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束修
听完慕容楮问的话,谢慈就道:“对,楚王相信。”
慕容楮道:“那为何不管?”
谢慈说:“若是你,怎么管?”
易筐在旁道:“是啊,两人都是自己的徒弟。”
慕容楮皱了皱眉,道:“若是我,肯定会管,谁错了就管谁。”
谢慈笑道:“但是他们的师父没有管这些事。”
闻言,慕容楮道:“那可能是因为不问世事,不知道。”
“你这么说也不是不可能。”谢慈说。
慕容楮问:“谢慈,若是你,你会管吗?”
谢慈想了想,道:“不管,人各有命,每个人的人生都得自己选择,自己走。”
“若是我,我应该也会去管,知道了就管,不知道就算了,但我不会谁错了就管谁,不可能谁一定错,也不可能谁一定对,苏秦是为了六国,张仪是为了秦国,本来苏秦也可能是秦国的大臣的。”易筐说道。
慕容楮听了道:“苏秦若是秦国的大臣,那秦国肯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了。”
谢慈点头,易筐道:“可是我听夫子讲过,秦国最后还是统一天下了。”
慕容楮道:“我也听夫子讲过。”
两人说完,看向谢慈,谢慈道:“是这样没错。”
“那你继续讲吧。”慕容楮道。
谢慈应了声,就继续道:“楚王听了苏秦的话,就说秦楚接壤,秦有吞并之意,不可亲和,韩和魏经常遭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认真谋划,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朝廷安全,我自料以楚抗秦,又未必能胜,与群臣谋划,皆不可信,因而辗转,无法安心,如今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我愿举国相从。”
慕容楮道:“六国打败秦国之后怎么办?楚王没有想过吗?”
易筐道:“对啊,七国之最的秦国败了,那肯定还会有六国之最的诸侯国。”
谢慈看着两人,道:“你们越来越聪明了。”
“我本来就聪明。”慕容楮说。
易筐也道:“我也是本来就聪明。”
“是吗。”谢慈笑道:“你们俩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他们眼下只想先打败秦国。”
“你们在说什么?”
三人正说着,忽然一个孩子的声音传来,谢慈和易筐还有慕容楮转头看去,就见谢家院门前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童,正看着他们。
谢慈看到虎子,道:“没说什么。”
虎子走了过来,看向易筐和慕容楮,问道:“我叫虎子,你们叫什么名字?”
慕容楮道:“我姓慕容,名字叫褚。”
易筐道:“我叫易筐。”
“你也是云梦村的?”慕容楮问虎子。
虎子点头道:“对啊。”
谢慈道:“你是有事?”
虎子道:“我是来找你借书的,这是我爷爷让我给你带的谢礼。”
说着,虎子把背着的竹筐拿下来,里面有一棵白菜,虎子把白菜给谢慈,然后把竹筐放到了一边。
谢慈看着白菜,面无表情道:“借书?”
“嗯!”虎子应声。
谢慈认真问道:“我答应过借给你书了吗?”
虎子道:“对啊!”
“什么时候?”谢慈问。
虎子道:“我忘了,总之你答应了,还说以后我不识字了,可以来问你。”
谢慈忘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说过。
不过书放着也是放着,阿宁用不着的,确实可以借给他,想着,谢慈放下白菜,道:“你等一下。”
虎子道:“谢慈,你忘了吗?”
谢慈道:“哦,没有。”
虎子看着谢慈,觉得谢慈忘了,不过他也不在意,因为他也忘了谢慈昨天什么时候说的了。
慕容楮道:“你为什么找谢慈借书啊?你不去学塾吗?”
虎子看着慕容楮道:“去学塾的束修我家拿不出来,我去不了学塾,只能自己看书。”
闻言,慕容楮和易筐愣了一下,似乎不敢置信。
“没有束修,那银子呢?”易筐问。
虎子笑道:“束修都没有,怎么可能有银子。”
看虎子好像比谢慈还贫寒,却也笑得这么高兴,两人沉默了。
“去不了学塾,你不难过吗?”慕容楮问。
“当然难过啊,但是谢慈愿意借给我书,还愿意告诉我不识得的字,我已经很高兴了,还有里正也会把家里的书借给我。”虎子说。
易筐道:“你家为啥没有银子啊?”
虎子道:“因为银子得给我娘请大夫看病。”
慕容楮问道:“那你爹呢?”
谢慈这时正拿着书走来,见虎子听到慕容楮问自己爹的事,明显的顿了一下,谢慈看看慕容楮,过去道:“你也没说借什么,我给你挑了两本。”
虎子闻言,接过书,然后看向慕容楮道:“我没有爹了。”
看起来并没有不高兴。
慕容楮再次愣住。
易筐也十分惊诧。
虎子把书放进竹筐里,然后对谢慈道:“我走了。”
谢慈说道:“以后再来借书不用带谢礼啦,这些书不贵重。”
虎子就笑道:“白菜也不贵重。”
谢慈没有再说什么,等虎子走了,慕容楮看向谢慈,道:“虎子为什么没有爹了?”
易筐道:“是过世了吗?”
谢慈点头,道:“行了,还讲不讲苏秦游说列国了?”
慕容楮道:“讲!”
谢慈就继续道:“游说完楚王,苏秦又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境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百姓众多,车马奔驰,国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诸侯不会有人愿意出兵相救。”
“魏国也有百万兵马?”易筐道。
“不知道,但苏秦说魏国和楚国不相上下,想来也差不多。”谢慈说。
慕容楮道:“其实就算魏国不如楚国,是不是苏秦也会说魏国和楚国一样啊?”
谢慈道:“应该吧。”
“诸侯为何不会有人出兵救魏国?”易筐问。
谢慈说:“因为苏秦还没有游说魏王的时候,魏国已经在向秦国纳贡了。”
慕容楮道:“只是因为这?”
“大概就是因为这。”谢慈道:“苏秦又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为例,提醒魏王说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让地侍秦,未及作战,朝廷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人肯定不忠,要谨慎决策。”
“最后以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好,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书,等候您的差遣,魏王觉得苏秦说的非常对,就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慕容楮道:“燕国,赵国,楚国,魏国,接连被苏秦说服,他们怎么这么容易被说服?”
“是啊,没有一个君王像秦国一样不相信苏秦的吗?”易筐道。
谢慈道:“应该没有。”
“为什么?”慕容楮问。
“可能因为诸侯国都这样想过,但是都没有说什么,如今苏秦从燕又说服赵国,有了苏秦,似乎就有了理由,所以就轻易答应了。”谢慈道。
慕容楮道:“这么说,也就是说合纵之计,不一定只有苏秦想到了对不对?”
谢慈道:“对。”
易筐道:“我也觉得。”
慕容楮道:“虽然应该不止苏秦想到了,但是只有苏秦提出来了。”
易筐应声。
谢慈没说什么,慕容楮又问:“说服了魏国,还要说服谁?”
“苏秦说服了魏国后,就去了齐国,游说齐宣王,苏秦依旧先分析齐国,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强粮足,自有战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兵马,也不曾渡过清河,或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兵马。”谢慈道:“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百姓众多,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诸国之中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闻言,易筐和慕容楮道:“果然是这样。”
“什么?”谢慈看着两人。
慕容楮道:“兵马啊。”
“嗯?”
慕容楮说:“苏秦说了楚国和魏国是诸侯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现在又这么说齐国,看来你说的是对的。”
易筐点头道:“确实是说的好听。”
谢慈笑道:“但苏秦说的也是一半实话。”
慕容楮道:“然后呢?”
谢慈道:“然后苏秦又说齐国的战略有误,说韩魏之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若战,十天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朝廷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秦国,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
“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慕容楮道:“之前的赵国和楚国还有魏国也是。”
易筐点头道:“是啊。”
谢慈道:“苏秦没有这么说,这说的是韩魏两国。”
言罢,谢慈又重复了一遍,两人听了,呆了一下,然后道:“方才没听明白。”
谢慈问:“那这明白了?”
慕容楮和易筐点头:“明白了,原来说的是韩魏,那苏秦怎么说齐国的?”
谢慈就道:“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和秦国的情况不同,齐国险要,易守,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
“那苏秦是什么意思?是说齐国不用畏惧秦国吗?”慕容楮道。
谢慈笑道:“对。”
易筐道:“那苏秦想说什么?”
谢慈道:“苏秦说齐国如此却想奉秦国,是齐国大臣们的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却有强大的实力,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
“那齐宣王相信苏秦了?”慕容楮道。
谢慈问:“你们不是听过苏秦游说齐宣王的故事吗?”
易筐道:“我听过。”
“我也听过。”慕容楮道:“但是我忘了。”
谢慈道:“行吧,齐宣王听完苏秦的话,就说我不聪明,且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齐宣王说自己不聪明是真的吗?”慕容楮问。
谢慈看着慕容楮道:“什么意思?我没明白?”
慕容楮就道:“齐宣王真的不聪明吗?”
谢慈犹豫片刻,道:“你觉得呢?”
慕容楮道:“我不知道。”
一旁的易筐说:“我觉得肯定是聪明的。”
“为何这么说?”慕容楮问。
谢慈也看着他。
易筐认真道:“若是说齐宣王不聪明,那岂不是说明被苏秦说服的燕王,赵王,楚王,魏王都不聪明了。”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一个两个不聪明的君王也就罢了,不可能都不聪明。
谢慈点头道:“嗯嗯。”
慕容楮也道:“对啊,那这么说,齐宣王其实就只是谦虚一下。”
易筐道:“燕国,赵国,楚国,魏国,齐国都相信了苏秦,还剩哪个诸侯国?”
谢慈说:“还剩下韩,苏秦离开齐国去游说韩宣王,苏秦依旧先给韩宣王分析韩,兵马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刀兵,再陈述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韩让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秦国的要求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最后苏秦说大王如此英明,兵马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修辞。”
“所以韩宣王肯定也会相信苏秦,毕竟除了自己,其他诸侯国都相信苏秦了,在苏秦去之前,韩宣王肯定就听说了。”慕容楮说。
谢慈点头道:“对,韩宣王听完苏秦的话脸色大变,拿着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易筐道:“原本七国都一样,都是诸侯国,但是因为秦国越来越强大,然后有了兼并六国的野心对不对?”
“对。”
“诸国不能相安无事吗?诸国都一样不行吗?”慕容楮问。
谢慈道:“我不是说过吗,这世上每个人都不一样,自然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会一样,有人希望相安无事,就有人不希望相安无事,就拿燕国来说。”
两人点头,认真的听着谢慈说话。
谢慈道:“燕国疆土不多,但是燕国的百姓却很多,百姓多了,而田不够,那怎么办?”
慕容楮道:“怎么办?”
易筐道:“垦拓荒地?”
谢慈道:“没有荒地可垦了。”
闻言,两人不说话了,谢慈就道:“无田的百姓肯定不能放着不管,朝廷上报给皇帝,皇帝和大臣商议,得到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什么办法?”慕容楮问。
谢慈道:“打比方说与燕国最近的是赵国,那燕国就会给赵国递战书,把这些百姓编为兵马,去打赵国,赵国若是败了,那燕国的百姓就会有田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