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地府判官:开局审判祖龙嬴政 > 第113章 冢虎初啸

第113章 冢虎初啸

待林昊背完全诗,杨修目瞪口呆,心里大为震撼。

虽说这首诗超脱了东汉时期的赋文格式,也不同于新兴的五言、七言乐府绝句,但气魄着实令人震撼。

尤其是远处的曹操,早已听得心潮澎湃。

曹操睁大双眸,气势如同猛虎,眼中却浸满泪水。

林昊的这几句诗,令曹操回忆起年少时的雄心壮志,以及当初的峥嵘岁月。

“独立寒秋,颍江北去,扬淮洲头。”

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令曹操瞬间代入,也令其他听者感同身受。

这月旦评所在,刚好就是颍川江水之畔,扬州淮水之滨。

这句话点明地点。

而且在曹操耳中,这不光是点名许都郊外,更是代指雒阳。

雒阳在洛水之畔。

当年寒秋洛水江边,曹操也曾与三五挚友,抒怀少年豪情。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是环境描写。

虽然描写得生动形象,却没太过于华丽的辞藻。

在字里行间中,突出的是霸气!

在字里行间中,突出的是格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几句是最令曹操感触的。

尤其是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年轻时的曹操因身份为宦官之后,并且不是亲生父亲的嫡子,因而被许多自诩清高的贵族蔑视。(标注:曹操是长子,但不是嫡长子。长而非嫡曰‘孟’。)

那时候的曹操,也敢只问苍天,天下由谁主宰!

当初求学于蔡邕,曹操也曾携诸多好友,临江问天抒情。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听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曹操开始泪目了。

因为这几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打在曹操胸口。

往事云烟犹如昨日,曹操依旧记得当初的自己,最大的期望就只是能在死后的墓碑上雕刻一个“汉征西将军”的官职称号。

而时至今日……

想到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已是大汉司空,曹操不禁感慨世道无常,时过境迁。

“曹司空,可还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林昊的最后一句,曹操也听懂了,且只有曹操

能真正听懂。

这句话在曹操耳中,代指当初刺杀董卓。

所谓的浪遏飞舟,真正含义指的是与人生巨浪抗争,与那祸乱朝纲的董卓抗争。

所以,

这一首诗,在场者中,只有曹操最感同身受。

当然杨修也能理解。

杨修机智过人,即便没有曹操的人生经历,也能凭借聪慧才智听出林昊的这首诗在内涵曹操。

既然是写曹操的诗,杨修自然没法轻易褒贬。

若说林昊写的不好……

杨修扪心自问,这首诗简直完美,根本无可挑剔。

如果真的要昧着良心,搞鸡蛋里挑骨头,杨修还得掂量一下自己脑袋能在肩膀上待多久。

杨修岂敢没来由地抨击林昊写曹操的诗?

若说林昊写得很好……

杨修心里清楚,这就等于自己变成垫脚石,令林昊成功装B,在天下文人面前扬名立万。

杨修心高气傲,不想被人打脸。

可惜没办法!

在脸面与性命之间,杨修只能选择后者。

杨修看向林昊,嘴角强制上扬,皮笑肉不笑道:“林公子大才,在下着实佩服。只可惜林公子仅一首诗,恕在下无法周全点评。还请林公子再创一首,如何?”

眉头紧蹙,杨修问得艰难,头皮发麻。

既不想太丢脸,又不能胡乱点评,杨修只能出此下策。

请林昊再创一首诗!

然而,林昊根本懒得跟杨修纠缠,也没兴趣继续玩。

林昊摇了摇头,不再理会杨修。

本身就只是为了稍微敲打一下这位恃才傲物的年轻人,林昊不想出太多的风头,毕竟本期【对话古今】节目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并非林昊自己。

“在下没有入仕的想法,今日来月旦评登台,不过是一时兴起。”林昊淡然拒绝。

再背一首诗?

根本没这个必要!

在杨修的注视下,林昊走下高台,朝着曹操的方向走去。

台下所有人都看向林昊,注目他大步走向曹操。

穿便装的文臣武将自然认识曹操。

其他文人才子没见过曹操,即便看见穿便装的曹操,也是不可能直接认出来的。

待林昊下台走远,杨修发现曹操。

杨修立刻调整心态,额头不由得冒汗。

幸亏刚才没故意抨击林昊背的诗词有哪里不好,否则就是当场得罪

曹操,杨修可害怕掉脑袋。

只是杨修还不知道。

其实曹操心里很欣赏杨修。

杨修狂傲归狂傲,却没有太大野心。

像杨修这样的才子,曹操自问能压得住,所以不会顾忌。

因此,

杨修展现得越有才华,或者说是越张狂,曹操就有喜欢。

见林昊走远,杨修长舒一口气,假装没看见曹操。

杨修迅速平复心情。

虽然是被突然出现的林昊抢了风头,但杨修在见到曹操之后,半点脾气都不敢有,立刻调整状态。

月旦评还要继续。

在审时度势方面,杨修确实非常懂。

刚好林昊下台,之前犹豫不决的司马孚,提起胆量迈步。

作为司马防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孚打算展现自己的才华。

比起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的才能也不错。

算不上名冠天下,也不亚刘桢王粲。

随着司马孚上台,杨修再度凝眉,恢复傲慢表情。

对于司马孚,杨修向来瞧不上,甚至还主动劝父亲杨彪退了司马孚与自家小妹的亲事。

台下学子个更加期待。

唯独与荀彧并排同座的司马防唉声叹气。

司马防最不希望的就是今天月旦评会有自家儿子登台。

因为,

今天的月旦评,没这么简单。

司马防是有特殊计划的!

只见司马孚登台,毕恭毕敬向杨修作揖行礼,表示尊重。

可惜司马孚的尊重换不来杨修重视。

杨修将双手背负身后,再度展现出极其傲慢模样。

“在下河内司马孚,特来请杨公子风评指点。”司马孚谦逊有礼,自行介绍。

杨修做样子点头,顺势摆了摆手。

虽然表现傲慢,但杨修做得也没那么过分,沉沉回道:“原来是司马公子,请问今日要在下评论你的画作,还是文章?”

杨修不紧不慢地询问。

语气虽然不快,听起来却满是轻蔑。

司马孚并不生气,反而更加谦逊。

“在下师从胡昭老师学经,写有《尚书》六注一篇,还请杨公子点评。”司马孚边说边抬手,将竹简递送。

杨修双眉紧锁,很不情愿地接入手中。

展开竹简仔细阅读,杨修的眉宇之间,展露出更浓不屑。

显然,

凭司马孚的文采,入不了杨修的眼。

片刻安静后,杨修合上竹简,转身侧对司马孚。

以侧身面对司马孚,足以见得杨修不尊重他。

刚好林昊走回曹操身边,见到杨修又恢复原本的模样,不禁黯然叹气。

杨修的傲慢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了。

可惜!

刚才的鞭策对杨修毫无效果。

“林先生,像杨公子这样的人,你觉得如何?依我看来,让杨修辅佐小儿曹植,或许能继承我的志向。”曹操突然开口发问。

曹操满脸笑意表情,显得非常喜悦。

林昊莫莫点头。

如同曹操所说一样,林昊承认有道理。

倘若曹操能够以一己之力平定天下,让曹植做继承人接大统,的确是最合适的做法。

当然,

倘若曹操的长子曹昂没死,肯定是曹昂顺位继承。

可惜曹昂已经死了。

在曹操如今的几个孩子里,曹植的天资极佳,确实有能力继承曹操的位置。

不过前提是曹操能统一天下。

乱世一统之后,需要与民休息,要休养生息。

曹植的仁心才情的确附和标准。

如今杨修与曹植关系密切,让杨修去辅佐曹植,是最佳选择。

可惜!

林昊心里清楚,曹操无法一统乱世。

林昊先是笑而不语,几秒后回答道:“乱世中的曹司空,志向乃狠辣枭雄。治世中的曹司空,志向乃仁义之君。孟德与其问我,不如问一问自己,能否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

没做正面回答。

也没法正面回答曹操。

因为曹操是个“变色龙”,懂得顺应时代改变自己。

乱世曹操为奸雄!

治世曹操为忠良!

杨修到底适不适合辅佐曹植,曹植又适不适合继承曹操的志向,其实跟杨修曹植毫无关系,关键在于曹操能走到哪一步。

听完林昊的话,曹操若有所思。

曹操能懂林昊的意思,也更佩服他的深远眼光。

与此同时,

现世凡间【对话古今】节目官网评论区:

“林昊说的是啥意思,我怎么看不懂了?”

“曹操奸诈狠辣,杀过太多的人,甚至还屠城,跟仁义不挂钩吧?”

“这节目,我怎么突然看不懂了?”

“感觉这才是真正的

曹操啊!林昊说得对,太真实了。”

“怎么叫‘治世之能臣’?林昊解析的很准确。”

“倘若是在和平年代,曹操或许真的会是一个仁义之人吧?”

“仁义谈不上,但绝对是能臣。”

“就曹贼喜欢别人家老婆的行为,就没得可洗。曹贼之志,传承千秋万载!”

“...”

评论区里的评论达到小高峰。

很多观众听懂林昊的话,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有些观众还无法理解,纷纷表示有问题,直言曹操跟仁义根本不挂钩。

其实是这些观众没完全看懂。

林昊说的是曹操有仁义的志向,并没有说曹操做事很仁义。

或者说,

曹操喜好仁义,只是没以仁义来约束自己,顶多是当成心中的一份美好。

曹老板敬重关羽,就是敬重他的意气。

曹老板与刘备青梅煮酒,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敬重刘备的仁德。

其实曹操心知肚明,也想做仁义之人。

可惜!

人活在世上,哪有顺心顺意?

脚在自己身上长着。

在和平年代的人生路途中,走不走,走哪条路,走什么样的路,是由自己决定。

在和平年代的人生路途中,做不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亦是如此。

但要知道这是和平年代。

太多时候,一个人的模样,是由别人、由环境、由局势来决定的。

想走的路不好走,想做人却不好做。

身不由己,无可奈何。

就如同曹操,试问若在和平年代,他又怎会执意做一个枭雄?

只是曹操清楚,乱世总要有枭雄,总要有人自污以救天下。

太平盛世需要由仁义来稳定。

乱世要的是铁血手段!

若是曹操也想刘备那样,秉承仁义做事,就真不知汉末天下要多出来几个自立为帝的人了。

当然,

林昊说的话,并不是在给曹操洗白,而是逐步展现真实。

曹操的行为洗不白。

也无需洗白。

屠过城就是屠过城,有什么需要掩饰的?

但除此之外,林昊想表明的,是曹操并非喜好屠城,也不是为了狠辣而狠辣,其内心深处也藏有对仁德的渴望。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渴望立曹植为嗣子。

不过,

要是真的平心而论,林昊个人更佩服刘备。

因为且不说刘备的仁义道德是不是演出来的,就算真的是演出来的,一个人若将仁义道德演一辈子,那不就是真的仁义么?

做好事很难。

想仁德一辈子更难。

每个人扪心自问,无私奉献的,能有多少?

所以,

林昊个人佩服刘备。

可惜刘备生错了时候,时代没有选择这份仁德。

在做人方面,刘备远胜于曹操。

治天下,曹操令刘备望尘莫及。

这就是曹刘之间的区别。

节目画面里:

杨修拂袖静立,毫不客气地点评,对司马孚的著作直言不讳。

“你所著之《尚书》,其中有一章是伪作。很可惜,有一些工夫白下了。你回去重新写一篇,再回来找我点评吧。”

态度傲慢至极,杨修将竹简还给司马孚。

杨修不给司马孚半点颜面!

就算是刘桢,杨修都对其诗词文采予以评价。尽管稍作打压,至少给了评说。

林昊背出来的诗,杨修虽没点评,但那是不敢点评。

台下文人学子都听得出来,知道是杨修不敢贸然解析。

但现在,

杨修的意思明确,就是瞧不上司马孚的著作。

十足羞辱!

在这么多人的面前受到羞辱,任谁能受得了?

司马孚面色骤变。

除了司马孚,台下的司马懿更是面露怒色,极其不满。

亲弟弟被杨修折辱,司马懿岂能忍得住?

年轻气盛的司马懿还没有那份如同千年王八精的老成持重。

司马孚忍怒,询问道:“杨公子何出此言?”

听语气,司马孚很生气,尽力忍着。

大庭广众之下,身为文人才子,司马孚不能大发脾气,那样反而会更掉身价。

杨修听司马孚反问,忍不住轻蔑冷笑。

摇了摇头后,杨修很不耐烦,开口解释。

“就在去年,儒学大家郑玄宣布,古文《尚书》当众有{咸有一德}以章,是当时人的伪作。”杨修沉声。

司马孚顿时眉头紧蹙。

这个解释,司马孚并不认同。

司马孚面容凝重,立刻反问:“这{咸有一德}作为《尚书》内容已久,岂能听一家之言,就全篇废黜呢?”

听司马孚反问,杨修一脸看傻子似的怪笑。

“难道郑玄错了?”杨修语出惊人。

且不说杨修直接称呼郑玄的名字,身为晚辈对名声显赫的长辈毫无尊重,单说这句反问的话,傲慢之意足以噎死司马孚。

杨修不尊重郑玄,司马孚可不敢。

司马孚没杨修这种狂傲的胆子。

被噎得说不出话,司马孚只能尴尬憨笑,低头承认道:“可能……应该是我错了吧。”

司马孚苦涩低头,拿着自己的竹简,退下高台。

杨修顿时洋洋自得。

必须承认杨修的确有才,但这份狂傲,着实踏过了。

就在台下文人才子们仍回味司马孚与杨修交谈时,年轻气盛的司马懿突然开口,朗声喊出更加惊人的话。

“难道郑玄就不会错吗?”

司马懿声音洪亮。

这一番话,宛若晴天霹雳,震惊众人。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郑玄,【对话古今】节目的观众也有不少不太了解的,但一番比喻即可清楚。

在东汉末年时代,郑玄在儒学、文学界的地位,约等于牛顿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司马懿当场直言,“难道郑玄就不会错吗”?

这无异于有人在全球物理学官网上发表评论,说牛顿的各种定律难道就不会错嘛?

试问此言怎会不惊人?

远处的曹操被声音吸引,目光投射向司马懿。

曹操还没见过司马懿。

当然,曹操也不知晓司马懿的才华,对他完全不了解。

只有林昊清楚。

司马懿是冢虎!

同时,司马懿也将成为华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无耻之徒。

且不说别的,

光是司马懿屠灭曹爽三族,就没的可洗白。(司马懿的人生经历,作者菌会在或许的司马懿部分详细写)

台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射向司马懿。

杨修也疑惑地看过去。

杨修没见过司马懿,但是猜到的出来,他是司马孚的哥哥。

司马孚的大哥是司马朗,杨修自然见过,也能认出来。

司马孚在家里排行老三。

用排除法,杨修不难知道,司马懿的身份。

杨修深吸一口气,提高音量喊道:“是谁妄自评论名家大儒,请上台来辩。”

司马懿略显微怒,大步迈上高台,与杨修对视。

台下顿时议论四起。

现在发生的事,冲击性的确太大。

在东汉末年时期,随意实则名声远扬的大儒,影响着实不好。

但曹操却露出笑意。

曹操仿佛最想看到的就是即将发生的事。

杨修固然有才。

但曹操希望有才之人越多越好。

现在突然蹦出来个司马懿,眼看就要跟杨修当面对峙,曹操顿时来了兴致,对司马懿有了初步印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