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赵王不能去养猪
秦王颁下王令,丞相子婴上前贺道:
“大王此举,使黔首增智益智,开平民入仕先河,亘古未有。”
“普及学室教育,实行仕考制度,饱读书籍的贤良之士必将如雨后春笋,我大秦再无乏才之忧。”
秦王笑道:“此事,还需感谢丞相大人。”
子婴惶恐道:“大王折煞老臣,老臣实不知有何贡献。”
秦王开解道:“若不是丞相大人上奏折说,派往赵地的郡县官吏储备缺乏,寡人也不会想到如此之策。”
子婴几乎无地自容,这分明是秦王对自己行政无能的一种讽刺。
但秦王脸上没有丝毫嘲讽之意,温言道:
“眼下,赵地尚有七郡三十五县,未派出郡守和县长、县令,确实令寡人一时无措。”
子婴拜道:“此确为老臣无能,请大王治罪。”
秦王宽慰道:“与几个月前丢城失地相比,这真是幸福的烦恼啊!不过,此事也不完全是丞相府的责任。”
“此次巨鹿之战,一个多月时间,就解放了十三个郡,二百多个县,马上派出上千名官吏,确实超出我们的储备太多。”
“关中地区,一向缺乏识字读书的基础;六国复辟,又斩杀和叛变了许多官吏,即使将咸阳所有读书人都动员起来,恐怕也不够。”
“何况,丞相府还要对这些人进行吏政培训、考核,如此,能达到标准的就更少了。”
“对这些官吏如果不严格把关,前线将士英勇奋战夺回的城池,不推行寡人的仁政,或像以前那样,因为治理不当,激起当地的民变,那我们解放这些城池的目的何在呢?”
“寡人现在深切体会到,先帝说的‘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这句话的含义了。”
“所以,尽管各个城池官吏紧缺,但寡人认同丞相大人的做法,宁肯晚到任一段时间,也不能饥不择食,胡乱凑数了事。”
子婴再拜道:“感谢大王体谅宽容,臣定当加紧训练,尽快如数派出。”
秦王又道:“针对目前官吏紧缺,对各郡县的职数配备,也不要苛求一次配齐。”
“可先派一到两名官吏,接管整座城池,代行其他官吏的职务,优先与军队做好交接,稳定当地的局势。”
“为此,寡人已下令王贲和韩信,在丞相府派出的官吏到位前,军中留守一定的人员,维持当地的治安,协助郡守、县令做好日常管理,直到全部官吏到位为止。”
子婴叩谢:“谢大王!”
秦王示意子婴起身,转换话题道:
“寡人派人押解回来的赵歇等一众降臣,丞相处置的如何了?”
子婴回道:“按照大王的旨意,赵歇已经安顿在一处别院,按列候待遇日常供给,并为其配备了二十名随身的仆从宦者。”
“一开始,赵歇以为大王会赐死他,整日忧虑,寝食难安。后来,臣派人带他参观了胡亥所在的养猪场,并让他与胡亥见了面。”
“胡亥引着赵歇,参观了收拾得干净整洁的猪舍,见识了养的膘肥体胖的大肥猪,又给赵歇看了他卖猪攒下的十万钱,表示这样的生活他很满足。”
“赵歇从猪舍回来,立马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心情好了很多,提出申请,也要去猪场养猪。”
“因为大王的列候嘱托,臣没有答应,说等大王回来,请示后再定夺。”
秦王赢高轻轻摇了摇头道:
“赵歇与胡亥两者不可比。”
“胡亥之罪,罪不容赦,只是为了彰显我大秦新朝的仁政,作为反面教材,才让他去养猪。”
“除了养猪,他也没什么可为。好在,现在他也能自食其力靠养猪赚钱了,这很不错。说明我们对他的改造,初见成效。”
“但赵歇不同。虽然他战败了,但毕竟是亡国之君,如果我们让他去养猪,那些未归附的诸侯会怎么看,赵地的臣民会怎么想?”
“古来对待亡国之君,无外乎杀掉和流放这两条路。但寡人认为都不可取。”
“要他们死还不容易,一句话的事情,两个刀斧手就可以办到。”
“关外的楚怀王、齐王、燕王、韩王们,巴不得我们杀掉赵歇,到那时,他们又会说:‘你们看,那就是秦王的暴政’。”
“同时,这些所谓的‘王’们,因为没有了后路,自然也会拼死抵抗,以期玉焚。”
“至于流放,无非是让这些‘王’,到一个荒凉的地方,与世隔绝,慢慢熬死。”
“这两种做法,都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发挥这些‘王’应有的价值。”
说到这儿,秦王问子婴:
“丞相可曾记得,寡人与丞相第一次谈话的内容?”
子婴答道:“大王崇尚仁政,致力于以‘仁义’治天下。”
秦王赞道:“然,就是仁政。”
“寡人的‘仁政’绝不是口头上标榜一下,也不仅仅是用来宣传的托辞。”
“寡人决心将‘仁’与‘义’,做为施政的首要纲领,自始至终贯彻下去。”
“所以,对于赵歇的待遇,一定要切实按照列候来对待。人家献出了十几万军队,上百座城池,减少了我大秦锐士的牺牲,难道还不值得一个列候的待遇吗?”
“除了生活所需,包括一些宫中习惯的行为,哪怕是奢侈品,只要符合你们制定的制度,就要给予保障。”
“除此之外,对于赵歇的人身自由,要适当放宽,包括外出参观旅行,只要事先经过批准,一律不要太多限制。”
“有人担心,如此,赵歇会不会暗中与反对我们的力量勾结。对此,寡人是这样看的。”
“如果寡人昏庸,不止赵歇,天底下任何一股反对势力,都会借机做大。”
“但如果我大秦新朝,时刻为黎民黔首着想,时刻以天下的福祉为己任,时刻以公心治国,即使偶尔有想造反的人,又能怎样?”
“只要民心在,我们会怕造反吗?我大秦的锐士们会答应吗?”
秦王此一番话,掷地有声,在大殿内外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