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一箭三雕
第三百七十七章一箭三雕
王禅此时也是表现得十分忧虑,见楚王亲询,也只得站起身来,对着楚王一揖,再对着子西令尹一揖才回道:“回王上,回子西大人,此事确实为难。
现如今吴与楚相交正好,吴国归还三城,而王上也亲派司空大人出使吴国,如此两相交好,自然是都想吴楚就此止战安息,长久和平共外。
只是现在白城主提出如此治城方略,从长远来看,实有利于楚国中兴,也可保得吴楚边境平安。
纵是将来吴王夫差反悔,也可据此三城,挡住来犯吴军,为楚国争得防务准备。
整个白城主所呈治城方略无论从富民养生还是防患于未然都无可挑剔,微臣实不敢有异议。
刚才司败子闾大人之疑惑,确实也是此时需要解决的当要问题。
若巢邑三城徒自征兵,而且不依楚国旧制囤兵于三城,自然会引起吴王夫差不满,怀疑王上与吴国交好之心,祸及使臣子基大人。
只是此策不可不实行,若要顾及民生,自然要有治城防护,若让白城主空手而去,凭现有兵力想扭转巢邑三城权贵势力,实也不得长久。
若囤兵于三城,想来纵然有一些顽固权贵想螳螂挡车,也可用自囤楚军镇压,强行实施安民治城措施,保得一方平安,也算是不妄王上对白城主一片苦心。
现如今为解吴国疑惑,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弱化此治城方略的征对目标,把此治城方略扩大于其它边境县城,如此一来,巢邑三城之治就不会显得十分特殊,吴王夫差自然能够理解如此治城之法,楚国之策并非征对于吴国,而是配合其它城池的辅佐之法。
现如今吴楚交好,北方诸候列国定然对楚国严加防范,视楚国为最大威胁,而北方边境自然成为楚国边防的重中之重。
刚才子西大人已说过,楚国陈规,让诸城不能拥兵自重,其有利于一时,却未必有利于一世,当时因时势而变。
此时楚国之危在于北方,若北方诸候兴兵来犯,楚国自是防犯不及,当年吴国入侵楚国的惨状教训还会重演。
晋国一直扶持于吴国以牵制于楚国,而现如今吴王愿与楚国交好,则晋国必然恼怒成羞,同时与吴国楚国有隙。
楚国与晋,南北称霸世难相交,兼之晋国地处中原,一直民生强悍,兵强马壮,于楚国而言晋国之患远胜于吴国之患。
在此,微臣建议如此良策当主推到北方边境四城实施,而且必以举国之力助之,以防患北方诸候列国。
如此一来,吴王自不会认为王上此兴是征对于吴国,反而会认为楚国是在与吴交好之下,主动牵制北方诸侯,示好于吴国,而在巢邑三城实施此治城方略,实也是为安抚于北方宋国、卫国、郑国,以免引起误会的惑敌之举。
从局执上讲,楚国在北方加强戎边,一是对晋国的牵制,二是稳固南方,同时有利于此时有违晋国本意的吴国,保得晋国也不敢轻下南方征伐任意列候,如此可维护南北列国平稳之序,为楚国中兴争得时间。
另一方面,巢邑三城自征兵甲,再囤兵三城,实也是冒险之为,不得不防将来有变之隙。
若有北方四城同时施行治城方略,以图牵制,想来纵是将来有人有不轨于王上之行,也可随时动用北方之兵成为勤大军,保王上楚都无恙。
此策正是平衡稳定此时南北局势,兼之可解吴国之惑之法,还请王上亲裁。”
王禅心里早有准备,而且把南北局势包含在内,不仅只是考虑吴国,而且长远考虑晋国之患,且又防范于地方拥兵自重给楚国王族带来的威胁,正是一策而多得,一计而安天下。
楚王一听,脸上透着荣光。
“左相鬼谷先生之计本王早有耳闻,向来都是谋算在先,刚才一语也是让本王开了眼界。
此计不仅可解吴国之惑,解子基叔父之危,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稳固北边防线,抵抗北方诸候对我楚国的侵犯,同时也为楚国王族世代荣华考虑,让城域这间相互牵制,以防不轨之心,实是一箭三雕之谋,谋事深远,先人一步,让本王顿时疑惑顿消,实有劳先生了,快快请坐。”
楚王说完,并不回首去看子西,而是看着叶公。
叶公一看,主动站起身来,跪在大殿之上,到让一众朝臣有些意外。
叶公也享上卿之礼,不知为何此时竟然跪在大殿之上。
“王上,微臣一家世代楚人,世代忠于楚国王族,纵然现在微臣领北方四城,却不敢有半丝苟且不轨之心,微臣一直以楚国危难为重,以王上为重,忠于楚国忠于王上。
刚才左相大人之计,实可安定北方边境,防患于未然,保北方边境不失,臣愿与巢邑三城共同实施此治城方案,自征兵甲,自囤于边境。
在此楚国大朝堂上,微臣立誓,若有异心,不得好死。
若微臣不死,只有叶城不失,纵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楚国平安,保王上周全。”
叶公语气坚定,声音宏亮,整个大殿之内,此时都静默无声,只有叶公对楚王效忠之语,对楚国抱效之声,而且当着一众朝臣立下誓言决不叛逆,而且也立誓叶公四城为勤王之师,以保楚国平安,其心可鉴,其行可表。
“快快请起,我楚国有叶公这般忠臣,本王还愁楚国不兴吗!”
楚王亲自扶起叶公,并送叶公入座这才重新坐在王位之上大声宣道:“本王自登位以来,先有三位王叔以及申老大夫费心辅佐,现在又得左相大人、叶公忠心相助,真是天佑本王,天佑我楚国。
传本王旨意,由申上卿亲拟王召,传叶城城主上聊叶公,传巢邑三城大夫白公胜,叶公四城、巢邑三城同时实行新城治城方略,拓地开荒,招纳楚民,自征兵甲,囤兵戎边,保国卫民。
另传本王旨意,此七城自今日起减免三年赋税,城税收入由城主酌情处置增加军备军需,以示本王对二位爱卿的支持。”
楚王说完,并不看右侧的子西了,也并不再征询子西的意见。
而此时的子西才真正明白,王禅之所以献策给白公胜,其实早就谋算好要用此七城来实施新略,虽然明面之上增强了楚国实力,而且也稳固了边防,可实际于他而言,却是削弱了他这个楚国令尹的权力,兵甲分散囤于边境,只由城主自裁,若要调动此四城兵甲,也非他子西一人可动。
必通过城主,再经由楚王才可调动,比之以前只要凭他手中的兵符就可以调动楚国大军。
可他此时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楚王最先征询的是他的意见,而他也长篇阔论了楚国革兴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支持于此治城方略的意见。
最后因为涉及吴国之惑,这才把问题抛给王禅,却不想正中王禅之意,不仅再增四城实施,而且还为这七城减税三年,将来若此七城实施得当,那么其它城县必然会顺理成章的实施,这也是一步险棋,可却也是十分保险的举措。
此时子西虽然心里不舒服,总是中了王禅的谋算,可细想却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失。
三日前梦魇之人的话犹在耳边,说明梦魇之人对楚国有阴谋诡计,可子西却对梦魇之人无能为力,而王禅的此计,正是征对白公胜而设,用北方四城牵制于白公胜的巢邑三城,若白公胜将来有异心,那真的可以保得楚国无恙,也必然破坏了梦魇之人的诡计。
如此想来,子西反到还要感激于王禅。
可他的心里却是堵得慌,无论如何,都逃不过王禅的算计。
此时的子西也有些恼怒,更在谋算着,如此让梦魇之人与王禅争斗,而他则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子西叔父,刚才治城方略,本王已下了旨意,不知叔父可还有其它重要事宜。”
子西此时已不再走神,而是微微一笑道:“王上英明果断,老身也倍感欣慰,比起当年父王,还有王弟来说,王上当是年轻有为,远胜两位先王,老身这里并无它事。”
子西此时纵然有事他也不会再说,毕竟王禅之能他已领教过了,若是在大朝之时再议其它事,子西也怕再生事端,所以此时轻描谈写,不再议事,其实他也知楚王必然有事,那么主动不如静观其变,这才是此时的上上之策。
“好好好,既然王叔已无事可报,那今日本王还要下几道旨意,这几道旨意也是为楚国中兴而谋,还请申老卿士再为本王亲拟。”
申公此时已把刚才拟的两道旨意递给宫奴,此时微微一笑道:“老臣愿为王上效命,还请王上下旨。”
王禅心里有数,也知道楚王会做何旨意,脸上却是欣喜之中多了一份忧虑。
欣喜的是当今王上做事果敢,毫不拖泥带水,而且朝堂之上尺寸把握得当,善用其中权利平衡之术,并且处处体现着对王禅信任。
可忧虑的是,楚王意气风发,见好不收,如此下去,势必会引发楚国权贵反弹,正有欲速则不达之忌。
可王禅既然来了这大朝之会,也不得不与楚王结为一体,不论有何难事,都将荣辱与共了。
“通传楚国各城各县各郡,这些年楚国战祸,至楚人流离失所,一些楚民被四处买卖,本王于心不忍。
传本王旨意,自今日起,只要是楚国任何城县郡主,以及楚国臣民,见有楚民买卖,当可立即赎回,只要带回楚国,让这些楚人安居楚地,本王当以国库之资,同等之价回赎,而且对心怀仁心的臣民,本王还会另有嘉奖。”
楚王话一出口,众朝臣就开始议论纷纷,大家也为楚王的旨意所震惊,花如此大的血本来迎回那些流落为奴的楚民,这会让楚国原本就空虚的国库更加经不起折腾,可迎回这些楚民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