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铁马金戈 > 第417章 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417章 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范围一下子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扩大到约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

但是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和重兵进攻,客观上也存在不少困难。如果这些困难能足够重视并且想方设法克服,打破敌人围剿不是不可能,而是大有可能。

但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

所以他们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

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

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中革军委不是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而是命令由红3军团、红19师为主组成的东方军和由红1军团、红14师为主组成的中央军,继续在闽西北地区和抚河与赣江之间地区对国民党军实行不停顿的进攻。

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持续作战而未休整和补充的情况下,即于9月下旬仓促开赴中央苏区北线迎击国民党围剿军。

红军在北线受挫,原本与国民党军在抚河与赣江之间进行决战的计划被迫放弃。

9月25日,完成围剿准备的北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发起进攻。

东方军奉命由福建省将乐、顺昌北上,拟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国民党军,进而与敌在抚河会战。

28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中革军委为恢复黎川,再令东方军以一部阻止黎川国民党军南进,主力进攻硝石、资溪桥、黎川。

又令中央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以保障东方军收复黎川。

10月6日,东方军在向硝石前进途中,于洵口、飞鸢与由黎川前出侦察之国民党军3个团遭遇,将其大部歼灭后,于9日进攻硝石。

国民党军依托坚固堡垒据守,东方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严重。中央军主力阻止南城援军也未能达到目的。

至13日,围剿军4个师进抵硝石,东方军被迫撤出战斗。

17日,蒋介石命令围剿军继续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18日,驻南城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

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

22日,红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突击被牵动之敌。

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天未克。

2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7、红9军团。此后,中革军委又令红7军团伸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南丰之国民党军。

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县城、琅琚和浒湾出击之国民党军的夹击。

红3军团闻讯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

12日红军又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7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

15~17日,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的红军中央军主力,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围剿军5个师的攻击,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

至此,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彭德怀部,在很短时间内,绕道山岭昼伏夜行,到达了江西中部的临川附近。

他以一部兵力部署在赣东北黎川方面,阻击汤恩伯兵团救援,而以主力包围攻击临川委员长前进指挥所。

指挥所设在临川第八中学,委员长这时正在那里指挥前线作战。

有一天晚上,临川附近响起枪声,经过短期的侦察,便知道了共匪有很大的部队到达赣东北与赣中。

此时抚州空虚,南昌后方没有军队可以增援。幸赖蒋委员长指挥若定,一面命令赣东北的汤恩伯兵团攻击当面匪军主力,同时要他迅速派兵,到抚州附近增援解围。

这时冷欣指挥的第四师、宋希濂指挥的第三十六师等约5个师兵力,都是能征惯战部队,他们接到命令,听到委员长指挥所被围的消息,都是英勇奋进,他们竟把彭德怀的主力囊括住了,而且节节胜利。

……经过不到一周之恶战苦斗,彭德怀部脱离战场。

一一上面的这个故事,就是当时战争的参与者邓文仪所讲的,是红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浒湾、八角亭战斗。

当时一定极为惊慌的邓文仪,搞错了几件事。彭德怀的兵力不足两万。蒋军以九十八师防守临川,以第四师、三十六师、八十五师参加战斗,兵力两倍于红军。

但邓文仪也说出一些真情。当年幸存下来的浒湾战斗参加者,也不知道后来被指责为李德式硬拚仗的浒湾战斗,竟然差点端掉了蒋介石的老窠。

对红军来说,奔袭浒湾,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战役行动。但行动的目的不像邓文仪所述“围攻蒋委员长在江西临川的前进指挥所”。

红军并不知道蒋介石在临川指挥作战。中革军委的设想是以红七军团深入抚州地区活动,牵动围攻苏区的南进之敌回援,然后运用主力一、三军团与回援之敌在运动中决战。

1933年11月11日,红七军团发起浒湾战斗。攻击未能奏效。敌向浒湾方向紧急增援。

12日,红三军团投入战斗。攻击也未能奏效。

13日凌晨发动总攻,攻击动作也不一致,天明以后敌机12架前来支援地面部队,低空猛烈轰炸扫射。

这是一场恶战,这次作战从战役指挥到战术、技术上都有教训。

战役指挥中通讯联络差,军团之间未能协同配合。当三军团迂回到敌后,向敌人猛攻时,七军团不知道;而当敌人向七军团猛攻时,三军团又不知道,所以未能配合上,打成了消耗战。

从战术上看,敌人在向我发起反击时,派飞机、装甲车协同步兵作战,这是红七军团未曾经历过的。

五十八团团长是一位打游击出身的干部,人称“游击健将”,打仗很勇敢,但从来没有见到过飞机轰炸的场面。

敌机集中投弹,他叫喊:‘不得了啦,不得了啦!‘其实他不是胆小怕敌,而是没有经过敌人空袭的场面。

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

这次敌人以两辆装甲车为前导冲击他们的阵地,部队一见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

浒湾、八角亭战斗历时3天,毙伤敌人520多人,红军伤亡和失踪合计1095人,伤亡重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