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登基大典(续)
(求一次票:各位看书的大大们,高歌每天也是很辛苦的在创作,希望大大们能够多多支持一下,将你们手中宝贵的推荐票投给高歌,在此感激不尽!)
接下来就该祭拜天地及祖宗了,朱友建换下了孝服,穿上了皇帝的衮冕,又在皇极殿前设置香案,备果酒,行告天礼。朱友建原本是不相信鬼神之类的,但自从穿越之后,他开始有些将信将疑了,不然又如何解释自己和几个女孩儿都穿越了过来?这应该不会是只是个巧合。
所以对于这类祭天的礼仪,他还是十分尊重的,中规中矩的祭拜完苍天后,朱友建便来到了奉先殿谒告祖宗,然后在皇祖宣懿昭妃,也就是刘老太妃面前行五拜三叩之礼,又在张皇后身前行四拜之礼,最后再回到中极殿。
千万不要以为这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朱友建需要亲自到场的各项仪式算是完毕了,但还有几项祭告的礼仪需要派人前去。
一般来说,这种事情都是在勋贵中找人,提前拟定好前往的人员。不过当朱友建拿起名单时,首先看到的却是宁国公魏良卿,他当即脸色就沉了下去,好不容易才把王体乾给摆了一道,让他没能在登基大典上露脸,现在竟然又来了个魏良卿。朱友建真心觉得,这魏忠贤手伸的太长了,哪哪儿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但现在自己却不能再把魏良卿给划去了,方才斥责王体乾,倒还可以用不懂大典礼仪来做借口,反正整个大典都没按照程序来,魏忠贤就算多心,也只会觉得自己是在胡闹,并不会有其它的想法。
可若是自己另派他人去顶替魏良卿祭告,那可就是要当面和魏忠贤干起来了。在这种时候,自己还没有掌握整个朝政大权,羽翼未丰,不宜与魏忠贤冲突。所以朱友建略微一思量,决定还是暂时忍耐一下,反正除了魏良卿之外,剩下的几个人都还算可以,让魏良卿前往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于是朱友建就命宁国公魏良卿、保定侯梁世勋分别前往祭告南郊、北郊,驸马侯拱辰去祭告太庙,宁晋伯刘天锡祭告社稷。之后文武百官就在内阁大臣的带领下,从午门鱼贯而入,来到御座之前,向坐在上边的朱友建三呼万岁,然后上表朝贺。
朱友建看着下边那呼呼啦啦跪倒一大片的官员,心中顿时豪气万丈,生出一股睥睨天下的感觉,大丈夫当如是啊!怪不得从古至今,会有那么多人都抢破了头想当这个皇帝。
仔细想想,当你坐在这个御座上,看着满朝的文武向你高呼皇上万岁的时候,那可不仅仅是一个爽字,而是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整个国家都需要听你的,言出法随,口含天宪,这就是做皇帝的威风啊!
跟着便是宣读《即位诏书》:朕以冲龄继承鸿业,祖功宗德,惟祗服于典章,吏治民艰,将求宜于变通。毗尔中外文武之贤,赞予股肱耳目之用,光照旧绪,愈茂新猷。
当然,这份诏书并非是朱友建的意思,而是内阁大学士们的杰作。虽说内阁在拥立谁这个问题上没有跟从魏忠贤,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去跪舔,所以整篇内容中都充满着魏忠贤的意思。
接着便是公布了年号,朱友建在内阁和礼部给出的几个年号了选了选,最后还是决定用“崇祯”这两个字,这也是他的一个执念,只有用这个年号来打败女真,重塑大明的辉煌,才算是真的改写了历史,若是连年号都换了,那真跟换了个皇帝也差不多了,自己那样还算是改写历史吗?
定了年号后,便宣布从明年起,就是崇祯元年。跟着又大致说了一下治国的方针政策,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内阁拟定的,朱友建根本就没有插手,反正在他看来,内阁中的人,自己收拾了魏忠贤之后,也要把他们都给换了,他们现在写的东西,到那时候根本不算数,自己又何必在意写的什么?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基本上一天也过得差不多了,朱友建又命在宫中设宴,与大臣们同乐,一直到华灯初上,才算是结束。
朱友建登基之后,原本是应该将王妃等人都接入宫中的,但他现在却并不打算这么做,一来魏忠贤还在,对于内宫的掌控完全比自己要强,若是贸然将朴初珑她们接进宫中,只怕是又给魏忠贤树了一个靶子。二则是张皇后还没有上尊号,移居慈宁宫,所以若是将朴初珑她们接进来,尚且无法册封,所以还是再等一段时间再说。
当务之急是要先把皇宫内的大权拿过来,只有掌握了宫城,自己才能出击,对付魏忠贤。于是朱友建首先就任命了曹化淳做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这种事皇帝是不需要与旁人商议的,如果说是朝堂中的大臣,可能还需要经过推举廷议等等,但内廷的众人,完全是看皇帝个人的意思。所以朱友建任命自己的心腹曹化淳,不管是谁都说不出来什么,因为这也是惯例。
有了曹化淳去制衡王体乾,接着朱友建就把一直侍奉在张皇后身边的王承恩任命为内官监的首领太监,分管羽林左右二卫。
王承恩在这次朱友建登基的事情中出力不小,负责宫内外的消息传递,朱友建自然不会忘记这位有功之人,更何况在历史上他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一同吊死在煤山上。不过因为他不是信王府的老人,朱友建一时间也不好给他封太高的职位,还是先一步步做起再说吧。
有了曹化淳和王承恩去分化王体乾的权利,再加上朱友建把黄得功吴六奇等人也调入宫内,由他们带着王府的卫队负责值守,安全方面倒也不用太担心了。不过由于锦衣卫和值守宫内的各军都还掌握在魏忠贤的手中,朱友建自然是不敢放松警惕的。
仔细想了想,朱友建又把方正化任命为御马监的掌印太监,同时命徐应元挑选一些合适的人选,一同随方正化前去接管御马监。这样一来,魏忠贤在宫城内的势力就大大的被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