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齐家案有线索了
“谁说拿不出风筝了?”
一个人笑着从门外走了进来,手里拿着蓉宪公主的纸鸢,正是楚琅。
华妃愕然说道:“昕王爷,你从哪儿弄来的纸鸢。”
楚琅露出贝齿笑着回答道:“捡的啊!我刚才听你们的谈话不是在说纸鸢被风刮走了吗?恰好被我捡到了。兰妃娘娘,您可得把它收好了,刮飞了是小,若是被人偷走可就没法给公主交代了。”
沈离心头蹊跷,暗忖:他好像什么都知道了是的。
“多谢昕王爷好意提醒,秋月,把纸鸢接过来。”
华妃脸色大变。
怎么可能!那纸鸢明明是自己命令点红偷来的,之后她还让点红将纸鸢扔掉了。
秋月拿过纸鸢,交到了沈离手里。
沈离对华妃道:“公主现在何处,我将纸鸢交给她。”
华妃笑道:“不必妹妹跑一趟了,交给我就行了。”
沈离笑着摇头道:“这纸鸢容易破损,万一华妃姐姐半途弄坏了追究起责任来反倒不好讲了,还是本宫亲自送去的妥当。”
华妃恻恻冷道:“既然妹妹有这个想法,那就随你的便吧!只是本宫看着纸鸢太过攒新了些,跟过去的有些不一样。”
她话音阴阳怪气的,沈离自然明白其中意思。
蓉宪公主待在华崇宫里意兴阑珊,找不到乐子她就大发脾气,郁妃平时不怎么与人来往,养成了安静的性格,哪能招架得了?只希望这位活祖宗赶紧离开。
恰好沈离笑吟吟走了进来,蓉宪公主见了她手中的纸鸢方才露出了笑意。
“呀,兰妃娘娘你好厉害,竟然把纸鸢弄得跟新的一样。你是怎么弄得啊?”
郁妃也跟着道:“是啊,娘娘怎么弄的,也跟我们说说呗!”
沈离知她有意揶揄,蹙眉哀叹道:“公主殿下,您这纸鸢材质可不一般,非常难以轻易,我们整宫的人从主到仆都小心翼翼花费了两个时辰才涤净,又花费时间找颜料补色。以至于差点晚了时辰,华妃娘娘还以为本宫偷懒没弄好,还苛责嫔妾呢!她可知道,这纸鸢乃是公主殿下的心爱之物,我怎能不尽心尽力,小心谨慎的完成。”
蓉宪公主对着华妃皱起小鼻子,嗔怪道:“华妃阿姨,你怎地如此不通情理啊?兰妃尽心尽力为本公主办事,你还苛责她?”
华妃忙辩解道:“本宫哪里敢苛责兰妃娘娘,不过是催促了她几句而已。”
沈离道:“华妃娘娘不体谅本宫辛苦到是可以,但您这般催促极容易将我的手工打乱,到时候本宫挨罚事小,公主玩不到纸鸢岂不令她难过?”
一听事情“这么严重”,蓉宪公主气的直跺脚:“华妃你是故意的吧?”
华妃心想:公主年纪太小,极容易让人当枪使。
于是赶紧瞪大眼睛,质疑沈离道:“兰妃娘娘,你当时可不是这么跟本宫说的,你分明说纸鸢丢了……”
这时,就见太子妃匆匆走来,她打断了华妃的话说:“纸鸢不是丢了,而是被人偷走了。”
她说着,冷冷地瞥了华妃一眼。
华妃吓得一哆嗦,纸鸢的确是她令点红偷走的,后来她还让点红将纸鸢扔掉,仍得远远的,但一直不见点红回来。
当然,她并没怀疑点红是被人抓住了,加上时间紧急华妃没在顾及这些,而是急匆匆的跑去玉兰宫兴师问罪了。
如今她才缓过神来,敢情点红肯定是在半途中被人抓住了,而那个人正是拿着风筝替沈离解围的楚琅。
真是奇怪,堂堂皇家二皇子为何要帮沈离?
他俩不是指邂逅过一面吗?
华妃边思忖着边佯装意外,问道:“偷走的?是何人偷走的?”
太子妃道:“是沈离身边的女婢点红。”
华妃冷笑道:“那就是兰妃娘娘平时疏于管教了,养出了个这么吃里扒外的东西。”
太子妃也冷笑道:“要说疏于管教也是本宫的责任,点红是本宫送给沈离的。但点红也如实交代了,她之所以偷纸鸢是受人指使的。”
蓉宪公主问道:“是受谁的致使?”
太子妃道:“点红说那人太可怕了,她不敢当着那人的面说。以本宫看还是等太子爷回来再审问吧!”
她说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华妃,是以所有人都明白主使者是谁了。
但蓉宪公主只是个八岁的孩童,哪里能看出来这些?只是怏怏不快的说:“不管是谁?只要让本公主知道了一定用鞭子抽死她。
华妃又吓了一跳,蓉宪公主则不再看其他人,注意力全都放在自己心爱的纸鸢上了。
公主的随从见状便带着公主离开了,华妃心头压着惊慌,匆匆给太子妃行了个礼低声道:“臣妾也告辞了。”
华妃离开后,沈离问太子妃道:“娘娘,点红现在何处?”
太子妃道:“已经被本宫秘密看押了。多亏了楚琅过来这边,看见点红鬼鬼祟祟的,就对她产生了疑心,一问之下她就暴露了。咳,点红多年前就跟随了本宫,竟然被华妃策反了。还让华妃、敏妃在本宫身边安插了这么多年,本宫都没有所察觉,我真是窝囊啊!”
“娘娘不要自责了。”沈离道:“嫔妾以为,您宫里除了点红外或许还有其他的宫娥也是敏妃的人,您还是应该尽早提防些。”
太子妃深以为然地点头,说道:“本宫知道。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从点红嘴里撬出来另外的事情。”
沈离忙问:“什么事?”
“有关我齐家的案子。”太子妃喟叹一声说道:“自从我爹翻案后,本宫一直苦求太子帮忙为本宫家求情,但太子常以避嫌为由拒绝。本宫虽然明白他的道理,可心中更加怀疑太子之所以这样冷酷也跟敏妃有关,甚至本宫怀疑我家的案子就与敏妃有关。既然点红是敏妃的人,说不定知道些什么。”
沈离思量片刻说道:“太子于忠来说的确应该避嫌,于情来说,他这般避而远之也有违亲情,到底难掩悠悠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