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皇太后一言定鼎 定陶王好事终成
“巨君啊,立嗣问题,关系重大。朕听说,陛下当初准备册立定陶王为皇嗣之时,你并没有发言阻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长乐宫里,皇太后王政君亲切和蔼地与前来拜见的侄子大司马王莽私聊道。
“禀告陛下,臣以为,作为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凡事应该以国家为重,个人的恩怨好恶,不能够超越国家的利益之上。
臣确实清楚地知道,陛下与朝中文武大臣,大都一直属意于定陶王。
定陶王虽然年青草率,但却好学聪明,也没有犯下什么大错,而且是皇帝陛下喜爱的亲侄子,于情于理于法,都非常合适,臣怎么能够反对呢?”王莽辩解道。
“巨君以国家大事为重,朕心里非常欣慰。朕担心忧虑的是,傅昭仪那个老太婆,心术不正,专横强势,如果他们祖孙进来主事,恐怕借机专权,最终尾大不掉,难以克制,那就悔之晚矣!”皇太后王政君忧心忡忡地对王莽说道。
“太后陛下放心!这不过是为了朝廷安定大计,未雨绸缪的决策而已。皇帝年纪青青,又正当壮年,总会有自己的亲生嗣子。傅太后祖孙,最终注定会空欢喜一场的。
此次立嗣,不过是为了稳定帝国、回应天象变异的一项权宜之计,陛下有什么担忧的呢?”
王莽已经听过刘骜曾经有过嗣子的传闻,对刘骜后继有人依然充满信心,遂安慰姑姑王政君道。
“但愿祖宗神灵保佑,真如巨君吉言,让我大汉后继有人,绵延百世!”
皇太后王政君似乎也对自己的儿子刘骜诞育后裔充满信心,很快就相信了王莽的安慰的话语。
自此,立嗣问题,再也没有阻碍。
中山王刘兴,得知自己的侄子刘欣入继大宗,成为刘骜嗣子和继承人,自己入籍大宗的希望落空以后,不禁有些大失所望。
弟弟中山王刘兴的失望情绪,也传到了刘骜耳朵里。刘骜听说以后,心里也似乎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为了安慰弟弟中山王刘兴及其家族戚属,刘骜下诏,封中山王刘兴的舅父、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
成帝刘骜还特别下旨,增加弟弟中山王刘兴的采邑封户三万户人家,以示对弟弟中山王刘兴的抚慰。
被成帝刘骜立为大汉帝国储君以后,定陶王刘欣喜忧参半,立即上书刘骜辞谢说:
“陛下:
微臣十分感谢陛下的恩宠殊遇。以臣的才能和资质,恐怕不足以充当太子一职。
臣愿暂时留住京师长安的定陶国官邸里,以便能够早晚进宫,向陛下请示问安。
等到皇帝有了嫡亲的皇子之后,臣愿意立即返回自己的定陶藩国,为大汉帝国守土。”
刘骜见了刘欣得体谦逊的奏疏,心里非常高兴,赞扬刘欣道:
“欣儿回应得体,心愿良好,谦逊退让,很识大体,朕心里非常欣慰。”
刘骜立即批复说道:“已阅。”
绥和元年二月十四日,刘骜专门颁下诏书,贬斥御史大夫孔光在立嗣问题上的不当举动说道:
“御史大夫孔光,饱读圣贤之书,却孤芳自赏,不识大体,违背臣节。在立储问题上,御史大夫固执己见,违背纲常礼仪和圣贤教诲,不能够与君王和群臣的意见保持一致。
着即下旨,将御史大夫孔光贬调为廷尉,任命何武,为御史大夫。钦此!”
太后王政君,大司马王莽等,见御史大夫孔光坚持自己的原则,却受到皇帝的摒弃和贬斥,同情不已,深深为孔光被贬惋惜。
不久,立储问题又再生波澜。
一天,刘骜又召集三公大臣等,商议与立储有关的其他后续问题。
朝会开始,群臣入班以后,刘骜就率先发言道:
“诸位爱卿,按照朝廷礼制、宗法原则,太子(刘欣)既然已经入继大宗,成为大汉帝国的储君,就不应该再顾念他原来藩国的骨肉亲人,不应该以自己藩国的亲人为自己现在的亲人了。”
大臣们一直赞同道:
“陛下英明,宗法大义原则如此,不可废弃。臣等请求,为定陶恭王(刘康)立嗣,承继定陶恭王一脉的香火。”
于是,在绥和元年的十一月,刘骜晋封楚孝王的孙子刘景,为定陶王,以承继刘欣的生父定陶恭王刘康的一脉,使定陶恭王刘康一族的香火,得以延续。
接到成帝刘骜为定陶恭王(刘欣亲父刘康)立嗣的旨意以后,刘欣就急忙与自己的傅、相等左右亲信,紧急商议此事的应对。
“诸位大人,皇恩浩荡,陛下下旨,晋封新的定陶王,承继定陶恭王一脉,吾心里十分感激,
吾准备上书皇帝,代定陶王(刘景)叩谢皇帝鸿恩。诸君以为妥当吗?”
少傅阎崇十分了解成帝刘骜的心思,一听刘欣此言,顿感不妥,急忙提出反对意见说道:
“太子殿下:
臣以为,既然殿下您,已经入籍大宗,被朝廷立为了太子,就成为了皇帝的嫡子和继承人。
依照朝廷的宗法礼制原则,太子殿下就不能再顾念自己原来定陶藩国的骨肉亲人了,以免因违背朝廷宗法礼制原则,触怒陛下,给自己带来麻烦。
臣的看法是,太子殿下既然如今已经是大宗嗣子,皇帝的继承人,与藩室定陶王就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太子殿下不应当上书朝廷,叩谢皇帝陛下对定陶恭王的恩宠。”
太傅赵玄,却不以为然,反对少傅阎崇的意见说道:
“太子殿下:
少傅此言不妥。臣以为,作为一个臣子,不忘恩、不忘本,是修身立业,为人做事的根本准则,阎少傅的意见不可以采纳!
臣以为,殿下应当上书朝廷,叩谢皇帝陛下对定陶恭王的恩宠,以免天下官吏百姓,认为殿下攀上高枝,违背孝道原则,忘恩负义,不讲亲情。”
刘欣一向信任太傅赵玄,非常赞赏太傅赵玄的智慧。听了太傅赵玄的建议以后,刘欣不假思索,立即赞同道:
“太傅大人言之有理。
吾虽然已经是大宗嗣子,皇家继承人,但不能够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被人骂成忘恩负义。
吾打算接受太傅大人的建议,立即上书陛下,感谢皇帝陛下对定陶恭王的恩宠。”
刘欣拒绝接受少傅阎崇的意见,感激涕零地上书刘骜,感谢皇帝对定陶王家族的恩宠。
接到刘欣谢恩的奏章以后,成帝刘骜果然很不高兴,对着小侍臣肉墩等发怒道:
“这个小子,不明大义,居然还没有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空负了朕的一番心意。
太子既然已经入继了大宗,成为了朕的嗣子,怎么能够依然不忘记自己出生的定陶王家族呢?
这个小子的言行举止,令朕十分担心忧虑,朕恐怕最终会所托非人,误了江山社稷啊!
来人啊,速诏太子进宫!”
刘骜十分愤怒担心,就下诏召见刘欣。刘欣得到刘骜旨意,不明所以,急忙进宫,觐见刘骜。
刘骜心里愤懑不解,怒形于色,怒气冲冲地大声质问刘欣说道:
“太子啊,如今你已经入继大宗,成为了朕的嗣子,与定陶王家族,就已经没有了丝毫关系。你因何原因,叩谢皇恩啊?”
刘欣一向口齿伶俐,听了刘骜责备的话语,一时语塞,哑口无言。
跟随刘欣进宫的左右傅、相,见风向突变,才知道触犯了皇帝的忌讳,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纷纷叩头谢罪。
尚书张继涛,立即上奏皇帝刘骜,弹劾太傅赵玄等人说道:
“禀告陛下:
太傅赵玄,身为太子太傅,却不懂礼制大义原则,误导储君,应该予以严厉的惩处。”
刘骜准奏道:
“尚书大人言之有理。着即将赵玄,贬降为少府。任命光禄勋师丹,担任太傅一职,接替赵玄的职务,负责教诲太子,让太子明白为人嗣子应该做些什么,以及礼制礼法等大义原则。”
刘欣见自己受到刘骜责备,自己宠信的太傅赵玄被贬,内心非常震撼、恐惧,自此小心翼翼,事事谨慎,不敢再有违背礼制礼法原则的举动。
刘欣当然不能够忘记,当年他的父亲定陶恭王刘康,曾经与自己的大哥刘骜(成帝),争立过太子的种种往事。
刘欣的祖母傅昭仪(刘康之母),与中山王刘兴之母冯昭仪一样,同是刘欣的祖父汉元帝(刘奭)宠爱的妃嫔。
当年,刘欣祖母傅昭仪,与冯昭仪,曾经在祖父汉元帝的宫中,与当时的皇后(王政君)争宠,结下了过节。
刘康、刘欣父子,当然不能够忘记这些往事,知道皇太后王政君、刘骜母子,对这些往事耿耿于怀。
幸好成帝(刘骜)继位以后,宽宏大量,不念旧怨,感念与定陶恭王刘康的兄弟情分,时常劝说母亲王政君以亲情和朝廷大义为重,而王政君也度量宏大慈爱,才没有在朝廷导致大的变故发生。
刘骜宅心仁厚,也为了显示作为最后的胜利者的气度,时常念在父皇元帝的情分上,特别照顾自己的弟弟定陶王刘康。
刘骜不仅没有过分计较,弟弟定陶王刘康当年,与他争储的那些过节。
而且,刘骜对待他这位皇弟刘康,还算周到仁厚,礼遇甚高,甚至引起了以母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家族的嫉恨和不满。
那时,成帝刘骜一直多年无嗣。
成帝刘骜曾经多次下诏,邀请皇弟定陶王刘康进京,朝见皇帝和太后,有兄终弟及的意思。
在一个悠闲的日子里,刘骜,刘康兄弟二人,与母亲王政君、王家舅父表兄弟们坐在一起,举行宴饮,游玩说笑,闲谈往事。
酒酣之余,成帝刘骜曾十分淡定地向定陶王刘康暗示说道:
“老弟啊,朕一直没有儿子,降临人世。人生无常,朕万一某一天,一旦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咱们就不能再像今天这样,常常见面了。
你还是尽力地待在朕的身边侍候,多陪陪朕吧!我们哥俩,不仅可以时时见见面,还可以好好地聊聊兄弟之情。”
刘骜对弟弟定陶王刘康的明显暗示,却遭来了王氏家族的抗议和反对。
刘骜的亲舅舅大将军王凤,率先站了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坚决抗议刘骜的说法道:
“陛下酒后失言,这话说错了,臣以为陛下此言,十分不妥。
定陶乃是藩王,陛下怎么能够违背高祖皇帝教诲和祖宗立下的规矩,将定陶王留在京师长安,不遣回自己的定陶封国就职呢?”
皇太后王政君,也认为不妥,回应大哥王凤的话,教训刘骜说道:
“陛下啊,你大舅舅说得很对。
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大公无私,顾及大义原则,祖宗规矩,不可因私情爱恋,个人亲情,而坏了朝廷的宗法礼仪和法令规矩。”
因舅舅大将军王凤等人的苦苦相逼,母亲王政君的阻挠,刘骜也无法坚持下去,只好悻悻地说道:
“娘亲和舅舅教训得对!朕一时失言了。
等佳节过完以后,朕立即下旨,让定陶、中山皇弟等亲王,回到他们自己的封国去就职。”
刘康、刘兴兄弟等诸侯王,只好辞别皇帝就国。临行那天,刘骜、刘康兄弟两人,相对而泣,依依惜别。
此事发生以后,定陶恭王刘康,一直担心此事,会触怒太后王政君和王家舅父,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不久,定陶王刘康就郁郁寡欢,忧虑成疾,在定陶封国里因病去世了。
刘骜知道弟弟定陶王刘康是忧虑而死,心里很是内疚愧悔,对弟弟定陶王刘康的去世,十分惋惜。
到了中老年时期,成帝刘骜受到嫉妒成性的皇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钳制,不敢明目张胆地私幸妃嫔,越发知道自己得子无望,可能后嗣断绝。
所以,刘骜不得不与母亲王政君,王家舅舅以及朝廷大臣们商议,准备在血缘亲近的皇族宗室诸侯王之中,寻找合适的人选,来承继汉朝廷的皇家大统。
刘骜感念弟弟刘康英年早逝,加之自己死后,皇帝牌位的安排问题,因此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侄儿定陶王刘欣,作为汉朝廷的继承人,把定陶王刘欣,立为了汉王朝太子。
如今,姑侄二人回想起定陶王刘欣当初被朝廷立为太子的种种往事,以及皇太后、大司马姑侄与刘欣以及祖母傅太后的种种恩怨情仇,皇太后王政君与大司马王莽感叹唏嘘了许久许久,免不得感叹造化弄人。
姑侄二人,协商惋惜了半天,最后觉得,还是以大汉王朝的大局为重,不改变皇帝(刘骜)生前的意愿为好。
皇太后王政君,终于拿定了主意,有些遗憾地对大司马王莽说道:
“巨君啊,如今国事维艰,朝野动荡,天象变异不断,民心不附,国不可长久无君。
定陶虽是一只捡不起来的烂螃蟹,朕与巨君心里,都不是十分满意,但他年纪轻轻,好学聪明,与颟顸糊涂的中山王比起来,他还算比较恰当,总比朝廷没有皇帝为好。
好在定陶年纪尚轻,羽翼不丰,还好掌握控制,还有雕琢打磨的机会。
傅太后那个老婆子,虽然强势,心地险恶,但只要我们预先堤防,钳制住她,想来那个老婆子祖孙,也跳不过哀家和巨君的手掌心。
我们还是以社稷大局为重,维持定陶的太子地位,让定陶去承继骜儿的事业吧!
只是朕隐隐约约有些担心,预感到,定陶最终恐怕会受到傅太后这个妖媚的老太婆的左右,羽翼丰满以后,会对我们大汉朝廷和王家不利啊!”
皇太后王政君见多识广,深谋远虑,心里似有隐忧地对王莽说道。
“太后高瞻远瞩,担忧的是。臣侄也常常如此忧虑担心,所以常常二心不定。
太后啊,也许天命如此吧!不然,为什么上天对我大汉如此苛待绝情,不让先帝留下一丁半子呢?
太后陛下也不用担心,只要太后陛下和臣侄在,我们预先做一些预防措施,相信傅老太婆祖孙,也应该有所顾忌,不敢太过放肆,胡作非为的。”
大司马王莽未雨绸缪,自信满满地说道。
“但愿如此!希望天地神灵,列祖列宗,保佑我大汉国运昌隆,绵绵不绝!”皇太后王政君祝福道。
姑侄俩协商妥当,决定维持前议。立帝之事,终于没有再生波折,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