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训魔 > 第548章 秦国战歌

第548章 秦国战歌

因为经历过高考,白客对秦昭襄王这个历史人物还是有基本了解的。

秦昭襄王是后世对他的封号,他名叫嬴稷,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

他的哥哥秦武王就是在周天子面前举鼎而死的那个,之后王位就落在嬴稷的身上,秦昭襄王嬴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

他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上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从此秦国独霸天下。

可以说,秦国之所以后来能够统一六国,其决定性原因来自于秦昭襄王的基础功业,而这些功业都离不开白起的影子。

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间的著名战役,几乎全是白起打下来的~~

说句不夸张的话,与其说秦昭襄王重用了白起,不如说白起造就了秦昭襄王~~

白客向前看去,这些凹凸不平的浮雕壁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表面上洋溢着淡淡的灰色烟雾,那烟雾朦朦胧胧的,有一些仙气,似乎把上面的战场景象也映活了,所有的人物都浮现出来,演绎着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这些画面上有很多身穿甲胄的士兵,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他们与普通人不太一样,他们或是骑马横枪,或是手拿长戟站在地上,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提着一串串的人头。

那些兵勇都带着厚重的金属头盔,看不见面容,但依然能感觉到他们十分浑身的煞气,好像这些人头对他们来说是值得骄傲的战力品,丝毫没有罪孽的感觉!

而每一幅壁画上,都有一个身穿厚重盔甲的人,他的盔甲与别人不同,双肩部高高的隆起,头盔上沉重的吓人。

而他手中持着一柄巨大的长刀,骑在战马上,站在士兵们的中间傲身挺立,脸上戴着面具,而他的战马上绑着一串串的头颅,是所有士兵中最多的,他的腰间系着一块腰牌,上面写着“常胜将军”。

这个形象,和白客在古卷上看到的那个将军背影一模一样~~

终于找到古卷中的白起了,白客一时间有种兴奋的感觉,而前方的壁画却无比真实,仿佛把白客拉入几千年前的战役之中。

只见画面中的敌人十分惧怕白起,见到他如同见到鬼怪一般,立刻脱盔卸甲,仓皇而逃,而白起的那柄巨刀非常特别,通体漆黑,上面雕刻繁琐,而且有些眼熟……

白客一面一面的看着这些石屏浮雕,似乎看着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古老战场,原来真实的历史是那样的宏伟,那样的惨无人道。

与史书上粉饰过的战争故事,完全不同。

那时的人是完全忘记人性的,只有真正的屠杀,真正的鲜血~~

这些壁画上都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每一面石屏上面都洋洋洒洒的写有几行文字,那是老秦体文字,像刚才一样,白客依然能全部看懂。

这些文字的内容非常清晰~~~

那就是秦昭襄王为白起写的歌赋。

其内容非常煽情,极尽歌功颂德,其中夸赞白起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一夫可敌万人大军,说白起的用兵之道神鬼莫测,集百家之精华,天地之灵气。

这些词汇谄媚到了极致,看着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

而在一面特别的石屏面前,白客却忽然站住了,因为这面石屏有些特别,上面没有人物和战争场面,却有一副古地图,上面有两座大山,环绕河水,中间还有一座非常繁华的城池。

这城池虽然是几千年前的古城,但规模很大,其中人流密集,市井鼎盛,千家万户安居乐业,在当时绝对是繁华一时的大都市了。

而这地图上的文字非常多,密密麻麻的刻了几千字有余,全都是秦昭襄王的口述,其内容都是对这场战役的解释~~

白客这时才意识到,原来这地图上,就是那个在历史上一夜之间消失的城市,鄢城!

鄢城是楚国的第二大都城,经济繁荣,人口密集,但却在一夜之间忽然消失了,这件事的始末已经被记载在华夏历史上,永远不会被人们所遗忘……

所以这件事情,也成就了白起人屠的称号。

白客记得在历史讲堂上,听过这场惨烈的战役~~

周赧王三十六年,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敌不意突入楚境。

为鼓舞士气,白起命令秦国的军队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信心。

在这种气势下,秦国军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迅速攻打并占领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一直到达楚国的别都鄢。

鄢城距离楚国都城郢很近,是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是楚国绝不会放弃的重要城池,楚人早已集结重兵在鄢城,企图阻止秦军南下进攻郢。

于是秦军在鄢城时,遭到进入楚境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而秦国军队孤军深入,不宜持久。

于是白起突发奇想,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开渠灌城,引来滔天洪水,将鄢城吞没,城中百姓被淹死五十余十万,而秦军却未费一兵一卒。

也许也是觉得这场屠杀太过残忍了吧?

秦昭襄王在文字中对这场战役极力掩饰,声称当时秦国不忍将几十万楚人置于洪水之中,便多次派人在山中击鼓,说秦军要放水屠城,让百姓们速速离开。

无奈当时楚人无人相信,没有一个愿意离开鄢城的,最后便与鄢城葬身洪水之中。

秦昭襄王说每当想起此事心如刀绞,悔不当初。

鄢城被淹后,白起因为自责而心情郁闷,数日不思茶饭,诸此云云~~~~~

就这样,把这么一起让人发指的大屠杀,粉饰成一场无可奈何的战争!

“很有意思吧?”,站在一旁的柴刀少年,这时忽然说话了,

“人类有一句话说的很明白!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觉得,人类虽然虚伪,但却偶尔诚实,这是我听到最诚实的一句话了!

本来嘛~~,征战沙场的军人,就是去杀人的,解释那么多做什么?

还总提什么正义之师……

其实无论用多好听的借口去遮掩,杀人就是杀人,你说对吗?”

“嗯!!”,白客忽然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而且也很中听,赞同的点点头。

这时就听柴刀少年继续说道,

“做了军人,杀人就是本分。

杀多了,被称为人屠。

那国君呢?国君令军人杀人,杀的人命最多,那该叫什么呢?

人类总歌颂国君仁慈,总期待有仁君降世。

其实要我说,国君怎么会仁慈呢?

别忘了,在那个时代,军功是以斩杀的人头数计算的,无功者会被断臂,而制定这个规则的,就是国君自己呀!

哈哈~~~

国君会仁慈,真是太荒唐了……”

“奇怪啊……”,

相比于柴刀少年的感慨,白客更感兴趣那副鄢城的古地图,他用手指测量了一下那两座山脉间的距离,指了指中间的城池,

“在这种位置放水,怎么会不被察觉呢?除非那城里的人都是聋子。

这上面说,秦军在放水前击鼓警告鄢城的百姓,这根本就不可能!”

“本来就不可能……,为什么要警告他们?”,

那柴刀少年看着地图嘿嘿的笑着,

“几年前有人问过和你相同的问题。

我告诉了他一个秘密,不仅击鼓警告是假的,连无奈屠城也是假的。

其实当时完全没有必要水攻这座鄢城,行军可以绕路走,返攻鄢城必会获胜,没有必要将城中人全部淹死。

但白起还是这么做了。”

“他为什么这么做?”,白客看向柴刀少年问道。

“为什么呀?”,柴刀少年看着白客的眼睛,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你居然问我为什么?

难道你还不懂吗?

因为白起他本就喜欢杀人啊!

哈哈哈~~~~

杀人不好吗?哈哈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