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同名之人
王院士喉咙里还在不停发出模糊的音节,情绪有些激动的样子。
凝神细听,发现他反复重复的,大致就是几个音节,“你”“她”“走”。
发出这些音节的时候,他眼珠一直有些神经质地盯着宁鱼的方向,不难猜到,他想表达的意思,很可能就是让宁鱼和他们一起走。
但宁鱼已经很明确拒绝过参与项目,单媛向王院士解释了几句,王院士情绪越发激动起来。
激动的情况下,表达就越发吃力,为了避免他情绪加重影响身体,单媛只好提议道:“宁小姐,可否跟我们一起出门,帮忙安抚下王院士的情绪?
或者,您愿意参观下我们的研究基地吗?”
宁鱼诧异道:“你们研究所那边,不是据说管理的非常严格吗?难道还允许外人随便进入?”
单媛笑道:“看来外界真的对特别研究所有很多误解。”
“所谓管理严格,是指研究项目和试验资料方面的严格,并非完全不许外人进去的。事实上,研究所每个月都有参观名额,只许向上一下报备即可。
不过我们内部人员大多不喜欢社交,不喜欢被人打扰,所以即便有参观名额,也鲜少开放。
现在王院士似乎对您青睐有加,而您之后也还有机会加入到我们的项目中一起合作,是很合适进行参观了解的人选。”
宁鱼说:“参观的话,只能我一个人去吗?”
单媛想了想,问道:“您还想带谁一起呢?我们这边的上限,最多一次不可以超过五人。”
简单商量之后,宁鱼就和傅庭均还有戴萌萌,又带上了另外两个老宅这边的保镖,一个名额也没有浪费,五人一起出发去了研究所。
研究所的外观有点像一所学校,不过就是安保机制比学校要严密许多,建筑风格也比普通大学的风格要严谨单调。
几乎所有大楼用的都是白色瓷砖或者浅灰色瓷砖的搭配,让人一看,迎面就感觉踏入的是“科研重地”。
里面的区域分布也比较简单,有些实验区和资料存储区,只能远远望上一眼,非录入过指纹的重要人员不得入内。
据单媛说,连她也没有资格进去。
简单逛了一圈之后,单媛将他们引入一个小型展览馆。
其实整个研究所最值得参观的地方,可能也就只有整个展览馆了。
和大多数展馆设置的一样,里面介绍了特殊研究所自成立以来,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和一些已经面世,投入到生产生活中的发明创造。
几人都看的很认真,平时接触到的信息太杂太乱,若不是参观过这个展馆,还真不知道很多日常用到的东西,最初都是得益于这些研究人员的专利。
正看到季度最佳员工的宣传栏这里,有两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一张卷起来的大画报,二话不说拆起了玻璃,看样子是打算更换里面的内容。
“撕拉!”
伴随着纸张开裂的声音,其中一个工作人员略带慌张的声音说道:“这可怎么办?这边破掉了一个角。”
另一人走过去查看了一下,说道:“不要紧,这种的破损不严重,直接拿透明胶带粘一下就可以了。”
那个不小心撕坏画报的人立刻说:“那我现在去拿。”
人都有好奇看热闹的心理,即便知道这热闹没有什么好看,还是象征性往那边瞥了一眼。
归功于宁鱼的视力很好,就这一眼,还真让她有了些特别的发现。
用作宣传栏的那面背景板应该已经很有年头了,为了美观,后来又刷过几遍新漆。
但或许是为了方面,只有外层被粉刷过,内部反正是会被新的画报遮住,便没怎么注意打理。
透过新画报被撕裂的那条缝隙,可以看到里面还有一张十分老旧的,已经褪色泛黄,有些地方还淋着油漆的老画报。
老画报裸露出来的地方,三个字的名字清晰映入眼帘——宁有天。
宁鱼有些惊讶,也有些好奇,之前两次,分别在医院和学校见到宁有天,他都是一脸丧气贫穷的打工人模样,她以为所谓制药厂经理,根本是他办的用来招摇撞骗的假证。
可如果说,他曾经还就职过特别研究所,那想必能力一定很高,会被华南制药厂任命为大区总经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宁鱼这时候并没有考虑的太多,只是抱着验证一下的心态,快速走过去,掀开了盖在上面的画报,打算详细看一下有关这个人过去的记录。
但几乎在掀开上面那一页的同时,她就愣在了原地。
名字上方,属于宁有天的那张照片,完完全全是个地道华国人的长相。与她认识的那个宁有天,不是同一张脸。
如果仅仅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人有同名,可这张照片上的人,即便年轻许多,也不难看出,与现在的宁怀兴,面貌有七八分相似。
她站在这张照片前的时间略久了点,傅庭均也走过来,顺着她的视线看了眼,问道:“这个宁有天,是你认识的亲戚吗?”
“啥?这里还有宁有天的照片?他不是个半吊子修树种草的吗?”宁鱼还没回答,戴萌萌就念叨着,也挤过来看了一眼。
随后吃惊道:“咦,原来不是咱们见过的那个啊。宁小姐,您也没有早说您还有个亲戚也叫这个名字。所以是因为这个,您才对那洋鬼子又客气,又对他很有亲近感的吗?”
傅庭均捕捉到她话中的关键词,“什么洋鬼子?”
宁鱼道:“就是我之前和你说过的,有次去海边写生,救上来一个人,看相貌是外国人,可能是移民来的,名字也叫宁有天。
后来在医院和学校,我还碰见过他两回。
至于画报中的这个人,我感觉他和宁怀兴长这么像,肯定存在血缘关系,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我还真不清楚。
我对宁家的了解,就仅限于那一家三口。”
傅庭均隐隐觉得,这一切不仅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