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从明末开始生存 > 第一百一十章 劳碌命

第一百一十章 劳碌命

京城中的崇祯皇帝开始了除阉行动,修武县北面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带,随着春天的到来,几千人的大开荒工程也开始了。

几千名吃饱穿暖养了二三个月的流民,绝大部分人的身体都已经恢复健康,春暖花开之际,发动起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一个个都是激情澎湃干劲十足。

这样规模的开荒工程,虽然比起那些征役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工程不算什么,但在小小的修武县,那就是大动静了。

几千人发动起来开荒,不是每人给把工具就行了,各种物质的消耗也是很大的,这些消耗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支撑。

这些开荒需要的物资,都需要从县城购买,也就是说,要把大量的钱财在县城花掉。

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文启东已经两次用基建,拉动了修武县的商业内需,两次基建所花费的近十万两银子,让相关的商家,也赚到了丰厚的利润。

这样的投资数额,对一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小县城来说,真正是大手笔的投入了。

可惜,大投入产生的利润,都让那些有官绅背景的商人赚走了,落到贫民身上的不多。

尽管知道自己的大投入,只是肥了一部分商人,文启东还是得继续花钱,想把一万多亩荒地,开垦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没有前期大投入是不行的。

开荒不是每人刨出来几亩地就能种庄稼了,要是那样容易,也不会有那么多流民了。

其实,流民缺乏的不是土地,而是开垦土地的生产工具,以及坚持到土地产出之前活命的食物。

这些限制流民开荒生存的难题,在文启东这里就不算个事。

修武县城内,随着文启东的开荒基建工程开工,沉寂了几个月的县城再一次热闹起来。

凡是能为开荒工程提供物资的商家,都显得生意兴隆很忙碌,有些店家为了能满足工程的用货量,不但加大采购,还扩大了生产。

不过,加大采购和扩大生产,这些都是需要添加人手的,小小的修武县城内,一时之间,居然出现了用工荒。

不是真的招不到人,而是找不来熟练工,县城里的那些熟练工,大多是商家自己培养的,本就有活干。

而且,商家自己培养的熟练工,多是商家背后主人家的家奴,不可能背叛自己的主人去跳槽。

于是,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自由平民熟练工,就成了抢手货,工钱一涨再涨,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这样大的动静,当然早就惊动了贾县令。

古代以农为主的社会里,下面的基层官员,除了每年的两季税赋,平时断断冤、判判案,就没有多大的事了。

事情少,也代表着敛钱的渠道少,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王朝的末期,民户的税赋和摊派越来越重的原因。

因为官吏们来钱的渠道少,只能把贪婪的目光盯在农户身上,朝廷收一钱银子,到了下面就变成了一两或更多。

之所以每到王朝的末期,民户的负担最重,是因为,每到王朝的末期,吏治最腐败,官吏们最胆大妄为。

欺上瞒下的暴征横敛也就罢了,更过分的是,钱财被贪官污吏们落了,坏名声却要朝廷和皇帝背。

就如修武县衙里的贾县令,上任以来,利民的好事没见他办几件,收受贿赂判下冤假错案倒是发生了好几起。

不过那都是百几十两银子的小钱,满足不了贾县令的胃口。

贾县令坐在躺椅上,对平时费心费力才能挣那点银子很不满意,琢磨着怎样捞大钱。

“怎样来钱快呢?,”贾县令身子随着躺椅摇晃着,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脑袋琢磨着怎样敛财,“春秋两税肯定是大头,但离收税的时间还早,而从去年自己的前任县令惨淡收场的情况看,想在春秋两税上大捞也不乐观。”

坐在那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啥好办法,就自怨自艾被分配到修武这样的穷县,更是起了早日离开这里的心思。

贾县令虽对于经济之道不擅长,想不出捞钱的办法,但对于官场上哪一套,还是很拎得清的。

以自己那近似于无的上层关系,想要离开修武这样的穷县,迁任到富裕的大县或高升到州府之地,没有大笔的钱财送礼,是没有指望的。

想到了大笔银子,贾县令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底揣进腰包的那八千两银子,一次进账八千两银子,不但把自己在京城交朋会友时,在春香楼拉下的饥荒还上了,口袋里还盈余了几千两。

文启东的买地二万两银子,在衙门里转了一圈后,最终存入县库的,只有二千多两。

就这两千多两银子,还是程师爷极力劝说的结果,要不然,可能连这点钱都留不下来。

程师爷劝说贾县令留下一部分银子,不是程师爷不贪钱,而是保证贾县令坐稳位子,才更有利于他程师爷自己的利益。

既然入库的钱实际上只有二千多两,为了避免以后查账,县衙卖地的实际收钱数目,记录在账簿上的,也是二千多两。

至于以后的县令要是查账,发现那么大的一片地,为何只卖了那么点钱,就不关贾县令什么事了。

谁要是说卖的贱,可以去找道观要差价,道观要是拿出县衙开具的二万两银子收据,可以反蔑道观是作假等说辞,反正官字两张口,岂能让你一个道观反了天。

想到了那凤山观的钱好赚,贾县令不由得又起了心思……

去年底,贾县令就琢磨着要打那凤山观主意,在程师爷关说厉害后,贾县令打消了心思。

现如今,封赏那道士的先皇不在了,据留京的同科好友,传来的最新消息,新皇已经在动手收拾阉党了,那道士作为阉党的外围分子,是不是由自己来解决呢。

想到这里,贾县令坐不住了,对着门外侍立的仆人吩咐到:“去,把程师爷找来……”

通过近一个月的基础建设,文启东为流民安置区规划的小水库、水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已经大致完善,稍加维护后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

不过目前来看,也只有道路和一些生产设施有用,水库是完全没用,水渠只有一条连接北山内山水的能用,其它的也都是摆设。

从去年天启七年秋开始,整个黄河以北就没下过大的雨雪,现在已是崇祯元年三月了,应该有的春雨,还是没有从天上落下来。

看情形,崇祯元年的北方地区,大面积春旱已经不可避免,这可是会影响到夏收的大问题。

近几日,县城内的粮食价格一路攀高,那些粮商们,也感觉到了天气的反常。

从去年到今年,由于凤山观一直对粮食有大量的需求,修武县内的各家粮商规模都扩大了许多,有两家关系较硬的粮商,已经大批量的从湖广等地购粮。

对这样从产粮区购粮的行为,文启东是大力支持的,为了鼓励这两家粮商从产粮区大量购粮,文启东指示葛知事,可以提前支付三层的预付款。

不下雨,先修出来的水库堰塘没水,靠着一条水量不大的水渠,是不够整个开荒区域用水的。

为了解决开荒区域用水的问题,文启东化身‘地师’,用地脉探测仪器,寻找了几处地下水脉,开出了几口水井。

这样的‘本事’,更是让流民们认定了,收治他们的道爷,就是无所不能的仙师。

要知道,在古代,寻找地下水脉是很困难的,大多数村落的水井,都是地表浅层的积水井,浅表土层的水井,水质一般都不好,被称为苦水。

只有那些岩石层下,沙层下的深井水,才是人们真正渴求的‘甜水’,而且,这样的水井,就是在旱季都不会断水。

这样的甜水井,就是在平原河流旁边,都不好寻找,更不要说在干旱的丘陵山区了。

一些风水地师,想在干旱的丘陵山区,找一口甜水井,有时会几年而不得。

古时候的一口甜水井,可是一座村寨的兴旺保障,所以很多村名地名,都带上甜水井的字样。

寻找甜水井这样困难的事,道爷轻松的能找出好几口,不是话本里的那些能观天观地的仙人,凡人谁能做得到看透地下。

因为去年建设山谷时,文启东已经培训过一批工匠,所以,对于山谷外的开荒工程,文启东做好了规划后,平时不会呆在工地上,只有像是找井这样工匠们也搞不定的活,他才亲自出马。

获得了金手指,到了明时空,本应该是逍遥自在的享受,可一年多来,文启东感觉自己一直在劳碌。

“难道换一个时空了,还没摆脱掉自己那劳碌命!……”

文启东躺在小院外面平台上的躺椅中,看着山谷中忙着春耕的人们,想着自己近两年的异时空生活,不禁叹了口气。

这口气叹的,不完全是因为回忆近两年的劳碌,而是为,又不知啥事找上门来……。

但很快,文启东就知道是啥事了

从山谷外跑来的人,气喘吁吁的来到平台上,向他禀告说:“观主,山外的管事,被县衙来的捕快抓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