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农门福妻有空间,将军宠上天 > 第259章 收流民

第259章 收流民

姜星渊从小归楼里出来并没有回院吃饭,而是出了府直奔通州府衙而去。

自打瑞王接管通州府后,通州知府就被换上了自己人,如今的知府姓白名石,为景泰三年投靠瑞王府的老属下了。

原先的府衙与瑞王府太远,如今又没有手机电话等实时通讯工具,命令的传达一来一回要浪费许多时间。

白石干脆回禀瑞王后,占据了边城县衙办公,原本的知县吴云同样是瑞王手下的人,自然不会多话。

如此边城就成了通州府的政治中心,通州府里不少富贵人家跟着搬家,政治带动经济。一时之间,边城的房价、物价都被带的小涨一波。

边城县衙,知县吴云正在办公,听师爷汇报流民情况。

“没冻死人就好,一定要禁止打架斗殴,千万不能叫他们扰乱边城秩序,不听话的就驱赶出城。”

“是,大人您放心,衙役们排班巡逻,保准没问题。”

现在外头乱的很,今天又是干旱又是大雨大雪的,年景不好,看天吃饭的农民们遭到沉重打击。

但贵族和官差并不会因此少征收粮食和赋税,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背井离乡寻找出路,就此形成大量流民。

流民虽然可怜,但不是每个城都敢收留他们。人没有饭吃的时候道德感会无限降低,一时的好心不知道会换来什么后果。

为了防止动乱,多数知县、知府的做法都是简单地一刀切,直接拦在城外,任由他们冻饿而死或是演变成山匪。

做法柔和一点的官吏则会联合城中富户,进行有期限的施粥。当然这并不是他们有多好心,只是为了防止饿极了的流民冲击城门罢了。

在没有强力的朝廷监管的情况下,众州府各扫门前瓦上霜,流民去无可去,在知道边城接收流民后便蜂拥而至。

知府交代下来要接收流民并将这项任务交给了知县吴云,这几天吴云简直要愁掉了头发。

为了不让这群流民犯事,收流民的时候吴大人就留了个心眼,只要那些队伍里有老弱妇孺的。那种二三十人的队伍里全是青壮的,他万万不敢要。

进城后他便划了一片地方专门给流民居住,瑞王可就住在城里,这要是出了事,他在瑞王心里可就排不上号了。

但是,王爷再不派人来接手的话,他真的养不起这群人了啊。

姜星渊就是在这个时候踏进县衙的,当他提出要将流民带走的时候,吴大人看他的眼神简直就像再生父母一般。

“三少爷,你总算来了,县衙里的粮食支撑不了多久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县衙的粮食来源于城中的农户,堆肥法的普及时间太短,好些地方还没有用上。

今年老天爷不给面子,收上来的粮食着实不多,在支撑一场出征之后,还要预留开春后出征的粮食。能喂养数万流民这么久,吴大人着实辛苦了。

姜星渊揉了揉太阳穴,开口道:“吴大人预备怎么安置这批流民?”

吴云拱手,“这几天下官对流民登记造册,共有一万两千名流民,其中又以青壮居多。下官认为,当吸纳青壮入伍,其家人与其他老弱进行屯田。”

姜星渊点头,吴云的打算与他不谋而合。让流民进行开荒屯田,即使为了他们能顺利生存,头几年收税不能太高,但也足以养活得了军营了。

但这个冬天,唔,他还是得跟二姐借粮啊。

“你说的我大体同意,征兵的事交给张九图,你负责流民安置事宜,可去郡主田庄购买水泥。另外,留两千人给我。”

吴云问:“这两千人可有什么要求?”

姜星渊摇头,“叫张九图先挑,剩下的给我。”

“是。”吴云领命而去。

解决了这事,姜星渊哼着乡野小调回府寻媳妇吃烤全羊。

张九图的办事效率极高,只一天就挑走了五千人,顺便帮他挑出了两千人用来办工坊。剩下的人分地垦荒,进行屯田。

工坊办在伏虎山的另一侧,两千人拖家带口的在此处安家,直接形成一个大村落。

姜星渊从叶玫玫手中购买了一批粗粮,但数量不算多,只能再向城中粮商和当铺中购买粮食与衣物。

粮商与当铺掌柜简直高兴疯了,一夜之间直接将陈粮与积攒的破衣烂衫全部清空。

拿到粮食与衣衫得以饱腹和遮体的流民们纷纷下跪,涕泗横流拜谢,姜星渊远远看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更让流民没想到的还在后面,姜星渊在给他们盖房子!

有了房屋,有了土地,他们在这里就有了家,他们会自觉维护这里的一切。

而选入军中的青壮多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想法会影响青壮,迅速建立起对姜星渊的忠诚。

一环扣一环,这流民就乱不起来,反而会被边城用最快的速度消化掉。

房屋没修建好的先睡帐篷,一家人相互挤一挤,勤生火,在大雪没来临之前不会冻死人。

工坊建立的很快,建好后流民就被投进生产线,从挖煤挑煤到洗煤搅拌,从压制成型到晾晒,统一照搬叶玫玫煤炭坊的工作方式,煤球炉生产这边同样如此。

流水线的工作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计件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只要够努力,一天下来赚个几十文是不成问题的。

流民手里有了钱,就能自行负责自己的生活。随着水泥房屋一栋栋建起,流民的生活愈发进入正轨。

不过一个月,姜星渊就不必在流民身上投入大量粮食了。

没人会不珍惜如今的生活,整个煤村都无比忙碌,上千号劳动力,在这个寒冬里忙碌的满头大汗,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

流民身上的麻木、凶狠等等情绪在土地、房屋、银钱面前快速消散,淳朴、任劳任怨重新成为他们的标签。

姜星渊站在高处俯视着充满生机的煤村,无比清晰的认识到谁能叫百姓吃饱,百姓就认谁的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