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性情疏直太史慈
谷利身后跟随着一位男子,这人便是被孙翊所召,回吴述职的折冲中郎将太史慈。
谷利现在正带领着太史慈,往吴侯府内的校场走去。
太史慈跟随在谷利身后,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思量着一些事。
眼前这个谷利,听说是最近君侯身边最受宠幸的臣子,年纪轻轻就受君侯信任,执掌校事府。
虽然校事府是君侯刚刚创立的,其所管辖的校事的职分,君侯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
但校事的字面含义就是检校诸事,这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了,汉孝武时期的绣衣使者。
这种直属君上的检校机构,非君上极其信重之人不可执掌,由此可见谷利在孙翊心中的地位。
太史慈想着这些,倒不是想趁机和谷利套近乎。
在他看来无论谷利再如何受孙翊信任,也摆脱不了他是一个幸臣的事实。
无功无劳却一下子得居如此高位,不是幸臣还是啥。
对于这种幸臣,太史慈心中其实是不屑的。
太史慈想这些是在思考着,孙翊派谷利前来,亲自带领他的目的是什么?
是重用,还是削其兵权?
太史慈觉得是后者的可能性更高点。
他这么想并不是胡乱猜测。
自他投效孙策之后,孙策对其十分信重,以知己待之。
本来孙策想留他在身边重用,但张昭、张竑等重臣却忌惮自身与孙军作对过,力劝孙策要小心尾大不掉之事。
本来孙策已经命其为折冲中郎将,想让他率兵征讨广陵陈登,面对群臣的非议,孙策也多次力排众议表明对自己的支持。
但在张昭及张竑的力谏下,孙策也不能不顾这两大重臣的意见。
正好那时刘表从子刘磐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就授其兵马五千,将其转为建昌都尉,督诸将治海昏抵抗刘磐。
孙策的用意是想让自己先在海昏立功,然后凭此功劳来堵众臣之口,后来再名正言顺的重用自己。
但还没等到那一日,孙策就遇刺身亡了。
孙策遇刺身亡之后,孙翊继位。
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太史慈悲痛不已。
但他深感孙策知遇及信任之恩,决心要把他的忠心转移到孙翊身上,好好匡扶少主。
所以他第一时间上表向孙翊效忠,并同时隐约暗示他有意替孙翊平叛。
但他的上表效忠得到的却是孙翊暧昧不清的态度。
孙翊后来特地回书一封表彰他的功劳,并在书中问及山越情形,自己也是如实以告。
那时他还很开心,孙翊问他山越虚实,莫非是想起用他平叛山越?
但后来的发展,却是孙翊亲征平定庐江、山越两乱。
到了最近,孙翊更是派黄盖顶替其镇守海昏的重任,让其率部下兵马回吴述职。
待他回吴之后,对其也是颇为冷淡,他第一次见到孙翊还是议事大会时,今日是孙翊第一次正式召见他。
孙翊这样的态度让太史慈有些心灰意冷。
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况孙翊多待在吴县,身边相处的是张昭、吕范、张竑这样的臣子,其中张竑更是孙翊的老师。
而这些臣子都是对自己报有疑虑的臣子,孙翊受到他们的影响,对自己感官不佳也是可以预见的。
孙翊毕竟不是孙策,没有孙策对他的那种信任。
想到这些,太史慈心中繁乱。
他自负有平定天下的才能,心中也有一番壮志,想到自己此番回吴有可能被闲置,他心中充满了不甘。
因为心中繁乱,虽然心中不屑谷利为人,但他觉得还是提前打探一下虚实比较好。
因此他问前身的谷利道,“都尉可知君侯此番召见吾,是何用意。”
走在前方的谷利一愣,他停下脚步,回身看向太史慈,他嘴角露出一丝无奈道,“中郎将一会见到君侯,自然就知道了。”
说完后谷利就回身继续带路了。
同时他心中也回想起了,孙翊对太史慈的评价,“子义性情疏直。”
现今看来,孙翊的这番评价可谓是中肯。
他身为孙翊身边亲随,日夜陪伴在孙翊身边,孙翊此番召见太史慈是何用意,谷利是清楚的。
太史慈身为外臣,为孙翊单独召见,心中好奇孙翊召见的用意这也很寻常。
但你不能直接问出来呀。
不然这件事被孙翊知道,孙翊会怎么想。
内外臣勾结,探听主君意向?这是任何为君者最忌讳的事。
被为君者忌讳,就说明离死期不远了。
怪不得太史慈为许多重臣所忌,除了他的过往之外,他的这性格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谷利的回答让太史慈不满,他喜欢直言直语但又不傻。谷利是孙翊身边的近臣,就算不清楚孙翊的用意,但大概的猜测应该还是会有的。
谷利这番回答是表明了不想和自己有太多瓜葛,想到这点,太史慈的心里又沉了沉。
就在太史慈心中思虑甚多的时候,谷利已经领着太史慈,来到位于吴侯府西侧的校场内。
来到校场外围后,太史慈一眼就看到了正位于校场中,搭弓射箭的孙翊。
孙翊一身戎装,正聚精会神的瞄准着五十步之外的箭靶。
谷利让太史慈先在校场外等候,而他先行进入校场禀报孙翊。
谷利来到孙翊身旁,待孙翊射出一箭后,见那箭正中靶心,谷利立马夸赞道,“君侯神射!”
孙翊闻言笑了笑,说道,“比起大兄的八十步中靶,孤还差的很。”
孙翊将自己和孙策相比,这种话谷利不敢插嘴。
他掏出怀中的手帕为孙翊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而后提醒道,“君侯,折冲中郎将已经带到了。”
孙翊听到谷利这么说,他往校场外看去,就看到一位美须髯,身长八尺的男子正在等候着。
孙翊想来这人便是太史慈了,这可是他前世十分喜爱的一位武将。
因此他露出和煦的笑容,朝着不远处的太史慈招呼道,“子义快些过来。”
太史慈看到孙翊的召唤,来到孙翊身边,朝孙翊拜道,“慈拜见君侯。”
孙翊一把握住了太史慈的手,笑着说道,“孤日前召你回吴本想立时召见,但回吴之后政务繁忙,实在脱不开身。
今日要不是张公休沐,孤也难得有时间休息可以来这校场一娱。”
“正好借此时机,孤于校场内召见你。”
孙翊是君,太史慈是臣,别说晚些召见,就是彻底将其闲置,太史慈也得受着,孙翊本不需要对太史慈解释。
但如今孙翊特地对太史慈解释,这种行为是孙翊在表示对太史慈的看重,这让太史慈心中一暖。
他心中的那些担忧也减少了不少,他再度向孙翊一拜道,“君侯日理万机还在挂念臣下,臣下感恩莫名。”
孙翊听了之后笑道,“卿为我孙家镇守西境抵御刘磐,有卿在,刘磐小儿再不敢东窥,此等功劳,孤一直记在心中。”
孙翊说完后,想起太史慈是有名的神射手。
当初平定豫章后,孙策大宴群臣,让一众武将展示射术。为了活跃气氛,孙策先行试射,八十步外中靶,并言明若有超越此成绩者,将胯下骏马赠之。
诸将情绪高涨,但就连一向被誉为军中弓马第一的韩当,也只“勉强”射中七十步之外的箭靶。
结果太史慈一上场来了个百步穿杨,震惊四座,引得群臣纷纷侧目。
孙策见此喜笑颜开,赏赐了太史慈不少金银,并如约将胯下骏马赠之。
孙翊是知道这件往事的,前世他只听过百步穿杨的传说,如今他想亲自见识一下。
于是他便将手中的弓递与太史慈,言道,“听闻子义有百步穿杨的美名,孤今日想观之。子义若能再现昔日绝技,孤今日就送卿一桩大功业。”
太史慈闻言大喜,孙翊口中所言赠他一番大功业令其喜不自胜,他马上言道,“唯。”
太史慈正要接过孙翊手中的弓,但他却突然言道,“君侯的弓并不适合下臣。”
太史慈此言一出,孙翊眉头拧起,谷利一脸叹息。
太史慈见孙翊脸色不豫的样子,突然想到了什么,脸色微变,立马低头告罪。
太史慈的本意是孙翊的弓强度不够,孙翊这把弓五十步中靶绰绰有余,但要想射中百步之外的,至少要两石以上的强弓的。
但他的话听起来却有另一番意思—孙翊以君主之尊递弓给他,他却说这把弓不适合自己。
这不是会让有心人认为,他认为孙翊用的弓配不上他吗?
孙翊在刚听到太史慈如此说时,也差点这么以为,但随即就想清了其中关窍。
不过这时君臣之间,已没有方才的那副融洽的气氛,有些冷场了。
孙翊虽然知道太史慈的本意,但他是君主,这时总不好亲自为太史慈开脱。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谷利,谷利见状了然,他出来为太史慈开脱道,“人臣岂可逾越用人主之弓,中郎将所言甚是也。”
谷利此言一出,太史慈诧异,他怎么会为自己开脱了。
但他随即想明白,恐怕这是孙翊之意,想明白这,太史慈心中感动异常。
孙翊听了谷利此言后,复笑道,“善,子义谨记人臣本分,孤心甚佳。”
孙翊的这句话已经为太史慈的刚才所为盖棺定论。
有这句话在,太史慈方才的那番言语就算传出去了,也不会引起众臣弹劾。
孙翊收起自己的弓,对太史慈言道,“校场旁有一武库,其中何等强弓皆有,子义可亲自前去挑选中意的。”
太史慈听后恭敬应道,“唯。”
说完太史慈就离开了校场,前往武库挑选良弓去了。
在太史慈走后,谷利来到孙翊身旁对其说起了,太史慈刚刚私下问他的话。
孙翊听后只是一笑,他复又拿出一只利箭搭弓,瞄准了五十步外的箭靶,然后说道,
“天下英才无数,每人品性各是不同,欲驾驭群英,必先有包容群性之心。”
“子义性情如此,无妨。”
说完后,孙翊松开搭箭的手,一只利箭飞啸而出,正中五十步之外的箭靶靶心。
这又引得谷利一声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