儿姓曹名登榜,乃是琼州府临高县举人,科举不顺,四十多岁中了举人后,想考贡士却怎么也考不上。理论上中了举也是能当官的,可大明朝举人多如牛毛,想当官何其难也!于是老先生也就打消了当官的念头,在家守着祖传的几十亩地过日子。也是他运气来了,正赶上朱亨嘉谋逆,手上严重缺乏人才,要求各地发动有功名的读书人来吏部登记,好随时补缺。老先生一听,本已熄灭的仕途之火又燃烧了起来,立即坐船飞驰桂林吏部登记。

吏部右侍郎顾奕一听来了个举人,大喜。朱亨嘉监国,名不正言不顺,大知识分子来投奔的很少,基本上都是些童生、秀才之类的,举人老爷在靖藩官员里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大知识分子了。于是,亲自接见了他。

结果一见面,顾奕傻了眼,举人倒是真的,可惜年已六十了。这么大岁数还想当官,简直是添乱嘛!我们这缺干部不假,可是不缺老干部呀!顾奕很想问他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不料,老先生引经据典,振振有词。先拿《礼记》说事:“大夫七十而致仕”,大明朝正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吾还有十年才算老;何况即使到了七十岁,也可以留任的,比如嘉靖大帝喜欢严嵩,严阁老干到八十多岁都没退。

顾奕一听他这么说,也觉得似乎有理。他又一口一个学生的,叫得顾奕不好意思。再说,老人家从琼州飘洋过海地来了,也不好寒了他一片报效之心。怎么安排呢?正赶上朱亨嘉要清理盐政,户部缺人,就给了他一个盐课提举司副提举,从七品的小官。

老先生领了官印、官袍以后,欣喜万分,来到顾奕府答谢。顾奕勉励了两句,端茶送客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百姓者,国之根本也。自古未闻君王有与民争利,而国能安者。殿下承天景命,岂可贪盐贾之利,失万民之心”

曹老先生被顾奕的一番勉励深深打动,回到家也不休息,连夜给朱亨嘉上疏:《戒与民争盐利疏》。

通政使钱炜见到了曹老先生上的疏,知道朱亨嘉正准备清理盐务,不敢怠慢,立即交由内侍呈给朱亨嘉。

朱亨嘉打开一看,又好气又好笑,自己正准备整顿盐务,没想到先整到自己头上来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曹登榜老大人既然当了收盐税的从七品大官,就不能不放把火。他的奏疏情真意切,先是讲了一通百姓、君王、囯家和树木、泉水的辩证关系,然后坚决要求朱亨嘉取消靖江王府在桂林的食盐专卖权。

靖江王府在桂林一地的食盐专卖权历史悠久,话说朱亨嘉他爷爷靖江宪定王朱任晟时,繁衍了两百多年的靖藩宗室,开销巨大,每年朝廷要补贴五万两银子才勉强够。后来朝廷感觉有点吃不消了,就不再给钱而是让其负责桂林府的食盐买卖。广西几乎不产盐,食盐依靠从广东输入。大明朝食盐专卖,各地都有专门的盐商,广西的盐集中在梧州销往各地。靖江王府得到了桂林府食盐专卖权后,立即独家控制了桂林府的运盐售盐,成了广西的大盐商。

一年五万两银子的利润,朱亨嘉舍不得放弃。孤有钱不假,可家大业大开销也大呀!光后宫就有七仙女,一年少了五万两,孤和娘娘们今后岂不是要过穷日子了?

可是不同意也不行,自己正要清理盐务,人家让你带头让利于民,你不同意,其他盐商怎么能服气?盐务还清理不清理了?

“该死的老东西,孤售盐这事大家都知道,都不说。偏你能耐,要把这事捅出来”。朱亨嘉愤愤不平,

“殿下,何事愤怒?”一旁坐着的石贤妃微笑着询问。本来,大明朝祖制,后宫不许干政,皇帝看奏疏时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看。可朱亨嘉是穿越者,没那么多讲究,喜欢晚上办公的时候把妃嫔们叫过来红袖添香,端个茶、倒个水、扇个扇子什么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见王妃问,朱亨嘉把原委一说。

石贤妃立即正容起立,向朱亨嘉道贺:“妾闻,君明则臣正。今曹登榜直谏,正因为监囯您贤明。妾为监囯贺”。

朱亨嘉一听哈哈大笑:“爱妃的这段话,孤听着耳熟,似乎是长孙皇后劝唐太宗的话。爱妃想做长孙皇后,那孤就做一回李世民。不跟那小老儿一般见识了!”

第二天上朝,朱亨嘉想看看上疏的小老头长什么样,没找着。

按照大明朝祖制,凡是在京的京官不论官职高低都应上朝,但是只有四品官或者言官才有咨格和监囯殿下说话。靖藩虽然缺干部,但也只是相对的缺。承运殿外依然黑压压的站满了人。一个从七品芝麻小官,挤在黑压压的后排人堆里,上哪找去?

朱亨嘉把曹登榜写的疏给站在前面的四品以上官员传阅了一番。

吏部右侍郎顾奕气得脸都红了:好你个曹登榜,吾让你仔细着当差,你就这么个仔细法呀!居然敢骂监囯与民争利!简直混帐得不象话!

“卿等都说说曹登榜的这道疏写得好不好?”

“曹登榜狂悖无礼,请监囯念其第一次当差,不懂礼仪,莫和其一般见识”,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关守箴是个厚道人,赶紧帮曹登榜开脱。曹登榜怎么说也是户部属官,他倒了霉,关守箴脸上也无关。

“关卿,孤倒是觉得曹登榜这道疏写得好!非常好!来呀,宣曹登榜近前答话”。

挤在最后几排的曹登榜听到此起彼伏的传唤声,知道是在唤他。连忙快步走到朱亨嘉跟前。老先生挺激动,终于见到天颜了!

“曹卿,孤听说卿非常勤勉呀!昨天上午刚授的官,晚上就给孤上了这道疏?”

“监囯,昨日授官时,顾大人勉励臣,要臣仔细着当差。臣想着老骥伏枥,时不我待!所以连夜上疏,上报监囯圣眷,下报顾大人嘱托。”

朱亨嘉乐了:感情汝仔细着当差就是仔细着给孤添堵呀!好!很好!汝给孤找麻烦,孤也给汝找点麻烦。

“曹卿,孤看汝上的疏似乎对盐务很精通啊!”朱亨嘉给曹老头下套了。广西盐税收不上来,朱亨嘉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用。就想把难题踢给曹老头。汝不是能吗?解决了,当然好;解决不了,看孤怎么收拾汝!

“监囯,臣是琼州人,琼州产盐。所以对盐务,臣略知一二”,曹登榜也不谦虚,慨然而答。

“哦,卿是盐课提举司副提举,有办法替孤把盐税收上来吗?孤要求不高,每年二十万两就成。”

“监国若依臣之策,臣有把握每年收盐税三十万两,三年之后,每年百万两以上。”

见老家伙上套了,朱亨嘉暗喜:让你狂!办不到,看孤怎么治你的罪。

“哦!曹卿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盐商们可不好对付!”

“监囯,臣以为盐税收不上来,根本缘由不在盐商,在制度!”

“哦!”朱亨嘉来了兴趣,“卿详细说说。”

“解决盐税问题,臣只有四个字:一例通销。”

大明朝建国后,即对食盐进行专卖。

一开始实行“开中法”:用官府控制的“官盐”(或称“引盐”)来换边军所需粮饷。也就是让商人把粮饷运到边境,然后根据商人所运粮食的多少给予相应数量的盐引,商人凭此盐引赴指定的盐场支盐,再送到指定的地区销售。以达到专卖的目的。

到了成化年间,腐败严重,开中法实施困难。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官府直接运盐售盐变得常见。万历二年开始,广西正式开始食盐官运。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在两淮盐区实行“纲法”,大明朝的盐法开始变迁为“专商引岸”制度。

所谓“专商引岸”:是指由官府将盐运到各省指定的地方,卖给固定的盐商,各省盐价自定,不能跨界售盐。广西指定地点是梧州。

所谓“一例通销”:是指不再实行专商垄断,由官府在指定地区发售给任何想买盐的商人。买盐的商人可以跨省贩卖,不再有地域限制。

朱亨嘉有点不太明白:“曹卿,为什么由‘专商引岸’变成‘一例通销’就能把盐税收上来呢?”

曹登榜胸有成竹:“监国,盐税收不上来,是因为各省的官盐集中在少数大盐商手上,他们垄断了盐价,盐价自然就高。百姓吃不起官盐,只好吃质量粗劣的私盐。而官府每斤盐收的税是固定的,享受不到盐价上涨带来的好处。‘专商引岸‘说白了,就是肥了盐商,苦了朝廷和百姓!”

“孤还是不太明白,官盐销售得少,盐商怎么赚钱呢?”

曹登榜一笑:“监囯您有所不知,盐商售的官盐质量好,都是给有钱人吃的。虽然卖得少,但价格极高,依然能赚很多。有的盐商宁可把盐放在仓库里也不愿便宜卖。”

“官盐卖得少,那孤的盐场里生产出的那些卖不掉的盐去哪了?”

“理论上应该存在盐仓里,但有没有贪腐走私之类的丑事,非臣所知也。”

“那卿再给孤说说‘一例通销’的好处。”

曹登榜精神一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要是能在自己手上让老百姓吃上平价盐,自己也算没白当这么大官!

“监囯,臣以为‘一例通销’的好处有三点:其一、可以增加官盐的销售额,从而增加盐税。买官盐的商人多了,官盐销量自然高;官盐不再由少数大盐商垄断,价格自然低,价低了,又促进了官盐的销售。每斤官盐,朝廷收的税都是固定的二十二文,卖得越多,盐税越高。其二、对百姓和其他原本没有资格售卖官盐的商人是大好事。百姓们吃上了平价盐,那些商人们多了条生财的门路;其三、可以打击私盐走私。官盐质量本来就比私盐好,官盐便宜了,走私私盐自然无利可图。走私少了,又促进了官盐的销量。”

听完曹登榜的解释,朱亨嘉倒吸一口冷气:“曹卿,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以前没人想到呢?”

“监囯,其实万历年间,就试行过这个方法。但那些大盐商们势力太大,各地政策又不统一,难以成功。”

“势力大?”朱亨嘉冷笑一声:“在广西还有谁的势力比孤大?曹卿,孤封卿为正五品盐课提举司郎中,再兼任都转运盐使司郎中。大明盐政这一块,卿给孤管起来!要是干得好,让百姓们吃上平价盐,孤让人给卿立块功德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