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过乞巧节()
她是穿越过来的,即便不信神佛鬼怪之说,也该尊敬客气。
高功自然也觉察到李英兰的变化,他笑眯眯地弯着眼角,拿起来一串念珠,看过放下再拿起一串。
如此反复把东西挑拣出来查看后,高功终声。
“施主慈悲,可全收,什么样的是什么价格,皆有定数,余下的事情由小徒与你们接洽。”
等高功离开,有小道长进来说清楚价格,李英兰压根没有讨价还价的想法,他们说多少,就是多少。
最后李英兰揣着一锭50两银子走出厢房,随他一起来的董家两兄弟,脸上乐开了花。
董有林比着大拇指夸:“娘,您真有眼光!”
“嘘!别说话!”李英兰拿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墙角。
她发现那儿有个挑扁担的人,一直在打量他们。
董有林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嘿嘿一笑,和人打招呼。
“老哥,你咋在这里?”
“哦,我来卖棒子面,刚从斋房出来歇一歇,我看着背影有点眼熟,又不好意思打招呼。”
李英兰走上来问:“这位是?”
“娘!他就是咱家刚来改茶村的时候,帮忙拉磨的人家,我们是一个村子的!”
“哦!”把驴卖了,用人代替驴拉磨的,原来就是他啊!李英兰对于奸商打心底没啥好感。
她没有和人热情寒暄,仗着自己年长,只是颌首示意。
那中年男子一身灰色短打,后背被汗水打湿了一块,看样子是自己挑扁担爬山的。
她记得方氏说,不好打听别人的营生,现在可不就是撞了个正着吗?原来是把棒子面卖给道观。
李英兰和他没什么可聊的,全是行脚商问,董有林作答,她越听越不对劲,招呼两个儿子回家。
看董有林还不想走,她扯了扯衣角,让老大跟紧自己。
下山的路上,董有林道:“娘,难得遇见熟人,怎么不多聊会儿再走?”
“熟人?哪里熟了?”
“他找你攀谈能有啥好事,左不过是打听我们一家忽然来这里的原因罢了!”
董有林惊讶地眨眨眼:“娘,你咋知道?”
董有森推了一把大哥,让他收起傻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平时也不见走动,估计是怕咱们家和他抢生意吧!”
李英兰少不得要多嘱咐两句:“没有无患子树,咱们挣钱的这份快钱,难有下回了,你们回村把嘴闭紧,财不外露,知不知道?”
“知道知道!娘,你放心,有我看着大哥。”
这方面,董有森自认是比大哥要强的,李英兰嗯了一声,一起驾车归家。
七月初七,在中元节之前,迎来了乞巧节。
董家人似乎都忘了,偏是方桂香去了一趟郑家回来,提起了这一茬。
“娘,郑家办的可隆重了,设有两座香案,要拜织女娘娘和拜魁星官。”
李英兰经人提醒,自当想起来,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女儿家的重要节日,不知怎的,在后世被硬生生营销成了中国情人节。
想起家里正有女儿董有果和孙女妞妞,她家也该过乞巧节才对。
李英兰知道织女娘娘,却不知道拜魁星官是哪一出?她顺嘴问了一句。
方桂香愣了一下,解释道:“读书的男子,逢乞巧有拜魁星的习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郑家不是有菜头和菜花两个娃娃吗?所以办的隆重。”
李英兰自然知道魁星主掌考运,寄托着长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
她家有一个董花生,是要走科举道路的。故而李英兰把乞巧节当成手头最紧要的事情。
过乞巧节,原主的记忆画面倒是有,不过都是富家乡绅的做派,她现在没条件讲排场,自然就使不上了。
李英兰对方氏嘱咐道:“你去郑家看一看,照着他们的一应操办。”
方桂香苦着嘴角:“娘,今日已经七月初六了,明天就是七月初七,咱们家什么都没有准备,怕是来不及吧?”
李英兰大手一挥:“来得及,供果、供糕、供茶、针线,一应的我们自己做,赶不急我去买!你只管学好,他们家过乞巧讲究些什么!”
方桂香离开,李英兰也不闲着,换上出门的衣裳,来到赵家借车。
她这次一个人都没带,主要就是上街采购补齐空间里面拿不出来的东西。
进府城先打听清楚风俗,然后买足够多的针线和绣绷布料、足够多的贡酒和香蜡纸烛,还有孩子们的新衣裳。
至于巧果、供糕,她想亲手做,供果空间有现成的。
她麻利地装上货物,在归家途中,选无人烟的僻静之地返回空间摘果子,最后抬出来一筐红苹果、两个脆瓤的美人西瓜、一筐脆李。
一进门,所有人都来帮忙。
董家俩兄弟都清楚银子进账的具体数目,脸上没有心疼地卸货,杨秋花不知道,以为婆婆把卖红豆年糕的钱都投入在这里头了。
“娘,您得留些钱过中元节啊!”
“过节就是走个形式,您咋能啥钱都往小姑身上投?”
李英兰递东西的手一顿:“咋?妞妞不过乞巧节?”
“倒也不是……”
过乞巧节,她家妞妞还能跟着白沾东西。这么想着,杨秋花摆正了心态,手脚也变勤快了。
杨秋花主动揽下了洗果子的活儿,李英兰进火房,带着董有果揉面饼,做七巧果。
“三丫,娘之前教你怎么给面点起酥,今天你来做这一项。”
董有果按照自己的回忆来做,李英兰一边拌糖内陷,一边指点她。等第一炉巧酥烤制出炉,方桂香回来了。
三个人在火房里面嘀嘀咕咕,杨秋花端着一盆水果进门,在旁边听。
杨秋花诧异道:“哟,这么复杂,还真是各地有自己的风俗。”
李英兰颌首应声:“谁说不是呢!入乡随俗吧,跟她们一样办。”
“明日,老二媳妇你白天负责晒衣服,夜里带孩子们穿针。”
“行啊,包在我身上。”杨秋花笑着应下,做女工对她来说,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李英兰对方氏道:“拜魁星不一定非要屠狗,明日你和我一起捏个面狗献上供桌。”
她终归还是后世人的思维,见不得屠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