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农门科举:首辅相公不好惹 > 第54章:京城

第54章:京城

想到婆婆尖酸刻薄的话,和妯娌们的嘲讽,齐大燕恨不得给齐嘉磕两个头,让他立马原谅自个儿,然后再回杨家,耍举人姑姑的威风。

二奶奶看着齐大燕闪烁的眼神,心底更是失望,齐大燕怂恿着儿子叫人,二奶奶菜勉强应了声,到底不如之前亲热了。

见着齐嘉,齐大燕亲热的叫着大侄,话里话外奉承着齐嘉。这模样,让齐嘉十分腻歪。

齐大燕一向爽利大气,对这个姑姑,之前齐嘉虽不十分喜欢,但也有几分亲近的,只是见识到齐大燕子的自私之后,齐嘉对这个姑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还是赵氏看开了些,劝着齐嘉道,“你姑姑也不容易,你爷奶就这么一个女儿,你总得顾及你爷奶一些。”

顾敏给杨延封了个大红包,杨延高兴坏了,拿着钱就要出去买糖吃,被齐大燕打了两巴掌才消停。齐大燕偷偷摸摸把红包收了起来,一两银子的红包,她也是头回见。之前只听说家里好了,如今见着家中不仅有奴仆伺候,一出手还这样大方,齐大燕的心都热乎了起来。

杨家人走的时候,赵氏招呼叶实驾着牛车送了一车子回礼,齐大燕就跟打了胜仗一样坐在牛车上,昂首挺胸的回去了。

倒是他男人杨姑父有些害臊的劝齐大燕收敛点,可他哪管的住齐大燕啊。

过了十五,大爷爷带着齐孝的父亲齐大庄到了二房,话里话外的意思,惦记着顾敏手上的铺子。只是这话他不是对顾敏说的,而是对着二爷爷说。

“他大伯在镇上的粮铺做了几十年掌柜,还能管不了他一个小小的豆腐坊?”大爷爷坐在位置上,说话的时候,眼神扫过顾敏,根本不给顾敏一点眼神。

一旁的齐大庄急忙点头,他曾去顾敏的豆坊看过,铺面虽小,生意却不错,更何况是“自家”生意,一想到这,齐大庄心口更火热了。

“二爷爷你放心,交到我手上,定把豆腐坊搞得红红火火的。”齐大庄笑着看着二爷爷,一脸热切。

顾敏看了看齐大庄,和村子里其他人不同,齐大庄白胖,眼神透着几分精光,留着两撇小胡子,说起话来油滑十足,顾敏十分不喜欢他。

二爷爷看了齐嘉一眼,只见齐嘉起身道,“大爷爷,大伯,豆坊是我娘子的嫁妆,万没有我伸手的道理,一切都听我娘子的。”

大爷爷皱了眉头,“什么嫁妆?阿遗和她哥进村的时候,身无分文,差点饿死,若不是齐家给了她一顿饱饭,哪有她今天的福气?村里谁不知道,她是你家童养媳,她哪有什么嫁妆,都是齐家的。”

顾敏冷笑道,“大爷爷,这豆坊的事,还得我说了算。”

大爷爷见齐嘉不接话,只得黑着脸冷声问道,“嘉哥媳妇,你到底什么章程?”

顾敏看了一眼齐大庄道,“大爷爷,您可来得不巧,我的豆坊已经托付给了三房的来丰大哥。豆坊的豆腐,本就是三房在送,刚好让来丰大哥帮忙看顾着,来丰大哥是个妥帖人,没什么不放心的。”

听了顾敏的话,大爷爷心底犯了酸,三房和二房一向亲近,产业托付给三房无可厚非。大爷爷只能带着唉声叹气的齐大庄扬长而去。

大爷爷和齐大庄一走,李云忙上去关了门,嘴里嘀咕着,“不要脸。”

齐嘉和顾敏先在县城盘桓了两日,将豆腐坊交给罗娟娘照管,将屋子托付给了付娘子,又把绣坊的分子,一次性卖给了锦娘,锦娘对于顾敏一走半年的事情,感到很失落,她还是很喜欢顾敏这个朋友的。

顾敏还从锦娘那里得知,郭娘子从锦绣坊辞了工,听说要去府城找事儿做。顾敏一听,便知道是为了郭秀才,可别人的家事,她又不能说太多。

齐嘉也辞别了同窗师友,和顾敏踏上了进京马车。两人这次跟着的是进京的商队,这还多亏了徐知秋,这商队和彭家多少有些关系,是徐知秋帮忙牵的线。

马车自然不如在家舒服,好在不论顾敏还是齐嘉都没有太多不适,更别说吃惯了苦头的叶果儿和叶实。

一路走走停停,差不多大半个月,一行人才到了通州附近。想着要进京,前夜,领队让众人洗漱换衣裳,千万别灰头土脸的,进不了城门。

齐嘉举人的身份让领队对他十分尊敬,这会儿说话的时候,领队都带着笑容。齐嘉自然好生应下。

一路风尘,顾敏也有些疲倦,洗漱之后,怀着期待的心情进入了梦乡。

京城。

远远望着城门,顾敏有些愣住。

高大肃穆的城门遥遥而立,透着冰冷的肃穆之感,和历史沉积的沉重之姿。恍恍惚惚自己在这个世界已经好些年头,那些原本隔着纱幕的戏剧不真实的感觉,渐渐变得真实清晰,却又无比沉重。

一旁的齐嘉伸手拉住顾敏。

“姐,你怎么了?”齐嘉担忧得看着顾敏。

顾敏回过神,轻笑道,“可能是有些累了。”

进了城门,因为时间尚早,街道上人并不多,可路面整洁宽阔,两面商铺林立,一派气象,自然与府城不同。

顾敏看着旁边的食铺,很想去试试。可惜带着太多行礼,只能作罢。

商队到了经常居住的旅店,顾敏和齐嘉只能暂且把行礼寄存在商队,自己带着叶实叶果儿去寻伢行,准备租下一个小院,安心备考。

叶实和叶果儿也是第一次来到京城,穿着新做的衣服,两人也显得十分兴奋。

牙行的人见齐嘉是应试的举人,十分的热情,刘牙人给几人介绍道,“要说方便,自然是居安里附近,那里离会场近,里面住的又都是几辈子的正经良民,就是价格贵了些。同巷倒是便宜些,就是人多且杂,若是两位银两足够,还是居安里好些。像是勋贵住的荣华里和官宦人家住的青云巷,太贵了,不合算,我也就不推荐给二位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