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有教无类
当天晚上,张恪入驻平原大营,大营主将是余善行,他已经从齐郡赶回这里。
这里是去年年底的时候他突击七里井的出发地,时隔半年,已经有点儿物是人非的感觉。
平原大营里还有一万多兵马,是元弘出征后加急征召的,正在余善行的组织下加紧进行训练,以北上补充涿郡关中军撤离后的空档。
余善行本是庶族,当初没办法被反贼逼迫为他们作事,是杨义臣在平乱中解救并发现了他,让他担任管理降兵的事情。
杨义臣回江都之后,张恪进一步放权,让他和凌敬、宋本正等开展屯田,随着屯田的深入,他日益得到重用。
此前作为张恪的全权代表,亲赴博陵城下与窦建德谈判,接回了窦线娘,然后又赶回大营抓紧征地训练,做的都是些幕后默默无闻的工作。
“善行,凌敬到了河间,你又要抓屯田,又要抓新兵训练,真的是辛苦你了。”张恪真的很欣赏他。
余善行摇了摇头,“少帅,每天做有用的工作,再累再苦都是甜的。只是这一万新兵北上之后,还请少帅再安排兵马入驻平原大营,这里是齐郡的北大门,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才行。”
嗯,平原就是后世德州的位置,距离齐郡也就是济南不过两百多里,要是没有点儿兵马在的话,一旦北面有变,齐郡连个准备的时间都没有。
张恪点点头,“你说得有理,这次回齐郡以后,安排从山东各地征召人马,充实平原、清河、鲁郡等几个大营,既可以拱卫齐郡,也可以随时支援各地。”
这话说得其实有些逾越,这是拿齐郡当成都城来对待,所以才会有拱卫之说。
不过显然现场的人谁也不会说什么。
对于张恪提出的鲁郡,徐世绩没有多说什么,这里在张恪有意的引导下,已经成为齐郡最重要的钢铁产地,自然应该好好保护才是。
“少帅,鲁郡位置重要,我此前已经令张公瑾将大营设在鲁郡,以辐射彭城、下邳、东平、济阴诸郡。”
张恪倒是没有想到,徐世绩竟然会在之前就做出这样的部署来,看来这小子肚子里是真的有料。
恰在此时,余善行眼睛一亮,“少帅,在鲁郡,有一个重宝,若善加利用,于国于我善莫大焉。”
张恪现在最喜欢听的就是善莫大焉,一听两眼立即放光,“善行有话快讲。”
“鲁郡有一位人家,自古时传到现在,历来为各朝各代所重视。其现任家主为名嗣悊,大业四年被封为绍圣侯,食邑百户。”
徐善行说到这里,张恪猛地一拍脑袋,晕了,竟然把这尊大神给忘了。
曲阜孔家,至圣先师孔子的后裔,后世时他曾多次参观孔府孔庙,没想到穿越回隋末,竟然把他们家给忘了。
孔子育人,最大的贡献在于有教无类,而这正是与现在的士族、门阀完全不同的,或许这也是历朝历代推崇他的重要原因吧。
“少帅,此行何不亲至鲁郡,拜祭圣人,继先圣遗志,扬儒家学风,有教无类,让更多的读书人看到希望?”
余善行是寒门庶子,自然希望打破现在的门阀士族统治,给天下所有读书人一个机会。
不过说实话,现在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要不然士族也不会有奇货可居的想法,毕竟天下之大,是需要有人来治理的,而治天下,似乎一直是士人的事情。
张恪的脑子转得飞快,如果只是拜祭一下孔老夫子,根本无力改变任何东西。
他抬头看看陪在身边的人,房杜二人其实是士族的代表,魏余则是典型的寒门,至于几位武将,竟然也是各有背景。
如果真的想要改变这一切,最好的办法是调和,而不是对立,要把士族和寒门拧成一股绳,而不是变成磁铁的两极。
也许孔老夫子就是这个调和的纽带?
张恪看看房玄龄,“大哥,你以为善行刚才所言,如何?”
这其实就是要逼着房玄龄表态了,作为士族的代表,在这种大变革的时代,如何看待已经对立了几百年的寒门士族之急。
房玄龄略微犹豫了一下,“少帅,此事可行,但不宜过急。现在识字读书的人还不够多,这也是个现实。”
这话虽然跟没说差不多,却也是房玄龄的特点,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不会说。
杜如晦倒是没有什么负担,“要我说,要是真的能如孔圣人那样,有教无类,到是对天下是件好事。
不过现在的世家门伐,大多是不会放弃既有利益的,想要推行很难。毕竟天下像王通王师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张恪听到这里,突然眼前一亮,冲着杜如晦一挑大拇指,“老杜这话说得妙!”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可是现在这个年头,正在实施这一教育原则的人正是王通。
可房玄龄说得也对,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读书识字的人太少了,要是遍地都是读书人,那就是读书人打破脑袋打工作,而不是朝廷反过来被读书人控制了。
“好的,此事大有可为。”张恪心中大体有了想法,但是感觉仍然很不成熟。
毕竟他到隋末不过半年,对于这个时代骨子里的东西还没有真正掌握。
房玄龄站了起来,“少帅,此事宜缓不宜急。若少帅有意,当从强化启蒙做起,潜心布局,让更多的人读书,以壮华夏文明根基,十年可望收效。”
杜如晦也站了起来,“少帅,此时当以大局为重,隐忍一二。可以加大天下科考力度,让科考成为学子入仕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渠道,那样自然就可以把士族纳入其中,尽收天下读书人之心。”
这两位都看出来了,张恪对门阀士族世家的意见不小,可是他们也明白,真的要是闹起来,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张恪会吃亏更大一些。
毕竟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华夏九州这么大,总是需要教化引导,不能像胡人那样完全靠武力弹压,那不是个长久的法子。
魏征也站了出来,“少帅,我同意他们两个人的看法,不宜擅动。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广纳贤才,为我所用。
至于教化万民,现在可以开始布局,待天下九州平定,一切尽在掌握,到那时既可摧枯拉朽,也可春风化雨,到时再议也不迟。”
三大谋士一齐起身,虽然方向一致,却各有微妙,张恪不由地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