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我在大唐读书成圣人 > 第77章 桃李不言

第77章 桃李不言

五道史论,对苏木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

因为他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理解,甚至比他们本人还要透彻,毕竟多研究了上千年。

五道史论写完,还有学策。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这道学策,一看就是农家出的。

想了一下,苏木就有了好主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民贫…”

这时候,苏木就跟提前知道答案似的,脑海中各种知识疯狂涌出,而他则是笔走龙蛇,十分从容淡定。

至于结尾…

苏木就留了一首诗。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嗡…

写完之后,纸张表面有文气流动,可却只在表面流转,似乎被什么力量紧固住了一般。

每次考试的纸,都是特制的,能够封住文气,等批阅考卷的时候,才会解封,然后阅卷人会根据文气多少,来决定排名。

之后,就是圣人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二十道圣人策,皆出自圣人传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

这就变相的说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哪怕不用自我宣传,自然而然就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汉朝初年,飞将军李广擅长骑射,当时他镇守边疆城池,让蛮族十分忌惮,不敢正面与之为敌。

于是,他们就从已经攻陷的人族城池里,抓出近千人族,然后当着李广的面前,将他们一个个剖腹挖心。

此深仇大恨,让城中将士咬牙切齿,目眦欲裂。

在众将士请求之下,李广下令打开城门,领城中数千将士,和蛮族决一死战。

然而这样正中蛮族下怀,城门刚开,数万蛮族一拥而上。

双方人数差距太过悬殊,不过一个时辰,转眼间就只剩下李广一人。

然后,李广临危不惧,挽弓搭箭,以镇军之威,一箭穿心,当即便有上百蛮族毙命。

只可惜,双拳难敌四手,李广一人,实在难敌上万蛮族。

最后,他以一己之力,杀了近千蛮族,然后在数位蛮王的围攻之下,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直到死,他依旧昂首挺胸,右手紧紧握住一杆长枪,而他的头,却放在枪尖上面。

枪尖从他下巴洞穿,鲜血顺着枪杆落下,银色的长枪,也被染成了红色。

李广死,却并非死在敌人手中,而是选择了自尽,一个体面的方式。

或许是害怕自己倒下,所以他才用长枪撑住自己,站着死。

事后,蛮族蛮王钦佩他的英勇,攻占城池之后,竟然罕见没有屠城,而是将城中百姓都赶出城。

并且,蛮王还亲自为李广立了一块碑,然后将李广的尸体还给了大汉,让他们好生安葬。

事情传遍大汉,全军将士纷纷跪地痛哭,而老百姓更是出城迎接李广的遗体。

因为路不平坦,百姓害怕惊扰了李广的在天之灵,于是数十万百姓来回踩踏进城的路,将路给踏平。

所以史圣司马迁就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沉吟片刻,苏木这才提笔。

“非薄今人爱古人,今人祗说李将军。”

“英雄岂遂无如广,叹息廖廖久不闻。”

末了,题名。

《李广》

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写完后,宣纸中的文气又凝实了几分。

竟隐隐要冲破这禁锢。

二十道圣人策对苏木而言,算不上多难,因为它的意思是固定的,只需要根据它的意思,延伸出内容就行。

而这文章,却是随机,而且还必须得紧贴意思,不能偏题,否则写的再好,也依旧没分。

“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这道题的大概意思是,“打仗必然会死人,杀人绝不是好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最近边境多事,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罢战息兵,那是最好的,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

这道题,蕴含着兵家和纵横家思想,而且还紧跟时事。

抽到这题,是不信,也是幸运。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一句,点题!

而后,便是引入。

既然是反对战争,那肯定要先突出战争的残酷。

同样是一首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一首《石壕吏》,足以点透战争的残酷。

作为杜甫“三吏三别”之一,《石壕吏》讲述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有多乱。

正好,大唐几十年前也经历了西史之乱,它同样让上百万人葬身。

“麟德十三年,大唐遭史无前例之变故…”

文章最后,苏木有感而发,情不自禁添了一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完,放下毛笔,面露兴奋长舒一口气。

程行坐在最前面,见苏木如此开心,心中难免好奇,不知道他写了什么。

不过,在考试没结束之前,谁也不许看考生考卷,哪怕他是主考官,也不能坏了这个规矩。

等了十几分钟,外面响起钟声。

府试的卷子很快就被收拢起来,收好的卷子要重新封存,等送往文院之后,才能打开。

等一切完毕之后,便要进行封存。

程行站起身来,看着那一摞考卷,手中拿着一块玉佩,在空中挥了两下。

一丝丝文气从玉佩中释放出来,附着在那些考卷上。

做完这一切后,程行才一甩袖袍,淡然道:“将所有考卷收好,由我带回文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