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修整
第二天一大早,许杨就带着许苏,骑着小三轮往自己以前摆摊的巷子驶去。
一方面是因为新的店铺还需要从新翻新打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诉自己从前的食客自己店铺的位置,以后他们也好找。
许杨刚刚到地方支起摊子,还没来得及生火,食客们就过来了。
看见许杨摊子上还没开锅,不由得打趣道:“老板娘可不勤奋啊,咱们都过来了,你居然还没生火。”
对方也是打趣,许杨便笑着开口道:“不是我不勤奋,实在是各位来的太早了些,我可是按照平常的时间过来的,你们要说我迟到我可不认。”
众人不由得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许杨见状,一边手脚利落的将包好的小笼放进蒸笼,一边对这着众人开口道:“各位,老板娘最近去隔壁街上租了个铺子,就是前头那边关了一排的铺子附近,我寻思这天气也凉了,总不能让大家伙儿一直冒着寒气蹲在这块儿吃,租个铺子大家可以安安心心在店里吃,大家也有个地方能够打发打发时间,最迟下个礼拜开张,到时候欢迎大家一起来给我捧捧场啊。”
一听到许杨的话,众人就七嘴八舌的开口道:“那老板娘,您那个店铺的名字叫什么呀?我们去了也好认不是。”
“对啊,您那店铺是不是在隔壁有供销社的那条街上?要知道那里的铺子可没那么容易租呢,我舅舅的女儿的同学想要租个铺子在镇上做生意,找遍了门路就是没有办法租,还是老板娘有本事,居然能租下那里的铺子。”
其中还夹杂了几道别样的声音:“老板娘,你搬哪儿去我都不在意,我就想知道,你啥时候出一些新的早点?”
“是啊老板娘,都过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出一点新鲜的早饭了,就算我们再喜欢吃你铺子上的生煎小笼,也会有吃腻的一天,老板娘还是赶紧出点不同的花样,也好留住客人。”
“呸,老板娘做的生煎小笼我能吃一辈子,有那么好吃的早饭你们还惦记着别的,滚滚滚,你们要是走了那可就好了,这样每天早上就不用老子排那么长的队伍了。”
不得不说许杨的摊子客户粘性还是很强的,基本上只要吃了一次许杨做的生煎小笼,基本上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现在来买许杨摊子食物的也一大部分都是回头客。
许杨听着众人吵吵闹闹的声音,脸上也不由得挂上了笑容。
每天都来这里摆摊子跟大家伙儿相处,虽然时间不算长,但也是处出了感情。
这时候,原本一直隐匿在人群当中的吕治上前了两步对着许杨道:“老板娘,一份生煎和小笼,再来份甜豆花。”
听到有人已经抢先一步跟老板娘买东西,其他人也顾不上斗嘴,赶紧整整齐齐地排起了队伍。
就在许杨给吕治包东西的时候,吕治突然道:“你是要搬到平安街那边去了吗?”
许杨一愣,上次自己去过的那条街叫平安街吗?
许杨有些想不起来了,但还是对这个日日来照顾自己生意的年轻男生道“我也不知道那条街叫什么名字,但是我店铺的对面就是供销社,咱们镇上的供销社也就那一家,你应该知道在哪儿。”
哪知在听到了许杨的话之后,吕治的表情微不可查地失落了起来。
唉,要知道吕治这人别的没什么毛病,就是有些懒。
每天从自己的店铺跑到这个巷子里就已经要花费他五分钟的时间,要不是因为许杨做的早点实在是太对他的胃口,他才不会一大早上就从温暖的被窝里支棱起来来找许杨。
可是等许杨搬走之后,自己要从店铺跑到平安街那边就不只要五分钟啊,保守估计也要一刻钟,吕治不由得有些丧气。
现在这天越来越冷了,等到入冬自己怕是恨不得天天窝在床上,可是又想吃许杨的早点。
吕治真心有些纠结,就连许杨递给他的食物都没有接过来。
等到一阵熟悉的香味钻入他的鼻孔,他这才抽了抽鼻子,接了过来,随后让开自己的位置,让接下来一个客人购买。
现在的他已经能够很熟练地吃小笼了,要开一个小口,绵后又浓郁的汤汁鱼贯而入,最后再将小龙一口吞下,简直是美味至极。
看着许杨开摊只不过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摊子上的队伍又排出了巷子。
吕治不由得在心中已经坐下了决定,不管天气再怎么寒凉,这口吃的,他一定不会放过!
等到上午的活儿都忙活的差不多之后,许杨收拾收拾东西就准备去隔壁平安街上的店铺收拾一下卫生。
可是刚刚将摊子上的东西收拾完,一边卖胡辣汤的阿婆就走了过来,拿着吃食塞给了许杨,许杨想要拒绝,却被阻止了下来,只听得阿婆道:“小杨啊,阿婆刚刚在隔壁已经听到了你说的话,去租个铺子卖东西也好,不用来来回回的带那么多东西还累的慌,这些吃的也不贵,你就收下吧,就当是谢谢这段时间以来你对阿婆的照顾,这段时间咱们巷子里的摊子赚的可不少呢,要不是因为你,咱们也没这个机会。”
许杨拒绝不了,只能收下,还对着阿婆道:“阿婆,以后有空也来我店里坐坐,到时候给您免费尝试一下新菜。”
阿婆:“好,阿婆知道了,阿婆到时候一定去给你捧场。”
这时候其他摊子的摊主也走了过来,向许杨表达感谢,离开的时候许杨还有许苏的口袋都已经塞不下了,只能将东西放到三轮车上。
随后,在众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骑上三轮,带着小家伙朝着隔壁平安街的方向驶了过去。
虽然说就在隔壁,但是骑过去还是要花上一段时间的。
差不多过了五六分钟,许杨这才来到了自己的铺子前,不由得对着小家伙笑道:“苏苏!你看,咱们的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