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末日迹象!(大章)
崇祯很奇怪,他觉得这明明是一件小事儿啊,有什么可激动的? 但是就像崇祯对王林轩的信任是无条件的一样,他对王永光的信任几乎也是无条件的。 所以,在王永光表现出异常之后,他还是耐心的听完了王永光的说法。 王永光的判断和当初朱审烜的判断是一样的,他也认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不管王林轩这次是胜是负,王林轩恐怕都要为这次大战承担责任。 听完王永光的分析,崇祯的面色阴沉得可怕。他本来就不是被作为皇帝拿来培养的,所以他对很多东西就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对于朝政和国家大政上的很多东西,他也是一个纯纯的新手。 他从未想过王林轩就算打赢了也会付出代价。可是他却不得不承认,王永光分析的非常有道理。如果林丹汗非要自己拉出一个责任人来,王林轩自然是最能让林丹汗满意的。 作为一个帝王,崇祯感受到了莫大的耻辱。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向林丹汗低头了。 上一次,因为他的边军不是林丹汗的对手,所以他不得不向林丹汗低头,可这一次他能打赢啊!他对王林轩有绝对的信心。 不仅仅是因为上一次大战王林轩给了他莫大的惊喜,更重要的原因是锦衣卫最近给他带来了很多有关王林轩的消息,其中的任何一条都说到了王林轩正在努力的训练军队,崇祯无法想象王林轩会因为什么原因输给林丹汗。 可......这并不代表崇祯就能保住王林轩了。 第二天早朝,崇祯将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商议。 他的初心自然是希望能有人拿出一个计策来拯救一下王林轩和他的大明。 然而,当崇祯将希望的目光投向自己的那些大臣们的时候,他却失望的发现所有人都低着脑袋不说话,好像所有人都拿不出计策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局真的无解吗? 显然不是啊! 王林轩的困局不仅有解,而且解法还是崇祯最希望看到的那种。 大明就算打赢也得给林丹汗赔礼道歉的前提是大明无法再支撑一场大战。所以大明不得不通过谈判来缓解山西那边的压力。 可如果山西那边压根就没有压力呢? 之前山西为何没有压力?因为满桂在! 现在山西为什么有压力了?那是因为满桂不在,而王林轩的官职又不够,他的职权范围太小。他能保证所有来犯的敌人都会被他赶出去,但是他无法将敌人挡在过门之外。 王林轩好歹是一个都指挥使,崇祯总不能把王林轩送去守沃阳吧? 既然如此,崇祯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将王林轩升到总兵的位置上呢? 只要崇祯这么做了,那么局面又会回到之前满桂守山西时的那样,林丹汗再也跳不起来了。 王林轩今年年不满二十,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年龄上来说,让他当总兵都太早了。可是要是凭能力和功绩,他当一个总兵简直太合适了。 当满朝文武知道林丹汗这次来犯的兵力就只有三万人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这一次王林轩又能立下大功了。 先后两次在大明最大的两个敌人身上刷到了大功,王林轩的功绩要是再不够,天下的很多总兵功绩就更不够了。 在崇祯朝的总兵之中,侯世禄都能算是优秀的了。 虽说他的能力确实不怎么样,但是他好歹忠心、敢战啊! 崇祯朝的大部分总兵都是能力不行,而且还不敢战的那种。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像侯世禄这种,祖辈给了他们一个很高的起点,然后只要稍微混一点资历就能给自己混到总兵的位置。 相比起他们来说,王林轩简直不要太优秀!他优秀得都有些像是外星人了! 如果王林轩是像蓝玉和周瑜一样,生在一个创业期的王朝,那么现在的王林轩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危机。上位者们早就已经把总兵的官帽给王林轩准备好,等着他凯旋而归直接就地上任了。 可惜,现在的明末是一个末世! 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机构越来越臃肿,办事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因为在王朝持续的时间之中,一定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当时的执政者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就会给王朝打上各种各样的补丁。 举个简单的例子,21世纪的某灯塔国。他们的祖上是殖民者,他们刚刚去往那片大陆的时候,都是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的殖民点。 在那样的情况下,指望他们的有一套能统辖整个国家的司法体系自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他们便建立了以聘用制治安官和地方法院为核心的,各个地方实际上的司法独立机制。 但是因为那些治安官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选举上去的,他们大部分本身没有经过什么专业的训练所以各地的治安往往非常混乱。 尤其要命的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他们的各个州往往有着与他人不同的法律法规。 这在王朝草创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那时他们是大陆上的少数派,而且他们能实际控制的地方很小,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很困难,这样的制度有力的将各个松散的殖民地团结在了一起。 可是后来,随着铁路和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司法权纠纷出现,尤其常见的就是在铁路或者公路上发生的案件,因为没有明确说明归谁管,所以很多时候干脆没人管。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解决问题,就给王朝打了很多补丁,比如校警、州警等等各种各管各的警察都出现了。 在王朝还稳定的时候,这些补丁非常好的运行了起来也有效的保证了王朝的稳定。 可是随着王朝的问题越来越多,国家的警察多了治安却变差了。 不仅如此,因为他们不断地在自己的法律甚至是宪法上打补丁,所以导致判例越来越多,其中甚至不乏相互矛盾的。有些法律,地方和国家在司法精神上甚至完全对立。 到了这个阶段,灯塔国几乎已经拿不出任何社会共识,司法体系更是接近崩溃。 这就是机构越来越臃肿而效率越来越低下的体现。现在王林轩和崇祯面对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 因为大明历代先皇的丰功伟绩,现在的大明朝廷和地方割裂的已经非常严重了。 在崇祯做皇帝的最后时刻,他还有能力收拾自己手下的京官,在京城之中他多多少少还勉强算是一个九五至尊。 在他试探着想要南迁的时候,大臣们也只能利用道德绑架的方式留下崇祯而不能强留。 同时,崇祯无法南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政令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 在北京他还是皇帝,到了南方他就不一定是不是皇帝了。 在崇祯初年的时候,大明地方和朝廷的分裂就已经显现了出来。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朝廷好歹还能从南方的商人们口袋里拿钱。等到崇祯上台,南方的商人们干脆就是一毛不拔,甚至是明目张胆的不上税,可崇祯拿他们就是没有任何办法,甚至基本上都没想过要去管他们。 到了崇祯年间,大明皇室真正的核心精华地带实际上就只剩下了北方几省。北方只要一乱整个大明便气数已尽。 这就是为什么晋和宋可以南迁,尤其宋朝南迁还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原因。 西晋皇室南下的时候,当时的门阀王氏已经为司马家争取到了南方士族的支持,所以司马家才可以借助王家的力量统合整个南方对抗北方。这也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 而宋朝就更简单了,宋朝南方的士族们根本就没想过要支持金人,所以南宋才能延续下去。 可是到了明末,所谓的士族门阀已经不在,真正掌权的是那些文人背后的金主们。 在他们的眼中,什么皇朝和千年的世家都不存在,他们眼中的永恒就是扬州河畔那整船整船的金银珠宝,只有财富才是永恒。 到了明末谁能给他们更多的钱,他们就会支持谁。 相比起只有靠自己的财富才能勉强维持的南明,北方的那个国度显然更稳定更能帮他们赚钱,所以在明末的时候铁骨铮铮的世家豪族少了很多,多得是“水太凉“那样见风使舵的士林领袖。 现在的崇祯出钱养着整个天下的官儿,但是自己能行使的权力却并不大。 别忘了,明朝的内阁可是有否定皇帝的圣旨的权力的。 就算崇祯现在权威日盛,他的圣旨没有人敢驳回。可他要是想让王林轩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当上总兵也必然是阻力重重。 更不用说还是大同的总兵,山西地界上的豪族势力更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光是在地方上扯皮就能在实际上架空一个总兵。 这样的局面不是不可能发生的。毕竟明朝也是文贵武贱,没有文官们的支持,武将想要成事儿简直太难太难了。 大明的大部分总兵都产能成为一个捞钱的工具人,而无法成为一员真正的悍将的原因也有文官们掣肘的因素在其中。 所以,早在王永光和崇祯说明王林轩的困局的时候,他就明确的跟崇祯说明了,想要解王林轩的危局就必须得获得朝臣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