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我在大明当皇帝 > 第385章产业

第385章产业

闻言,九叔激动的搓手。

鑫海的屋子能不好,那是中型社区,用最新的工部单位,单屋面积达一百三十平,内外分隔分出两主两侧,建造之时遇到上下水密封问题,还是九叔带队给解决的。

当时就热眼了,如今有机会住进去,九叔能不欣喜吗?

真要能分到,那就是自家的房子,从此之后他们一家在琼海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产业!

“能分到吗?我听田婶他们说,这次是抽签啊,未必就能到手?”胡氏一脸心忧的说道。

“能!”

胡青田锚定的说道,“三大社区,扶海,隆海是抽签没错,但鑫海社区却有限定房,军机有两栋,我查了相关的文件,我们家的情况可直接申请一套!”

全面抽签是保证公平,可在保证公平的同时,具体方案中自然也存在倾斜!

胡青田一家,集了胥民,南下移民,夜校学员,工部工匠,军机后勤,出海人员等一系列标签。

这要不进行一番倾斜,那真就是说不过去了!

因此在具体的分配中,鑫海社区有大半成为限定房屋,被圈禁名单中的抽签还是要抽,可抽不再是名额,而是具体的户!

“申,直接申请,为什么不申请!”

相同其中的关节,九叔激动的说道。

“已经申请了,八月初五抽签具体的户型!”胡青田笑着说道。

……

“鑫海有限定房,名额有少了不少!”

“不过也该他们获得,看看上面的条件,这些人难道不应该优先安排啊!”

“是啊!家宅不稳,又怎么能要求付出,不过说真的,军机,工部的待遇真的不错!”

限定房的消息一出,议论非常。

有不甘者,可面对限定房的具体申请条件,却是说不出什么花样来。

这些人该有,当有!

……

“温大人!”

“都准备好了吗?”

温太安走进第三事业群一仓库内,各类家具如山一般堆砌在其中,这些都是工部就乔迁准备的。

房屋分配只在房屋本身,想要添置东西还是需要购买。

如今温太安离任在即,但民意涌动,无论如何他都要站稳最好一班岗。

“准备好,全都准备好了,按照内阁给出的方案,分了四个档次,不管是那一档我们都能保证质量杠杠的!”负责看管仓库的大佬说道。

乔迁新居,必然需要新家具,新摆设。

新居,与中原模式不同,自然配套的东西也不同,商贾在这一块力量不足,工部就得盯上,总不能让人住进去连床都没有吧。

“都是自己人,主意质量,可别搞出邋遢的事情,最终弄得大家都不舒服!”温太安提醒道。

“大人放心就是了,这里的每一件摆设搬进来之前,我们都验证过,用上一辈子不敢说,七八年绝对没问题!”

琼海潮湿,非特殊木材都会腐朽,能做到七八年已经是极限,毕竟真好的东西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也用不上!

有关分房的相关政策逐步下发。

拥有购房名额只是拥有新城房产的第一步,但这依旧挡不住对新城房产有迫切需求的百姓。

新旧两城的区别,只要不是瞎了都看在眼里。

规划之初朱允熥心里就很清楚,新城再新也新不成后世,钢筋混凝土森林再好,也需要工艺的支撑与百姓的接受,可新城的整体规划中朱允熥还是运用了后世的布局。

宽敞的道路,成套的基础设施,间隔分明的住宅,大量的绿化……

新城住宅虽然无江南园林之美,却有精巧之格局;无后世高楼大厦,却更适宜居住了。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没有应承不成反差。

三年前,第一眼看到新城规划,多少让人觉得这是朱允熥在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之举,是用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大饼吊着众人。

没有反抗不代表百姓没有怨言。

大量投身新城营造的青壮,只是在君权无上,民生艰苦的现实环境下做出无奈选择,以付出体力劳动为代价,在朱允熥这边讨一口饭吃,新城日后究竟如何与其根本没有关系。

三年后,时代变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不说诞生了主人翁意识,对于新城百姓心底至少埋着一份感情,因为这座城市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占了他们汗水,更别说三年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良好的环境,舒适的住宅空间,外带一份情感上的联系,想成为新城首批居民念想越发强烈。

“外面闹得那么欢,你小子就一个人躲在这?”

会议结束,关于水师的决议顺利通过,并制作出相对严谨的时刻表。

“什么叫躲?我这是在为日后思考!”

自竹床上起身,朱允熥没好气瞟了一眼张定边。

这老货真的是越来越放肆,都敢抢自己的吃食,必须得着机会给他安排了。

“切!”

一声充满嘲讽的轻笑,张定边肆无忌惮的将果盆抱在怀里。

“谁还不知道谁啊,你不过就是偷懒!”塞了一块瓜果,一副无赖相的张定边朝着朱允熥伸手,“房子!

别说什么贡献不贡献的。

这话堵得住他人,但堵不住我!

海货,造船,南下胥民这些年出力不少。

他们和海口的原住民不同,日子是越发好过,却无恒产在身,土地要进行国有,房子上你总得照顾一下吧!

这一批分配我不插,下一批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家是一个虚的东西,但房子却能让家实体,给他们种个根吧!”

产业是精神的寄托,有产而稳,拥产而定!

这不仅仅是胥民的问题,但凡南下迁徙汉民多都有相同的诉求。

张定边跑来为胥民张目讨要房产,不仅仅因其为胥民的领袖,更关键的是胥民有功与琼海。

琼海的第一批移民是胥民,大食堂的海货,食盐供应都来自胥民,工部造船一条线胥民出生的船匠占了六成。

这些曾今的江南无产者,借世世代代相传的手艺与经验,与过去三年为琼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别下批了!”一番思索,朱允熥开口道,“景海社区已修七栋,月底之间另有两栋封顶,我划三栋出来吧!”

“少了!”

张定边摇头,朝着朱允熥伸出一巴掌。

“四栋最多了,我还要考虑别人,而且你也不希望,景海社区成为胥民社区吧,这不有利与融合!”朱允熥解释道。

苦难磨心智,胥民出匠才!

曾将大半心力丢在工部的朱允熥,对工部基层干吏那是一门子清。

胥民无论是造船,还是木工活,个顶个的都是好手,更关键是胥民懂得简约,加之代代相传经验不成体系,再获得体系化培训后后,反而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巧思与巧虑。

第一台机床,胥民出了大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