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去知青所还笔记
“那就好,那就好。这真得是好好谢谢人家。”听晓晓这么说,张芳就放心了。
她是知道晓晓对读书这事儿有多在意,晓晓还在学校的时候,读书一直是最认真的,就是后来读不成书了,也没停止学习。
不过就现在这情况,也真不知道读个书有啥用。这么想着,张芳看了看锅里,说道:“再给他们拿几张饼子去吧,都是离家老远的孩子,在这里怪不容易的。”
她说着, 拿了个干净的蒸笼布来,把早晨剩下的几张玉米饼子给包起来,也放进篮子里。
饼子是早晨烙的,这会儿还热乎着,软软的,还能闻到玉米的香味儿。
张芳就这个性子,自己家过得也不怎么好,但还总想着别人。
吴晓晓也不推辞,一来,她觉得之前的确是受了知青们的照顾,二来,这些玉米饼也不是什么金贵的东西,给出去没有什么好心疼的。
现在她的异能虽然还不好大用,但是让她和妈妈顿顿都吃得饱、吃得好,是不成问题的。
母女俩吃完了早饭,张芳带着工具去上工,吴晓晓则挎着篮子去知青所。
知青所在村支部的隔壁。
吴家村在这附近算是还不错的村子,虽然这会儿哪里都谈不上过得多富余,但是吴家村,包括整个北山县这块儿,地多,地好,又有河水经过,从没有过什么大灾大害。就是刚建国最困难的那几年,这里也没有饿死过人。
所以,能分到这里的知青,家里多少还都是出了力,想了办法的。
吴家村多年之前出过一州知府,村里的祠堂修得气派,用的都是好砖头,好木材。不过破了四旧之后,祠堂那是不能再有的了。这些年吴家村祖上留下的地方不少,一部分给了村里做学堂和村办公室,还有一部分就做了知青所。
现在住在这里的有六个知青,四男两女,分别住了两个院子。都是正面五间的大敞屋,房子比张芳家的还要强上许多。
农村人起得早,这时候大多数人家都已经忙完家里面的事情准备下地了。她这一路走来,和路上的大叔大婶都一路打了招呼。
知道她昨天落水的事情,村里面不少人都问她怎么样了,就这样耽搁了不少时间,但是她到知青所的时候,里面居然没啥动静。
吴晓晓在门口转了转,难道是太早了?可是这会儿,村里人都起了,知青不是也得下地干活儿?
她正犹豫着要不要敲门,就看见不远处一个身影走过来。
“咦,晓晓,你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看见吴晓晓的身影,顾正红有点儿惊讶。
他昨天也听说了吴晓晓被吴宁芳推到水里面的事情,要不是不合适,他当时就想去看晓晓来着。想到此,顾正红还有些后悔,他当时借了笔记给晓晓,怎么就没送她回去呢,其它的事情又不急在这一会儿。
顾正红高兴的几步跑到吴晓晓面前,低头仔细看着,微红的脸颊,清亮的眼神,看起来精神很好。他稍微放下心,又问道:“听说你昨天落水了,怎么样,还好吗?”
吴晓晓点点头:“已经没事儿了。那个,我过来还你笔记。”
顾正红一边开了院子门,一边说:“进来说话吧,我早晨起得早,怕吵着大家就先出去读书了,这会儿应该他们也都快起来了。”
说着他提高了声音:“田壮,小川,大刘,起床了,一会儿该上工了。”喊完,他不好意思地对吴晓晓笑笑,“昨天大家伙儿都累坏了,所以今天起得晚了些。”
顾正红走到桌边,拿起暖水壶,往茶杯里面倒了点儿热水:“你喝点儿水,这笔记你不是昨天才拿走的吗?急着还我干什么?里面的内容我都掌握了,你拿回去慢慢看。”
说着,他想起了什么,又解释道:“吴宁芳那边你不用担心,我和她什么事儿也没有。以后,你躲着她一点。”
他前两天收到家里的信,那件事情虽然还没有眉目,但京城已经有了风声,小叔还特别给他写了信让他准备,那应该是差不离了。
这些年他都没有荒废,相信到时候一定可以回去。吴晓晓是他在这里认识的最好的姑娘,不管未来会怎么样,他都希望,这个好姑娘可以有个光明的未来。
吴晓晓把笔记放下:“我都看了,里面的内容和之前我看的几本书有关联,我也做了些笔记,如果以后要用,我再来找你借。先还给你,这样你要用也方便。”
顾正红还要说什么,刘大宇就揉着眼睛推门进来了:“小顾你一大早的叫那么大声干什么?昨天晚上搞到多晚哪。”话说了一半,看见吴晓晓和桌上多出来的东西,立刻惊喜道,“哎,晓晓你来啦。哇,这是带了什么好东西啊。嘿,这是今天早晨新摘的黄瓜吧,可真够水灵的。”
刘大宇拿起一根黄瓜,把刺搓了搓就啃了一口:“嗯,这也太好吃了,谢谢你啊晓晓。嚯,这还有什么?玉米饼子!这多不好意思啊,粮食多精贵啊,咋好意思吃你家的饼子,拿来送给小顾的啊。”
他说着,摸了一张出来,也没吃,只是闻了闻,然后笑眯眯地看着吴晓晓,目光在她和顾正红之间转来转去。
顾正红脸色沉了沉:“大刘,别瞎说。晓晓这是谢谢我借她笔记。不过晓晓,黄瓜我收下了,玉米饼子真不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