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八亩地村
临走的时候,老板硬要塞给唐文五千块钱,唐文硬是没有要,但最终二人的饭钱却被免了。
离开饭店后,眼看着夜幕渐渐降临,唐文师徒二人便找了家酒店,暂时先住了进去。
房间内,唐文掏出‘魔刀’说道:“前辈有什么话就请说吧?”
‘魔刀’黑光一闪,‘人屠’黄巢的声音传了出来:“自从汝进入东鲁的那刻起,吾便感受到了两股本源气息的召唤!
若是吾所料不差的话,应该是吾之其他残魂!”
唐文眼中精光一闪,心中暗自兴奋道:“哈哈!要是真的能够收集到这两道残魂的话,‘魔刀’的威力必定会再次大涨!”
不过唐文心中有个疑惑和不解,那就是‘人屠’黄巢死后,他的魂魄为何被四分五裂呢?
“既然不止一道残魂,那么他的魂魄当年肯定是没有进入阴间!
如果不是自杀的话,那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以‘人屠’黄巢的实力,当时何人能够杀的了他呢?”唐文心中说道。
……
关于黄巢的死因和他的坟墓,其实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有人说是自杀的,有人说是他杀的!
但都是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传说和猜测层出不穷,不知道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
充满了无尽的扑朔迷离…
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五种。
比如第一种说法是,黄巢的墓在离泰山不远处的狼虎谷!因为根据《唐书》中的记载,黄巢当时兵败以后就死在了狼虎谷!
听说当时大唐的官员们还在他身死的地方立了一块墓碑,以此来警醒世人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是,黄巢没有死在狼虎谷,而是死在了泰山之中!墓也在泰山之中!
清代一位著名学者在他的《泰山道里记》中明确记载了黄巢墓在泰山的高、长、宽…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的,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而且他所说的这个地方距离狼虎谷大约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如果黄巢的尸骨真的被埋葬在这个的地方的话,那么就说明黄巢不是死在了狼虎谷!
第三种说法是,黄巢死了以后,他的头颅被献给了当时的成都天子,而他的尸体则被丢弃在了荒野之中,为了防止黄巢的部下私自为他建造坟墓,就把他的首级埋在了诸葛武侯祠的旁边!
第四种说法是,黄巢在泰山兵败后没有死,而是用一名长相比较相似的部下作替身逃过了一劫!
然后率领惨军逃到了大别山之中,黄巢死后,他的部下将他葬在了黄巢庙之中!
第五种说法是,黄巢的坟墓在如今的宁波雪窦寺,据说有他的儿子黄文明的后代和黄氏族谱为证…
……
唐文便忍不住有些好奇的看着‘魔刀’问道:“前辈!那你当年是怎么死的呢?”
‘魔刀’中的黄巢沉默了良久后说道:“吾亦不知…”
唐文:“…?”
“对于自己的死因一点儿印象都没有,咳咳!这确实很不合常理…”唐文心中自语道。
……
一夜无事,第二天一早,师徒二人早早起床,吃完早饭便打了一辆车直奔泰山而去。
泰山位于东鲁中部,绵亘于三大市之间,大约临近中午的的时候,车子缓缓的到达了泰山脚下。
师徒二人抬头望了望雄伟壮阔的泰山,深深被它的气势所震撼!
泰山!也叫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
总面积是二点四二万公顷!它的主峰为玉皇顶,海拔是一千五百三十二点七米!
“好一座神山!以前只能在书本或电视上才能看到它的壮观,如今亲临其境,感觉真的太不可思议了!”王凤琴情不自禁的说道。
“是啊!在古代,泰山被视为是‘直通帝座’的天堂,名气之大,天下皆知!
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所以从古至今,百姓们崇拜它,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告祭它。
据统计,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总共有十三代帝王依次登上泰山封禅或祭祀过!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和摩崖石刻,历史文化气息非常浓郁!
它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令无数世人慨叹不已,因此,每年都会有很多从天南地北而来的游客们!”唐文幽幽说道。
周围的游客和登山爱好者确实不少。
“难道今天咱们是来登泰山的吗?”王凤琴不解的道。
唐文轻轻摇头道:“不!泰山这次咱们就先不登了,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我到这儿是来办事情的!”
“对了!到底什么事情啊?竟然要跑到泰山来…”王凤琴十分好奇的问道。
唐文本来就没打算要瞒着王凤琴,所以把自己的目的告诉了她。
王凤琴一听,惊讶道:“‘人屠’黄巢的残魂?!”
唐文眼睛一瞪道:“没大没小!要叫前辈!”
王凤琴吐了吐舌头连忙说道:“对对对!黄巢前辈。”
“黄巢前辈曾经在这里战斗过!昨晚上又查了一些资料,说泰山附近有两处地方疑似有他的坟墓,恰好黄巢前辈也感应到了两股本源气息!”唐文解释道。
“原来如此!”王凤琴恍然道。
“来来来!既然来到这座神山,作为道家弟子的我们,岂能不拜一拜呢?”唐文说罢,以道家之礼恭恭敬敬的向着泰山拜了起来!
王凤琴也一样,学着唐文的模样拜了三拜!
作为道家弟子,唐文和王凤琴二人拜的乃是泰山鼎鼎大名的两位神祗,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
……
“走吧!按照黄巢前辈的指引,咱们先去第一处疑冢去看看!”唐文说罢,转身踏上了左侧一条小道,然后缓缓而去…
王凤琴赶紧跟了上去!
唐文师徒沿着泰山脚下的一条小道,一路上兜兜转转的,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来到了一处名叫‘八亩地村’的地方!
村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唐文站在一处高台上远远的目测了一下,发现整个村子大约四五十户人家的样子!
然后整个村子周围都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百十来亩左右!
此时虽然已经过了秋收的季节,但这里毕竟是临海地区,气候湿润暖和,依稀还能看到不少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