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山上种田那些年 > 第二章 一碗玉虫衣(求评论!)

第二章 一碗玉虫衣(求评论!)

吃,可从不是件简单事。

人对吃食的执念也足够深重。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不消说能不能动,是不是活物,只要能下嘴填肚,就总有人会壮着胆子咬上一口。

至于有无毒害……就全看老天爷了。

陈屿对吃的执着远没到那种程度,不过到底还是喜欢美食的,如果能吃得好些的话,他也不会矫情地拒绝。

来到此间的最初那段时间,便是借着吃这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平缓下了初来乍到时心中那股浓郁的不安。

到了厨房,淘洗了一把鲜嫩翠绿的青菜叶,抵着刀背熟练地切成丝状。

开灶、生火,接着又从水缸里舀了两瓢清水——和外面那一大三小四口水缸不同,眼前这个不仅个头更大,里面的水也都是石井里打来的,清澈温凉。

操着片成纤细长条、捆成一束的木头刷子,将漆黑铁锅涮洗干净,然后拾掇了两根木柴,让灶内的火气燃得更旺。

火舌探出灶口,舔舐着锅沿。

掺水、煮沸。

将青菜丝在锅中迅速过了一遍,紧赶着又转身从旁边木架上的簸箕里,捞了把黑不溜秋的玩意儿。

沉在沸腾开水内,咕噜噜好一阵响。

哐当一声,木制的锅盖罩了严实,他端着盛放青菜丝的碗,放在木盆里,在清凉井水的包裹下,等着慢慢冷却。

今中午要做的不算名菜,却也有些名头,名为〈闷白干〉,记忆中曾听老观主说起,这东西还有个文雅称呼,唤作碧空墨玉。搁山野农夫耳里都没听过几次的词合在一起,却是山下绝大多数人都吃过的寻常菜肴。

凭着味甘、口感清爽的特点,这道菜被不少人喜欢,尤其在万物复苏的初春时节,多数家里都会备上一两把。

趁着闲暇,陈屿在后院种了些。

这是一种模样酷似秧苗的蔬菜,根茎嫩绿、叶片狭长。长性极佳,料理难度不高。只消埋地下,一月左右便可掐摘。

只是比起稍显脆干的茎身,他更喜欢成熟时叶片脱落后露出的雪白芽尖。

白嫩水润,如虫状,似玉制。口感甘甜爽口,不论添些油盐凉拌生吃,还是晾晒腌制后过水闷蒸弄成所谓的闷白干,都是这方山间难得的佳肴。

一番忙里忙外,花了些许功夫,陈屿总算端着碗青黑参差的凉菜,到了桌前坐好。

说是白干,实际上却并不显白,反而晾晒后有些发黑,好在过水蒸煮,有了几分如墨似的纯粹。

此刻,眼前这碗小菜倒是符合碧空墨玉的说法。

不及多等,陈屿盛了米饭,又打了碗浓稠米汤放下边上,然后夹起一根递在嘴里,轻轻咀嚼,随后刨了口饭。

“还是生拌好吃些,晾干后总觉得缺了几分鲜味。”

不太满意,不过总比干腌菜好。

于是不再分心,他奋奋提筷,好生安抚起自己一直咕噜噜闹腾的肚皮来。

……

青台山位于大河以南,靠近以险滩溺泊闻名的澜沧江,滔滔千余里,整座山峦有三面都被环裹在内。唯一的缺口,却也是背抵莽莽丛林,蛇虫猛兽数不胜数,高林古木遍野,葱郁一片,哪怕站在山巅也难以一眼望尽。

江河虽险,山却只是座小山。

甚至有些玲珑袖珍,远比不上四面八方无数峰岭的巍峨高峻。

更谈不上奇美瑰丽。

便是山上建了座道观这点也远不能引人瞩目,因为这太常见了。

往东往北往南,各去个三五十里,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不少同样供奉着各路真君的观宇。

毫无独特感,自然也就吸引不到什么香客善士,至于那些到处卖弄诗词的文人骚客,更是鲜少有往来。

实际上在西州内,大部分的道观都如此,并无一二差别。

且云鹤观一没有煊赫故事,二没走出过如雷贯耳的道门名人,在周围十数家观宇中都只能排在中游,少有人称道记起。

但终究还是有些不同的,否则也不可能传承五代之久,尤其是在这个动乱离殇的年头。

四十多年,山下的天子都换了一茬又一茬,少说也得七八位,连同建业城里那尊紫金琉璃冕,更是不知多少人都戴过。

天下纷乱,生民寄希望于鬼神。于是每日里都有庙宇新建,却始终起起伏伏旋起旋灭,好似无根浮萍被风吹打,波澜不定地荡漾在乱糟糟的烽火狼烟中。

加上强人辈出、贼匪横行,少有能坚持数十年的。

只是这一切都在山下,与青台山上只剩一个‘观主’强撑着的云鹤观干系不大。

此时吃过午饭,刚收拾了碗筷的陈屿正活动身子骨,散步消食。

围着观宇前后走了两圈,先是去看了从上上代观主尚在时便开垦出来,一直修缮打理到今天的菜园。又去了上午辛苦除草翻耕,预备为春麦播种的半亩方田。

菜园里生机勃勃,毕竟到了春时,寒冬远去,生意盎然。不大的梯状土地上分布着满满当当的各色蔬菜,既有豆角、青菜这类相熟的,也有玉虫衣、白棒子、兰庭果这种此世特产。

哦,对了,玉虫衣便是闷白干的主要制作原料。

能看见,本应嫩绿成片、抽芽泛白的菜园一角,此时已经惨不忍睹,冒头的芽子被摘了个干净,茎杆也被掐得高一截矮一段,参差不齐。

陈屿却是不在意,这玩意儿就好比他记忆里的韭菜,韧性十足,噶了一茬用不了多久又能长出来。

只是要摸定时间,以免长过头直接抽芽开花结子——那时就太老了,不好吃。

走动一会儿后,腹内渐渐没了涨意的他没急着去开渠挖田。而是来到卧房拿了本泛黄经册,躺在木椅上,以一个舒坦的姿态将手中书册翻到折页的地方,定睛翻看起来。

消食之后,自然就该午憩了。

陈屿翻阅着,哪怕已经看过一遍,仍旧读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

字体虽与汉字不同,但形似,同样方正有力。且前身自幼颂读,承了记忆的他自然不会陌生不识。

视线转回,落在面封上,便见两字书写:长风。

《长风经》,云鹤观内仅有的五本道书之一,不仅如此,在此世道家中的名头也是不小,大部分道学子弟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当然,这并非其珍贵无比,反而真实原因是这本道学经文流传实在太广。

换句话说,烂大街了。

估计没几个道观会缺少。

陈屿倒觉得还好,云鹤观本就一普通小观,又如何去指望会拥有价值连城的宝经天书?

更何况,如果前身留下的记忆没错的话,这世界似乎也并不存在上一世幻想文学里的种种神异功诀。

江湖有,武林有,飞檐走壁、劈砖断木的互搏技击也有。唯独没有搬山揽岳的高武神通,和一口下去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金丹仙法。

更甚者内家真气、三宝元神等说法于此时亦不显,如今的道门功法,一则与寻常武人一样练得是一把子力气,二则便是所谓的食气餐霞、饮露品风——练得是心境念头。

二者再如何都仍在凡俗范围内,且全靠自己耗时耗力去苦练。

故而道经珍贵与否其实大差不差。其价值高低更多是看内容、历史、作者等。

哪怕世上最宝贵的道经,也不能让人一眼看过去就灵台顿悟、原地飞升。

于是乎,看哪本不是看。

再者说,能在这个道学显盛的世界流传广泛,至少说明其内容得到了大多数道门子弟的认可。反正陈屿就觉得这本《长风经》内容上佳,或者说,在朴素唯物世界观的构建和寄托信念的唯心方面,一些陈述值得一观,言语词句中也有些颇具几分意韵。

有几段更是看得他差点儿以为自己看得是那篇大名鼎鼎的道德经。

只能说,在对天地至深至理的探求过程中,某些思想与感悟总会有所贴近。

想到这,陈屿翻到首页,看了眼经文的作者。

明霞公。

他想起来,这位好像在供奉大殿里就有他(她)的瓷像,地位还不低,仅次于天尊像。

果然,能说出这种话的,都是大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