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黄泉路上不孤单
陆诗诗冷笑着反指向自己:“找我干啥?让男人轮了我,还是把我卖了换酒钱,亦或是打算让我丢了工作?”
杨翠莲看了眼秦铮,赶紧讪笑着说:“你看你这孩子,那就是你大哥二哥说的醉话,这醉话哪能当真,是不是?”
秦铮冷冷开口:“说说醉话没事,可要真的这么做了的话,哪怕是自己亲闺女,打死了也是杀人,自己亲妹妹,卖了的话也是属于贩卖妇女儿童罪。
杀人就不说了,逮到了直接就是枪毙,贩卖妇女儿童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枪毙,但在里面几十年是绝对跑不了的。”
“铮哥,如果我被人逮到,要把我卖了,那我宁可死。”
这是陆诗诗的真实想法,她首先会想尽办法自救,如果最后无能为力,那她真的宁可死也不要去过那种暗无天日的日子。
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那样活着生不如死。
秦铮握着陆诗诗的手瞬间收紧,陆诗诗感觉到了秦铮的不安,动了动手指,轻轻刷到他的手心,安抚到他。
“铮哥,如果我死了,会怎么样?”陆诗诗扭头问到秦铮:“那人贩子会不会被判死刑?”
秦
铮配合到:“会。拐卖过程中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死亡的,一律按杀人处理,死刑!”
“那我就放心了。”陆诗诗笑看向王志国跟王志军:“黄泉路上不是我一个人,不孤单了。”
王志国跟王志军俩人瞬间酒醒了,陆诗诗的笑让他俩如坠冰窖。
杨翠莲也因为秦铮的话被吓得不行,但还是说到:“秦科长,你看,没那么严重,不是什么大事。”
“出了人命不是大事,什么是大事?你们觉得不严重,我是在吓你们,那你们可以试试,亲自验证一下会不会被枪毙。”
说着秦铮沉下脸看向王志军:“老实交代,你是怎么认识那些贩卖人口的人的?”
王志军立即摆手:“我不认识不认识,真不认识,就是那次喝酒在一个小酒馆听到旁边那桌人说来着。”
“说什么了?”
王志军想了下:“我当时也喝多了,记不清多少,就记得他们说最近啥地方买媳妇的人挺多,只要是女的就行,卖过去了能挣不少。”
“在哪个酒馆?”
“就和平街那个小酒馆,他那最近那油炸花生米是一绝,我跟几个朋友过去尝了尝。
”
陆诗诗跟秦铮对视一眼,确定他问完了,她从兜里拿出来五捆大团结递给杨翠莲:“给,钱还给你们了。”
杨翠莲下意识就想伸手接,但伸到一半瞅到秦铮,立即又就收了回去,朝陆诗诗笑得是要多违心有多违心:“妈虽然困难,但这钱既然给了你,你就留着吧。”
边说边不住的一眼一眼偷偷瞟向秦铮,显然是极想收下可又忌惮他而不敢。
陆诗诗假意往前又递了递:“妈,别介,这钱我还是还给你吧,省的你们还得四处找人去评理,再因为我连累铮哥他们。”
杨翠莲赶紧摆手否认:“不会的事,你大哥跟妈也是急了哈,那话不作数,不作数。”
陆诗诗晃了晃秦铮跟她交握的手:“铮哥,你出去等我,我跟我妈他们说点事。”
见秦铮不放心,陆诗诗安抚到她:“没事的,妈都说了,他们说的是气话、醉话,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杨翠莲立即点头附和:“不会不会,我们都是小老百姓,就是过过嘴瘾,哪能真的敢动人命,别的我们不懂,挨枪子的事还是知道的。”
等秦铮出去后,陆诗诗一脸委屈
,重重叹了口气:“妈,大哥,二哥,我没骗你们钱。
我本想着离开谢家呀,一直也没能为你们做什么,之前不是我不做,是我真的没那个能力,谢宝明听他爹的,而他爹则是个唯利是图的,没利益是绝对不动的人。
咱们他根本没看在眼里,他看重的是我养父,他想通过我将我养父拉到他那边,见没成功,自然对我也就没啥好气。
你们都觉得我在陆家享福,却不知我过得是啥日子。
算了,不说这个了,你们也不想听。”
陆诗诗红了眼眶,擦了擦眼角,接着说:“说回这次的事,这次是谢宝明主动提出来的,他怕我会赖着不离开谢家,怕我会给他跟他那新媳妇捣乱,就说可以让大哥评上先进,让二哥转成正式工,就是得要钱。
我想着这是好事啊,也就没多想,中午一下班不就赶紧回家跟你们说了,谁知谢家他说话不算话,我知道我跟你们说这些你们也不会信,就觉得是我自己吞了钱。”
越说陆诗诗越激动,整个人义愤填膺:“我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真的把钱都给了谢宝明,还自己倒贴了三百多呐
,谢宝明也答应的好好的,谁知等我去质问他,他死活不认账。
那天无意中听到谢宝珠跟别人嚼舌根,我才知道谢家这样骗了好几个人,然后拿着这些钱给谢宝明置办了不少结婚的东西跟那场婚宴,咱家是最大头。”
“啥!”杨翠莲瞪大了眼:“你说的都是真的?”
“妈,我骗你这干啥?我自己有工资,我又嫁给了秦科长,不愁吃穿,再说就算我过得不好,我也不会骗家里钱啊。”
“好他个谢家,拿了老子的钱不给老子办事!”王志国说着就要往出冲:“老子这就去找他们算账!”
陆诗诗着急的喊到:“快拦住我大哥!我给的谢宝明钱他都不认,大哥这么去了,谢家咋可能认!到时候谢家再倒打一耙,那我大哥可真就麻烦了。”
杨翠莲给王志军使眼色,让他拦住了王志国:“得想个法子,让他们家把这钱给吐出来,这不是骗钱嘛,还骗亲家的钱,谢家这是什么玩意儿!”
陆诗诗继续往这把火上添柴:“妈,我都说了,谢家根本没把你们当亲家,没见谢书记跟我前婆婆瞧不起咱家,高高在上的那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