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鬼谷神谋 > 第七十七章孙子兵法

第七十七章孙子兵法

第七十七章孙子兵法

“那时,吴国渐现强势,文有伍相国、伯太宰,而王上善武,胸怀大志,却正缺一个征伐之帅。

也就是在那时,伍相国为我王推荐了孙武将军。

这一切都该从孙将军来吴说起了。

孙将军是兵法大家,自编兵法十三篇献给我王,那时我王十分欣喜,沉醉于孙武兵法之中,却难得其解,也不通其义。

这一日亲自召见了孙武将军,事情也就从那一日发生的…。”

王后说完,整个时间像是倒流一样,流淌到了那一日。

……

……

“孙将军,今日吴王召见,想来是对你的兵法十三篇已十分认可。

但吴王自己也长年征伐,兵法韬略也有所怀中,所以并不以书度人,而是想识将军真才实料,想来将军已有所准备。”

伍子胥抚着长须,坐在车里。

此时伍子胥已在吴国封相,坐得也是四马之车,在吴国无人出其右。

孙武略显严肃的面堂之上露出一丝微笑,对着伍子胥一揖道:“孙武在此谢伍相国举荐之恩。

兵法之用,用于战场,不知吴王将如何考校孙武,但孙武必不负伍相国举荐,定然让吴王信服。“

此时的孙武也历经数国,却并无赏识之人,心中自然也是有些失落。

无意之中来到吴国,听闻伍相国重贤不避疏远,所以投了伍相国。

而伍子胥心中一直不忘楚国之仇,但楚国地域辽阔,虽然近年国力渐微,但要灭了楚国,非伍子一人能办到。

他需要一个兵法大家来相助,而孙武正是他所希望之人。

孙武投伍子胥也是两相得宜之事,所以伍子胥对孙武是十分推崇。

而孙武自编兵法十三篇,就是一把通向吴王的钥匙。

吴宫大殿文武大臣都站满了人,今日一见伍相国推荐的兵法大家,所有人都试目以待。

“伍爱卿,今日你所举荐孙将军,本王十分欣慰。

三日来日夜拜读其兵法要作,实让本王大开眼界。

由你亲传孙将军进殿,以上卿之礼待之,不必行君臣之礼。”

吴王阖闾就位不久,正是一展雄心之时,欲征楚、越,却苦于军中无能人,让吴王求贤若渴。

伍子送上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实让吴王阖闾兴奋不已。

所以把吴国朝臣都聚在一起,也是想一证孙武之能,二是体现吴王求贤之心。

所谓上卿之礼,是沿用大周礼仪。

现在孙武并非事奉吴王,在吴国无职务,而孙武是齐人,所以免去孙武跪拜之礼。

而是在大殿左侧置一把椅子,让孙武有座,以体现吴国礼贤纳仕之心。

孙武大步随尾伍相国入殿,于殿中朝向吴王一揖。

“齐人孙武拜见吴王。”

“孙将军不必多礼,请上坐。”

吴王语毕,伸手示意。

孙武也不客气,就坐在椅上,而一众大臣,都只得站在两侧。

“孙将军所献兵法十三篇实是惊天之作,本王十分喜爱,此书高瞻远瞩,博大精深,辞如珠玉,是为自有史以来第一兵法要旨,能献于我吴国,实是我吴国之幸事。

本王在此亲谢孙将军。”

吴王端坐大位,却于此时站起身来,对着孙武一揖。

孙武同时起身,对着吴王也是一揖。

正是君臣相对,让一众大臣刮目相看。

而对于吴王阖闾口中的兵法十三篇,更是十分震惊。

依吴王所言,自有史就是黄帝到现在以来第一兵法,如此推崇,难怪吴王会亲身至谢。

若此兵法不落于吴,而落于与吴国故国之国,那吴国就会受难,这就是吴王所思之事。

“众卿家必有疑问,可你们不知,孙将军之兵法,已达天道非普通之人可悟。

本王三日三夜拜读,却只知皮毛不知其义,今日还请孙将军为大家讲一讲第一篇之说,想来众受卿必然受教。”

吴王此时对孙武是十分信任,但只要求孙武讲一讲第一篇,其实也有藏私之嫌。

若是讲得细了,那若是传至临国,必然成为吴国之患。

若是不讲,众臣也会怀疑刚才如此推崇之语,是否会夸大其辞。

孙武站起身来,先是对着吴王一揖,其后对着众臣一揖,侧过身来,既可目视吴王,也可目视大殿之内的众臣。

“得伍相国举荐,吴王礼贤,在下齐国孙武,历十年游历,手书兵法一十三篇,现应吴王之意,粗浅与各位探讨。

孙武所书兵法,首篇为计篇,计谋算也,其宗旨在于‘慎战’而非‘好战’!”

孙武说完,停了停,知道众臣必然不解。

而大殿之内一时之间,确实有人议论纷给。

吴王如此推崇之人,兵法第一篇却是“慎战”。

若是不战,写兵法何用。

孙武清了清嗓子,也知道众臣不解,此时正是显露之时。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可不谋算在行,也不可不慎也。

欲兵者必经之与五事,而校之以计,探索形势。

若五事不利,则不宜兵事,若计于己方不利,也不宜兵事,若形势于己方不利,更不宜于兵事。

知己而知彼,方能百战百贻。

善计者,知己而知彼,不善计者,兵出必败。

兵败而国亡,所以兵出必慎,这是兵法之要旨。”

孙武只把第一篇计篇简单说了一通,整个大殿之内已十分平静。

孙武所说其实于列国皆可通用,首先审慎用兵,该是一国治理之道。

穷兵黩武,亡国之因。

再强大的国家,若是乱用兵事,必然动摇国之根本。

而其后所说却是用兵之前的计谋在于知己而知彼,这就是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从五个方面来以考察。

孙武并没有言明该如何考察,因为书中已有详解,这其中吴王自然清楚。

众臣也不敢问,毕竟吴王如此重视的兵法,不能随意示人,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说。

“孙将军,我知你能,不过今日本王请了众臣,非要让你把兵法示众.

刚才孙将军所讲,本王十分赞同。

兵者国之根本,存亡之道,死生之地,当慎之又慎。

本王为吴国而谋,自然不敢轻出兵事,还望孙将军见谅。”

吴王此话,其实是说给吴国众臣所听。

现在吴国初露峥嵘,以治国富民为本,许多人并不愿轻起兵事。

而吴王此说也是在告诉众臣,自己并非穷兵黩武之人,也为其后发兵之事,找到一个台阶。

那是为吴国生存,才不得己而为。

“孙将军,兵者变化无常,伍某不才,也不善于兵。

但练兵之道却需常存,不知孙将军觉得我大吴之兵如何操练,以保我吴国兴盛。”

伍子胥适时发问,其实也是代吴王而问,也是代众臣而问。

虽然不轻易起兵事,可列国之争,并非你不征伐就得保平安。

吴国兴盛自然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军队支撑,平时演兵是国之保证,这也是众臣所关心的问题。

“在下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一军之将智、信、仁、勇、严,五位一体。

凡用兵之法,受命于君,将出而不受君命,以胜为先,不亦为久。

兵之操练,以法度制之,赏罚分明。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三军在于精而不在于众。

兵者诡也,随时势而变,不拘于节,兵法操练,实强于兵而精于将。”

孙武也是投其所好,意思十分明确,谋一良将可抵百万雄兵,若无良将,兵多亦无益。

而且也为吴国发兵征伐留下伏笔,也为自己若能受吴王重用,出兵征伐预先讨得先机。

那就是将出而不受君命,意思很明确,若出兵事,将受命于君,将出却又不受君命,可以随机应变,以取胜为先。

其次简单明了的说了自己练兵之要,那就是要以法度制兵,正合了易经师卦之中所言“师出以律”。

这律就是军规,是法制,是治军之要。

而赏罚分明,则是军规法制的补充,法无高下,一视同仁。

吴王听了自然十分开心。

吴王想用兵却怕众臣反对,而现在若得孙武练兵,那么贵精而不贵多,也不会空耗国之根本。

纵是强弱悬殊却也无需但心,贵精而不贵多,如此不阻吴王征伐之心。

“孙先生,今日论兵就到此为止,为见证孙将军真才实说,本王打算把后宫妃子与后宫侍女全部交由将军演练,一切以将军为上,以军法军规束之,帮本王也管束一下这后宫佳丽。

午时本王将亲率众臣前往演武场观摩,现在这些后宫佳丽已在演武场等侯将军了。”

朝堂考校算是让吴王十分满意,所以吴王早有准备。

既不安排吴国兵勇,而是把后宫嫔妃及侍女安排给孙武。

若孙武也能演练妥当,让众臣满意,那孙武之能自然可以得到大家认可。

只是如此安排到是有些小人之隙,既爱才惜才,却又故意刁难。

“孙武得令告退,必不负吴王信任。”

孙武站起身来,对着吴王一揖,大步离开。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求追读,求评论求点赞求支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