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从明末开始生存 > 第二十七章 大集体的丰收

第二十七章 大集体的丰收

村里来了外人,文启东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等到这个外来的村小学老师和他见面时,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那是冬季的一天晚上,一个衣着单薄,身形清瘦,微微句偻着腰,脸色蜡黄的中年男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几步一停的来到诊疗室。

到了诊疗室门前,中年男子没有直接进屋,而是先轻轻敲了敲半开着的屋门,“有人在吗,文道长在家吗?。”

听到屋内“谁啊?,进来吧”的回话声后,中年男子才挪动脚步,进了诊疗室。

中年男子进了屋内后,一边打量着屋内的环境,一边低声对着药柜后的文启东说道:“大夫……,文道长您好,我是村小学新来的老师,这两天身体不舒服,来麻烦您老了。”

文启东看了一眼来人,从柜台后走了出来,走到问诊台后坐下,“刘老师是吧,你这个老师也够闷的,呆在学校就不出来了。

什么麻不麻烦的,过来坐下,我给你把把脉,看一看……。”

中年男子刘老师的病,文启东其实不用把脉,只查看对方的气色,就能知其病症。

典型的肝气郁结、营养不良,以及失眠性的心神损耗……。

看了看眼前病人刘老师,文启东开口说道:“刘老师你来村里有一个月了吧,怎么,还没适应这里的生活?。这可不行啊,你这每天多梦少眠,饮食不济,再加上肝气郁结,长此下去,身体可坚持不了啊!。”

“唉……,”刘老师叹了口气。

犹豫了一下,已经年近四十的刘老师开口说道:“不瞒道长,我这情况……,唉……,受我拖累,家里还有老婆孩子,怎能睡得着觉啊!……。”

文启东“呵呵”一笑,“你这人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有点学问见识,就感觉自己掌握了真理……,在老道我看来啊,你就是一个实心眼的书呆子……。

有啥放不开,想不开的,不提你想不开的那些事,但只说你这不珍惜自己的身体,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老婆孩子,还有父母亲人不负责,你如果就这样把身体搞垮了,他们怎么办?……。”

一席话,说的刘老师低头不语,神情陷入恍忽之中。

陷入沉思的刘老师,由于身子虚弱,又是处于病中,坐在椅子上的身体突然晃动起来,眼看就要栽倒在地。

坐在桌子对面的文启东,连忙一伸手,把其定在椅子上,另一只手拿过旁边的水壶,倒了一杯水,“来,先把这个药丸喝了……。”

拿给刘老师喝的,是一枚《强身健体丸》。

一枚《强身健体丸》下肚,不到半个小时,男子就摆脱了虚弱,能自己坐稳了。

精神稍微好了一些的男子,冲着文启东感激的笑了一下,“麻烦道长了,谢谢道长,道长真不愧是神医,我感觉好多了……。”

对刘老师的感谢,文启东摆摆手,“谢啥,你是病人,我是郎中,郎中就是给人治病的。”

文启东之所以说不用谢,是因为,虽然现在自己的小诊所归属到大集体了,治病不收钱了,但是每治一个病人,也是有工分可拿的。

听了文启东的话,刘老师苦涩的笑了一下,“还是要感谢文道长,你这医术,可比城里的那些医生强。”

刘老师全名叫刘荣华,原本是城里中学的高中老师,现在沦落到山里小学来教书,算是接受劳动改造的一种。

他被下放,源于一个月前,他所在城里学校的一次校务会议。

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校领导响应上级号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题的会议,鼓励下面的教职工踊跃发言,对学校的教学,以及学校管理上的过失和不足,提批评意见。

全校近百名教职工,都坐在台下沉默不语,只有他刘荣华,脑子一热,站起身来提了几条意见……。

刘荣华是四十年代的师校毕业生,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了。

知识分子吗,感觉自己是掌握了真理的那部分人,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固执的,对看不惯的事就爱说两句。

结果就不用说了,看看他刘荣华现在的处境,就知道了。

对自己的遭遇,自我感觉没有错的刘老师,是委屈和想不通的,来到三家村不过一个月,就把自己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其实,现在的三家村,不缺吃喝,对村小学里的几名教师,待遇也是很好的。

至少在饮食上,那是足量供应,再加上还有比城里都好的医疗保障,村小学的老师们,生活过得都很愉快。

刘荣华来到村里才一个月,就把自己身体搞垮,纯粹是思想钻了牛角尖,自个作的……。

对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思想狭隘固执的人,文启东本不愿多说什么。

可想到村里的小学确实缺乏老师,特别是像眼前这位,学历较高,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平时更是求都求不来。

所以,不光要把对方的病治好,还要开导对方一番,不能看着其年纪轻轻就不行了。

要知道,不出意外的话,对方很可能会在村小学教个十几年的书。

这对三家村小学来说,可是一件好事,像这样的老师,文启东希望能再下放几名来……。

刘荣华的病,在医术超越了时代和时空的文启东手中,根本不算什么,很轻松的就治好了。

为了能让其有一个好身体,好有精力认真教学,文启东还给了他一瓶《特效强身健体丸》。

人类就是这样,当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时,思想就不会消极,感觉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自从村民们成为了公社社员后,整个三家村,成为了一个整体的生产大队。

生产大队和以前的村相比,不但名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变化。

首先是整个村变成了一个大集体,村民们家里的生产资料,包括牛羊等家畜,也都归集体所有。

村民们除了保留几分的自留菜地外,土地也同样归村集体所有,村民们在大队长和各生产小队长的带领下,按时按点的集体劳作。

村民们集体劳作收成的粮食等作物,也按村民们平时劳动统计的工分多少,来进行分配。

一个家庭,男壮劳力每干一天是十个工分,妇女、老人、小孩根据个体差异,每天五到十个工分不等。

简单单说吧,一个三家村就相当于是一个工厂,村民们就是工厂里的工人,还是定死了工资标准的工人。

当然,作为民生生活资料的医疗室,也成为了村集体的一部分,文启东由于情况特殊,平时不参与田地之间的劳作,只看管这间医疗室,他的工分,就按给人看病来计。

对村民们来说,以后看病不用再给钱了,他们是很乐意的,现在不论得大小病都在医疗室内看。

这种从北方传过来的社会制度,在生产资料贵乏,生产工具落后的时代,是能极大提高生产力的。

就如三家村,以前一直缺水,缺少灌既的沟渠。

如今成立大集体生产队后,在能集中所有劳动力的情况下,不但在文启东的建议指导下,在葫芦沟北端修成了一座小水库,还修成了贯通整个山谷的灌既沟渠。

大集体的社会制度,不但村民们感觉新鲜,对文启东来说,也是一种从没经历过的生活方式。

人多力量大,这可不是说说……。

每天清晨,只要村头的手敲大钟一响,村里的所有劳力都会从家里走出来,到村里的库房中领取了工具后,在村小队长的带领下,开始到地里干活。

以前时各干各的,现在,村里的男女劳力集中在一起,一块地一块地的来进行耕种。

今天,就有一部分村民劳力,来到文启东小院旁边,对原属于与文启东的几亩地进行麦田护理。

由于今天没有病人,文启东没有呆在医疗室内,他蹲在自家院子外的水池旁边,清洗自己的衣物。

他现在洗的衣物,是在这个时代采买的普通衣物,超级制造机器合成的不染尘衣物,太惹眼了,他平时很少穿。

一起生活好几年了,村民们对他们‘神奇’的七叔也不再有陌生感,看见在水池边洗衣物的文启东,干活的男女村民们开起了玩笑。

“七叔,你老人家还亲自洗衣服,要不等下工了,我来给你洗……,”一名三十多岁的妇女,在地里干活到水池旁边时,对着文启东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

“哎幼,看不出哎,桂花妹子你还有这心啊,你这是准备认七叔做干亲吗……。”不等文启东回话,旁边一名四十岁出头的婆娘,紧接着高声说笑。

对这些村里的婆娘们,文启东一向少言远之,他真的是招惹不起。

自从他露了一手接生的‘神技’后,村里的婆娘们生产,都是由他来接生,想推脱都不行,生孩子的人家家人,能跪在门外哀求。

虽然每次接生,文启东都是隔着被单子盲操,不会看到不该看的,可还是让村里的妇女们,不拿他这个老年男道士当外人了。

就如一名妇女说的,“肚子都被摸了,在七叔你面前,还害羞个啥……。”

为了避免麻烦,文启东留起了花白的头发和胡子,装扮成老年人。

可他身形挺拔健硕,面相看上去也是鹤发童颜,一点也不显老,反而显得有点仙风道骨,很是吸引那些不计荤素老娘们的注目。

“咳咳……,干啥呢,好好干活,七叔他老人家,也是你们这些娘们能说笑的……。”

带队干活的生产小队长,及时止住了几名妇女的话头。

掌握着工分计数大权的生产小队长一发话,几名妇女不在言语,低头认真的干起活来。

文启东家旁边的几亩地,经过土质改良后,已经连着丰收几茬庄稼了。

刚刚过去的冬小麦收割,这几亩原先都收不回种子的田地,冬小麦的收成,已经达到了每亩三百多斤。

可收获的粮食多了,需要向上交的公粮也增加了。

前两天传回来的消息,原来的王大炮王区长,现在的公社王书记,在县会议上,已经夸耀公社的粮食亩产平均达到了一千斤……。

县领导一听,高兴地夸奖了王大炮,随后说道:“你大王庄公社亩产一千斤,今年的公粮就按每亩五百斤上交,给社员们每亩留五百斤的口粮,足够吃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