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招女工
赠送棉布的营销模式取得了成功,但叶玫玫又迎来了新的难题——棉布的产量实在是太低了。
在这个生产力着实低下,只能依靠人数取胜的时代。
纺织坊的女工们虽然勤快,但人数毕竟不算太多。
饶是她们们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工作,做出来的棉布数量仍旧不够开店卖几个月的。
叶玫玫有些头疼,或许她应该考虑改进一下女工们的纺织工具。
好像水力纺纱机挺好用的,元代的时候就出现了。
但随即挫败的想到,那种复杂的器械,她根本做不出来啊。
空间里倒是能联系上于小慧那个现代人,可惜她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
相较于期望于小慧会做纺纱机或是能找到相关书籍,还不如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位面的开启上呢。
“唉。”叶玫玫叹了口气。
白玉想到先前开的煤球店,以为她在担心人手不足的问题,遂问道:“小姐,您看是不是要扩招人手?”
叶玫玫扶额,确实是要扩招的。工具得不到提升,那就只能靠数量了。
棉布这种东西做的越多越好,军队这边肯定都要用上的。
“田庄上还能招到女工吗?”
白玉摇头,“田庄上的人不算多,能去工坊的都去了。”
说到底还是叶玫玫的招工要求严格,既要识字的又要年龄够的,田庄上还有好几个工坊,这些都要人。
叶玫玫思忖,“那就在城里招人吧,招工要求不能变。”
白玉愕然,“小姐,城里的女子可不像咱们这,很小都认字的,怕是招不到几个人。”
啊,这确实是个问题。
但这一点绝对不能放弃,有需求才会产生动力。
叶玫玫想了想,“这不是还有一段时间么,认识简单数字加上名字就成。”
“好。”白玉捂嘴偷笑,郡主还是这样温柔呀。
很快,边城县衙门口就张贴了两则招工公告。
一则郡主要于城郊建立纺织厂,招城中壮年男子做工,一天二十文,管三餐。
二则纺织厂预招工,凡年满十五不足四十的女子皆可应聘。另注明,需会写自己名字及会简单计算。
这两则公告一出,边城立即热闹起来,到处都是议论的声音。
第一则招工实属寻常,现在虽说在春种时期,但勤快的人家已经种了七七八八了,男人们完全可以出来找点活计做。
再说郡主是出了名的人美心善,在她手底下工作不愁拿不到工钱。于是短短两天就招够了人,直接开工。
第二则公告就有趣了,招女工?还要识字,简直闻所未闻。
有那酸儒在茶馆酒楼里大放厥词,一天三骂。
“到底郡主是个女人,总是异想天开。自古以来女人就是要在家里相夫教子的,怎么能识字呢?”
“女人识字,简直侮辱了圣贤书!”
“出去抛头露面,不知羞耻!”
这话赢得了众多男人的赞同,酸儒们得到支持,骂得更起劲了。
有田庄的人结伴到城中办事,听到这话,气得要死的同时又有些羞愧。曾几何时,他们也是如此想法。
但现在,脸早就被打肿了。
有人狠狠啐了一口,“什么玩意儿,还看不起女人,那群女人干起活来半点不差的。”
“就是,他们迟早被打脸。”
有句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真的所有的女人都愿意在家围着男人孩子转一辈子吗?真的没有女人们有过旁的想法吗?
有的,只是以前没有机会罢了。
如今叶玫玫提供给她们一个机会,事情就不一样了。
不管酸儒们怎么谩骂,到底是有女人鼓足勇气来报名的。
她们也想要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啊。
另外,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百姓都是实在的。
这个实在表现在,虽然他们不识字,但利弊分析的贼清晰。
女子能做工不就意味着有工钱?家里多了一个人能赚钱,它不香吗?难道会有人嫌弃银钱多?
不少聪明的百姓看了公告,回家就拍板叫家里读书的男孩教自己的亲娘以及姐姐妹妹们认字。
不光是姓名与数字,从那公告里就看得出来,郡主重视教育,自然是认识的越多越好。
谁知道这会不会带来旁的好处呢?多识两个字又不要钱,怎么都不亏。
以往不叫女孩识字只是因为没需求,女子自小在家干活。
等大长大出嫁去了别人家,还是操持家务生孩子就行了。
认字没用且浪费时间。
现在不一样了,这是可以变现的。
再说了,没看郡主招收的全是女工么?
一群女人在一处做工,一个男的都没有,能出什么事,完全不用担心。
于是别管外头怎么说,在银钱的吸引以及女子自身想要改变的双重作用下,边城里掀起了女子识字的浪潮。
家里没哥哥弟弟读书的怎么办?
乐儿身为此次招工的负责人,调派了田庄学子在县衙门门口进行义务教书,想要识字的边城百姓都可以来。
这一举措受益的不光是女人,还有想要读书识字却囊中羞涩的男人。
得了好处,更没有脸骂人了,这项公告在被热议半个月后还是被众人所接纳了。
等纺织厂一盖好,前来报名的女工险些踏平了报名处的门槛。
纺织坊的修建与女工的招收,让所有人都知道,棉花注定是要大卖的。
这让白知府的工作好做的很多,无数人争抢着要将自家的土地送上,用来种棉花。
白知府冷哼,“现在闻着腥味了,晚了!”
他先前求爷爷告奶奶的,这群人半点不为所动,现在想捞好处?没门!
啧,还是郡主有法子,早知道就上门求助了,弄得那么狼狈。
有先见之明将自家土地上交的农户,原本心里还忐忑着。现在再看自家地里种的小苗苗,内心火热无比。
当初的公告上可是说了的,等棉花长成,他们自家可以留二成棉花。
就看纺织厂这架势,何愁棉花的销路?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钱啊!
这个春天,在外头水深火热的时候,整个边城都散发着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