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李商隐
有了奇美拉点的设定,量子通信编码的效率陡然提升,这带来的显着改变就是所需要传递的量子纠缠状态大大减少,可以避免大量无效信息的产生,节约更多的能量耗损。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杜版标准发布,各个年龄段的新版物理教材,也在进行修订之中,杜恪的名字其实很早就被写进教科书里面了,只是这一次大约是从小学到大学,各科类的教材上,都有可能出现杜恪的名字。
小学品德课上,杜恪的橘子是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模范课文。
初中化学课上,电子流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讲解电子的素材之一。
高中物理课上,全息投影和杜恪领域的杜恪波应用,是光学相关内容的典范。
课外阅读书上,杜恪的几次演讲,都被修修改改选进去。
大学更不用多说了,各个大学的物理学院基本上,都要开设五六门与杜恪相关的专业,什么电子流理论、杜恪波、杜恪晶阵……这还是在杜恪大量科研成果保密的情况下,如今又多了杜版标准,只要是粒子物理相关课程,都逃不过杜恪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自从2024年、2025年、2027年三度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连续三年诺奖委员会都对杜恪视而不见。
杜恪对诺奖也同样视而不见。
一晃眼,2029年就翻篇了。
这一年的年底,杜恪依然忙碌得不像话,几乎没有离开过超级环,很多工作都转交给了副手。比如说电子流实验室、电感实验室、辅助医学实验室,都是副主任代管。
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南天门计划,与灵犀计划上。
“争取在除夕之前,完成最后的信息校正,这样我们才能有底气宣布,真·量子通信的完成。”会议室中,杜恪严肃的说道,“央视的采访组,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但是我们绝对不放卫星,只要信息校正做不到,春节上宣布量子通信的消息,我就会让他们取消。”
“老板,没必要这么苛刻吧,都已经完成99%了,就差最后的一哆嗦……”一名研究员抱怨。
灵犀计划项目组,上上下下,包括杜恪、周成等人,都很希望量子通信完成的消息,能在春节这一天对外宣布,为华夏老百姓拜年。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时间。
但杜恪依然摇头:“没有这一哆嗦,就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够到位,在我的团队工作,我可以允许你们自由自在的做研究,但是对待研究结果,所有人都必须百分百的慎重对待、实事求是。没完成就是没完成,绝不能有任何冒进、放卫星的苗头!”
说着,杜恪还瞪了这位研究员一眼。
周成院士接口道:“老板说得很对,我们做的是全人类最前沿的高科技,任何一丝疏忽大意,都是对这项事业的不尊重,努力完成信息校正,再对外宣布。”
切尔斯院士、严嗣同院士,和新加入的两位院士,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就这样,会议一致通过了最终决策。
散会后,杜恪第一时间就去督促起了区未央:“有压力没有?”
“要说没压力这不可能,但是要说有多大压力,也好像没有,毕竟技术已经理论验证了一万次。”区未央的头发更加稀疏了,黑眼圈深厚,“真正的压力是因为为了灵犀计划,老板你把南天门的经费都借调过来,要是再失败一次,我老区真无颜再面对您了。”
“就你这厚脸皮,连潘校长的头衔都抢走了,还会无颜面对我?”
“那不一样啊,潘院士远在天边,老板你近在眼前。”
“那我要是回家过年,你是不是就不会不好意思了?”
“嘿嘿。”
区未央干笑两声。
两人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灵犀计划的试验场地,巨大的设备正在接受工程人员的检修。这是远距离量子通信高能驱动对撞机-双球结构连锁反应终端,也就是俗称的十米撞球。正是为了制造这台十米撞球,杜恪才把南天门计划的经费都给挪了过来——当然是走了程序的挪用。
在试验场地转了一会,与工程师交流几句,两人又走到基地的地下车站,乘坐小货车在隧道中穿行,一路开往一百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山体内部的实验基地。
这里叫南山基地。
是为了南天门计划而新修建的基地,不过南天门计划还没正式铺展开,暂时将刚修好的一期工程,交给灵犀计划使用。另一台十米撞球,就在这里建造。
“老板!”
“Boss!”
“老区!”
招呼之后,杜恪正常巡视,了解试验进度,就在今晚,除夕之夜,灵犀计划项目组将会第十八次启动十米撞球,进行量子通信。前面十七次启动,都因为量子纠缠态丢失的问题,导致通信过程中的信息出现误差,如今再度对奇美拉点进行了挪移修订,希望可以完成信息校正。
“有信心没有?”杜恪询问几位研究员。
“有!”
“好,我在超级环等你们的好消息。”鼓励一番研究员们,杜恪再次乘坐小火车返回超级环,并安坐在灵犀计划的项目指挥室中。
央视的记者团队,已经抵达,杜恪没有迎接,只是让人将他们带来指挥室。
“杜院士!”
“记者同志,你们好,请坐,上茶。”
“杜院士,我们现在可以拍摄几组镜头吗?”
“请便,不过拍摄素材,需要保密人员审核。”
“嗯,保密流程我们知道,进门前都签过协议的。”带头的记者连连点头。
跟记者打过招呼,杜恪就不管他们了,他人在指挥室,但是业务停不下来,不断有人拿来文件让他签署,或者有人过来询问学术问题。
等到晚上八点半,春晚都开场好一会了,这里的所有科研人员无心去看春晚,依然紧张工作中。周成、切尔斯、严嗣同、菲利普博士等人,陪同杜恪一起守在指挥室,等待着十米撞球通信试验的第十八次正式启动。
八点四十五分。
区未央小跑着冲进来:“呼呼,刚去南山那边回来,一切正常,可以启动程序了。”
杜恪点头:“老区来了,你赶紧去指挥吧。”
随即他又对央视记者招手,示意对方过来:“区未央研究员,是灵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你们都知道的。这一次的量子通信试验,就是他在主持。指挥室你们可以随便拍摄,但是最重要的是那几块大屏幕,尤其是最中间的那一块,等下注意全部记录下来。”
“杜院士,那里有什么不同或者含义吗?”
“等下我们呢会传递李商隐的三十五首代表诗作,如果这边屏幕上接收到了三十五首诗,并且没有错误,就意味着这一次量子通信真正完成了,不再有信息丢失的情况。”
“为什么选择李商隐的诗?”记者问了个白痴问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你说为什么呢?”杜恪对这个记者的业务水平表示怀疑。
记者尴尬的连连点头:“我差点忘了,灵犀计划这个名字就是取自李商隐的《无题》。”
杜恪早转过头,与旁边的一名研究员,讨论其它内容了。
时间在紧张中坚定流逝。
九点钟准确到来。
随着区未央下达指令,指挥室的诸多屏幕上,都显示了倒计时的图样。十、九、八、七……倒计时的提醒声音,在央视记者耳边响起,团队有三位摄像师跟随,一名摄像师紧紧盯着杜恪说的那几面屏幕。一名摄像师专一拍摄杜恪的表情,另一名摄像师则进行全景拍摄。
十个数很快数过去,可以透过挂在墙壁上的两块大屏幕,看到十米撞球这台巨大设备的缝隙上,闪烁出璀璨光辉。
然后一连串的数据流在电脑屏幕上倾泄而下。
大屏幕上的十米撞球,光芒熄灭。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指挥室里已经响起区未央紧张到颤抖的声音:“数据组,赶紧对比通信内容!”
无需提醒,只是三十五首诗的比对而已,很快就有研究员高喊起来:“没错,没错,没有错!”
啪啪!
有人开始鼓掌。
啪啪啪啪,最后所有人都鼓起掌来,只有央视记者们没有鼓掌,而是忙碌的记录着这些画面,他们虽然不懂实验,却很清楚,实验成功了。
真·量子通信成功了!
一个诺奖级别的成果,成功诞生了!
“老板,成了!”周成院士给杜恪送上大大的拥抱。
等杜恪刚推开周成院士,区未央也冲过来,要献上拥抱。杜恪赶紧躲开,然后双手下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不要乱不要乱,按照原地计划,再执行一次备用实验。”十米撞球虽然还没达到稳定级别,但是连续两次通信还是可以做到,所以众人很快就安静下来。
继续执行第二次实验,这一次,要将李商隐传世的六百多首诗,全部发送过去。
毫无疑问,瀑布流再次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然后比对结果,依然是完全正确,经过几次修改后的全新编码,圆满解决了信息丢失问题。
“好了,搞定。”杜恪和大伙一起鼓掌。
央视记者悄然走上前:“杜院士,我们临来之前,与春晚节目组有过沟通,可以在节目间隙插一段,将这个好消息及时传递给千万家老百姓。”
……
拜求月票,拜求月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