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赵祯惊了,说这一筷子好几十贯钱,朕吃不下!撤了撤了,朕不吃了。
有一次出游,太监发现赵祯走几步一回头,但又不说话,不明就里,但应该不是爱上了太监。回到宫里,赵祯跟妃子说快给我水喝,渴死了。
妃子问:“陛下怎么不路上跟太监要?”
赵祯:“我回头看了好些次,没见他们带水壶。要是被管事大太监知道了,他们肯定要受到处罚,所以朕没问。”
但另外一次,赵祯同宫女太监赌钱,输得挺惨,赵祯居然着厚脸皮把钱要回来了一半,还振振有词这钱不是给朕要的,是给大宋子民们要的。
还有一次,赵祯告诉大家,他昨天晚上在宫中祈雨,后来果然有雨,都打湿了赵祯的衣服。后宫嫔妃劝他避雨,他不听,祈雨祈到雨大,才避雨。这件事不想让外人知道,只后宫和你们知道,嘘……
大家能说什么?只能说“皇上如天之德”,心想陛下戏过了啊……
大臣去看赵祯,发现皇帝寝宫用的床帐、垫具都是MUJI风,赵祯理由是百姓血汗钱不可以随便浪费。
“丙戌,中书、枢密院奏事于福宁殿之西合,见帝所御幄亦、裀褥皆质素暗弊,久而不易。帝顾韩琦等曰:‘朕居宫中,自奉正如此耳。此亦生民之膏血也,可轻费之哉!’”
上头这件事是赵祯晚年发生的,其实也没多晚,40多岁身体就不行了。经常无故晕倒,一昏好多天。
嗯,大家还记得宋皇室的家族病吗?
大臣们很着急啊,急赵祯没有儿子,没有储君。
在大臣们的督(逼)促(迫)下,赵祯认了室子弟赵宗室为养子,立为储君。
回后宫后有左右问他万一之后生了亲生儿子怎么办?
赵祯泪流满面:“认都认了……”
赵祯不甘心让赵宗实当太子,赵宗实还不想干呢!
圣旨颁布后,赵宗实躺家里上表辞让,皇帝再下诏,他再辞,连着辞了18次。那时候写这种稿子要给秘书润稿费,一表十金,赵宗实的秘书写了18篇大赚一笔,提前实现了财务自由。
赵宗实的情绪也来源于童年阴影,他小时候就被接进宫了,交给曹皇后抚养,虽没名分,但实际意思就是准备当儿子。
过几年,赵祯亲儿子出生,赵宗实就被打发回家了。
再过会儿,赵祯儿子死了。
又想起赵宗实。
如此反复。
所以最后赵宗实被接进宫当太子时,他还嘱咐旧家的人:“帮我好好照看着啊,屋子别卖了!没准过两年皇上有儿子,我还得回来住呢!”
赵宗实终究是没回来,赵祯驾崩了,谥号“仁”。他活了54岁,在位42年,是大宋历史上当皇帝最久的一位。
举国哀悼,百姓们都自发披麻戴孝,那个哭啊,据说烧纸烧得灰和烟都遮住了天空。百姓评价赵祯,“诸事不会做,只会做官家”,永远是大宋的皇帝。
当时的辽国皇帝是赵祯的网友和粉丝,很崇拜赵祯,说“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还曾找赵祯讨要了一幅真人写真画,光明正大藏小柜子里。辽帝听说赵祯死了,哭了,要给他立祠。
赵宗实改名赵曙,即位了。
赵曙活得更短,三十几岁就挂了,在位时间只有5年。
五年里有一年半时间,他都在和大臣们撕一件事:到底该叫自己亲爹父亲还是大伯?那些年,这个问题比薛定谔的猫还难解。
这场皇帝和有关部门讨论生父名分问题,持续18
个月的论战,史上称为“濮议”。
赵曙不仅名分问题上一根筋,而且是一枚痴情种子。
他小时候入宫,认识了赵祯曹皇后姐姐的女儿高滔滔,从小青梅竹马,16岁即聘高滔滔为妇。赵曙做皇帝,高氏自然成了皇后,两人生下四子四女--也是赵曙的全部子女。
赵曙没有其他妃嫔,“左右无一侍御者”。
皇帝只有一个女人,肯定会被大家反对啊,升级的曹太后就第一个站出来说不妥,让赵曙临幸宫人。高皇后听了,一噘嘴巴,说:“去跟太后娘娘说,我嫁的是十三团练,又不是嫁他官家!”赵曙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赵祯在时,长辈们都喊他“十三”,赵祯封他为团练使。
八卦总是传千里,这话传出宫去,成为大家的笑料。赵曙却不在意,严格遵照老婆心意,跟养母曹太后对抗,对太后提出的“让皇上多亲近美女”的指示不屑一顾。
伉俪情深,可却不能共白首,赵曙去了,独留下高皇后升级太后,儿子赵顼登基。
赵顼是位热血青年,脑袋里只有两个字:改革。
一天到晚就想做改革的****。
宋朝官僚机构臃肿,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邻国的大量岁币,导致财政年年亏空,公元1065年已经赤字1750余万。赵顼觉着,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变法革新。
当时有一个人非常支持赵顼的理想,这个人就是王安石。君臣一拍即合,开始搞“王安石变法”,包括三部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这可是自战国“商鞅变法”后,隔着一千年,中国的第二次巨大社会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的许多观念十分超前,也许再过个几百年,上千年来用,就不
会遭受太多异议。但在那个时候,旧党对变法是一片反对声。
朝野上下,全是指责和谩骂,“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
赵顼是位改革派,还是位愤青,谁怼变法他就怼谁,全心全意支持王安石,甚至不惜同亲兄弟和亲妈决裂,大家都觉得他走火入魔了。
赵顼自己则觉得身边人全走火入魔了,什么事都要同他作对。
“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
国内变法热火朝天,国外也开始打起仗来,先打交趾,然后打西夏。
赵顼打西夏时恐惧症就复发了,他在交界修筑永乐城屯军,想要困住西夏军。不料西夏出动了30多万大军围城,永乐城失陷,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
战报传到京城,赵顼正上着朝呢,当着文武百官放声大哭。
从此,赵顼也同列祖列宗一样,失去了斗志,纳贡和议吧!
仿佛宋室魔咒,赵顼也没活过40岁,38岁就挂了。
高太后这会儿还在人世,级别往上又升了一级,成为太皇太后,辅佐9岁的新任小皇帝赵煦。
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新法,重新使用旧法,“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现在是旧党代表司马光主政(在赵顼活着时他的任务是编《资治通鉴》),史称“元祐更化”。
赵煦做什么都得听太皇太后的,“举而仰听于太皇太后”。9岁登基,一直到17岁,就没亲政过。
太皇太后对赵煦的亲生母亲朱德妃(以前是个小侍女,生了两位皇子一位小公主才被封妃)也不太好。赵顼刚死那会儿,朱德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的大臣韩绛正
好担任河南知府,就亲自前往永安迎接灵柩。朱德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
高太后知道了,勃然大怒,说韩绛是先朝大臣,朱德妃凭什么受他的大礼,心里没点数吗。
朱德妃都给吓哭了,拼命谢罪。儿子是皇帝,也不给她封太后,只是太妃。舆盖、仪卫、服冠的等级都要比皇后低,更别想达到太后等级了。
一般青少年遇到这类专制的家长,大多会走叛逆极端。小正太赵煦也不例外,压抑着、蛰伏着、消极抵抗着。
有一次高太皇太后问他:“孙子,你怎么老不说话?”该不会是个哑巴吧?
赵煦说:“奶奶您话都说完了我还说什么。”
“宣仁在宫内语上曰:‘彼大臣奏事,乃胸间且谓何?奈无一语耶!’上曰:‘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如是益恭默不言。”
等到高太皇太后去世,赵煦:“哈哈,看我的了!”
陛下,看些什么呢?
赵煦:“看朕坚定跟随老爹的步伐,同奶奶高太皇太后的残余势力做顽强斗争。下面,怼人开始!”
此时司马光已经死了6年了,赵煦不管,仍旧追贬司马光。
棺材里躺着的司马光:“小陛下您这就差鞭尸了?!”
赵煦:“哼,不怕告诉你,朕连奶奶都想追废!她是‘老奸擅国’!”
众人(赶紧拉住赵煦):“小陛下别冲动,别冲动……”
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统统贬谪!越远越好,岭南远,就放到岭南!苏轼:“唉,还好岭南有新鲜荔枝,吃货到哪应该都能活得下去。”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不经意”就辗转全国,写下众多名篇。
接着,改革派们,别睡了,都起床上(加)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