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摄皇帝雄心勃勃众佞幸助澜推波
到了居摄三年(公元8年)夏季,未央宫白虎殿里,举行庆功欢宴时的欢乐与和谐的场面,很快就成为了过去。
呆在未央宫摄皇帝殿里,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摄皇帝王莽,又恢复了他严厉无私、不拘言笑的本性。
不知道为什么,刚刚兴奋了不长时间的摄皇帝王莽,近些日子以来,又忧心忡忡起来,而且心中的焦虑与忧郁,有与日俱增的趋势。
这一天,举行朝会,摄皇帝王莽,没有按时宣布,朝会开始,而是神色忧郁,表情冷峻地看着簇拥在他的身边的亲信大臣,似乎有什么心事。
甄邯、甄丰、刘歆、王邑、王寻等亲信大臣,见王莽心事重重,都不敢说话,去招惹王莽,只是用满含敬仰地的神情,看着摄皇帝王莽,毕恭毕敬地等待着摄皇帝王莽,发布旨意。
看见部下大臣们的恭顺表现,王莽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心里咯噔了一下,他紧绷的面容,开始舒缓,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
羲和刘歆,看见了王莽神色的微妙变化,终于忍不住长久的沉闷压抑的气氛,借着与王莽儿女亲家的身份,斗胆低声地建议王莽道:
“摄皇帝陛下:
贼酋翟义、刘信等逆贼,虽然已经覆灭,而盗贼赵朋、霍鸿等匪徒,也迅速灭亡。
但男奴私下以为,如今还不是朝廷高枕无忧的时候。叛徒的余孽,盗贼的余党,大批人众,还隐藏民间,随时随地,都可能危害帝国,请摄皇帝陛下,万不可掉以轻心啊!”
“爱卿所言极是!
予忧虑的,就是这个问题。吾正在深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君言甚善,所谓除恶务尽是也!予以为,对待叛逆匪徒,不可有丝毫的仁慈与宽容,否则,后患无穷。诸君以为如何呢?”
王莽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话里暗藏杀机道。
“陛下英明!男奴等,谨遵摄皇帝陛下旨意。”甄邯、甄丰、刘歆、王邑、王寻等,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心内一震,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见亲信大臣领悟,王莽精神一震,当即下旨道:
“诸君听令:
先宰相翟方进,教子无方,致使长子翟义,终成叛逆。
翟义聚众闹事,反叛朝廷,对抗主上,实属十恶不赦之徒,大奸大恶之辈。
为了杀一儆百,警示世人,彻底铲除反叛的苗头,特下诏,立即挖掘叛酋翟义的父亲,先宰相翟方进,以及翟氏祖先,在汝南郡(河南省汝南县)的所有坟墓,焚烧他们的棺材,屠杀他们的三族。
翟氏家族里,哪怕是无知的幼儿,也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不给叛逆翻身的机会。
凡是同情纵容叛逆者,以窝藏包庇罪论处。
为了防止叛逆们在地下反叛,诸位务必监督,将那些男女老少叛逆的尸体,统统放进同一个大坑。然后用荆棘跟五毒羼杂在一起,加以处置埋葬。
反贼翟义以及他的党羽们的尸体,分别堆积在叛逆们举义的濮阳、大军集结的无盐、战斗失利的圉城;
盗贼赵朋、霍鸿以及他的党羽们的尸体,堆积在叛逆们的根据地槐里、周至等五个地方的交通大道旁边,进行示众。
叛逆们的尸体旁边,必须用一些木牌,竖立在他们的尸堆上,上面写上:‘反虏、逆贼、男鲸、女鲵’等文字,以警示那些妄图造反的百姓。”
王莽怒不可遏,对着亲信大臣发号施令,十分详细地安排部署道。
“至尊所言极是!臣等领命。”
听见王莽如此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部署,王邑等亲信大臣,不禁又打了一个寒噤,有些不寒而栗,急急忙忙地告辞而去,安排部署实施王莽的旨意。
王莽斩尽杀绝的旨意,惊醒了汉朝廷的贤明人士。
汉朝廷的贤明人士,越发清醒地认识到摄皇帝王莽的真实嘴脸,朝廷对待反叛者的那些血腥、恐怖的措施,已经开始威胁天下的善良百姓:
“哎呀,天下危也!
摄皇帝满口仁义道德,爱民如子,以大儒,圣贤,明君的姿态呈现。
如今,原形毕露,以制造恐怖的气氛,残酷的手段,去对付他们的敌人,不会有丝毫的仁慈。
摄皇帝此举,长此以往,延续下去,必将激起更大的民变,危及天下官吏百姓。”
汉朝廷的贤明人士的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大汉官吏百姓,噤若寒蝉,不敢私下谈论翟义反叛之事,生怕无缘无故地被牵连进翟义叛逆的案件里,陷入罗网。
眼见汉朝廷官吏百姓,噤若寒蝉,耳朵里,再也听不见怨恨,不满,抗议的声音,王莽自以为得计,有些自鸣得意。
摄殿里,王莽常常对着亲信大臣,宣扬自己的治理原则道:
“诸君应该明白,哪怕是自己的亲人,触犯国法,也应该大义灭亲,除恶务尽;对待那些叛逆,那些刁民,更不能够心慈手软,心存妇人之仁。
诸君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朝廷的铁腕治理,怎么会迅速平定叛贼,重新恢复朝廷的安宁呢?
予相信,逆贼翟义、刘信失败以后,反叛的势力,已经彻底土崩瓦解,天下太平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请问诸君,你们对此,有没有信心呢?”
“至尊英明!没有陛下的英明和睿智,哪有天下太平和百姓的安宁呢?”
甄邯,甄丰,刘歆,王邑,王寻等亲信大臣,那肯放过谄媚王莽的机会,异口同声,赞誉王莽道,“陛下的声威和德行,一天天兴盛,朝廷和百姓,依赖陛下的盛德,而得以安定。”
“托赖诸君的努力!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协力,还有什么大事,不能够完成呢?
予一向恩怨分明,奖惩公平,只要诸君,忠心于朝廷,尽忠职守,何愁没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呢?
只要诸君,能够帮助朕,完成毕生的心愿,完成尧舜的事业,我们君臣,是会有福同享的!”
王莽终于恢复了自信,笑着勉励亲信大臣们道。
太傅、左辅王舜,太阿、右拂甄丰,太保、后承甄邯,羲和刘秀,侍中王邑,副校尉丕进侯王寻等人,屏声静气,恭恭敬敬地看着王莽,专心致志地听着王莽训话。
看见亲信大臣的恭顺表现,摄皇帝王莽,十分满意。摄皇帝王莽,意气风发,旁若无人,对着亲信大臣们说道:
“诸君:
你们都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平心而论,你们可看出,我们大汉王朝近世的几代昏君庸君,对国家和百姓,究竟有些什么贡献呢?
几代昏君庸君,只知道仗恃着祖先的福荫,吃喝玩乐享受罢了。最终,把国家弄得如此凋敝不堪,百姓怨恨。
如今,托赖天帝神灵护佑,刘崇,翟义这些叛逆,都灰飞烟灭了。予倒要看看,还有谁,敢于阻挠予实施利国利民的措施。”
“摄皇帝陛下言之有理。刘崇,翟义这些叛逆,之所以最终灰飞烟灭,这都是摄皇帝陛下,英明领导的结果啊!
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如今,摄皇帝陛下的声威、德行和力量,如此兴盛,难道不可以后来居上,有所作为吗?
摄皇帝陛下,男奴以为,那些阻挠改制的家伙,也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不值得陛下畏惧。”
太保、后承甄邯,谄笑着暗示、鼓舞王莽说道。
“太保大人说得很对。予依靠天下百姓的支持,诸君的努力,何愁叛贼不灭,社稷不能够兴盛呢?”
听了太保、后承甄邯的暗示,王莽兴致更加高昂,心里十分惬意,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谦逊地回应太保、后承甄邯的暗示,询问亲信大臣道:
“诸君,你们以为,予还有更大的作为吗?请诸君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摄皇帝天纵英才,前途无量,奋发有为,定将为大汉王朝建立盖世功业,名垂青史。”
羲和刘秀,看见王莽兴奋的表情,也捧场颂扬道。
“托赖诸君的努力。没有众爱卿的辅弼,予将一事无成。
希望诸君,同心协力,一同完成惊世大业。予发誓,将与诸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谋春秋大义。”
说完勉励部属的话语之后,王莽十分激动,决定与智囊们,谋划更加雄伟的计划。
亲信大臣们心领神会。
王莽的堂弟侍中王邑,看准了王莽的心思,知道攀附龙鳞的机会已经临近,急不可耐地盼望着王莽,登上尊位,给家族和自己,带来更大的机会,所以率先进言,建议王莽道:
“摄皇帝陛下:
男奴发现,如今皇帝年幼无知,无法处理国家大事,反而成为了一个累赘。
男奴私下以为,摄皇帝陛下,何不干脆去掉摄政二字,正式登上皇帝之位呢?
如此,对治理国家,保护万民,更加有利,此乃造福天下苍生之举,有开天辟地之功。”
听到虎牙将军王邑的发言,王莽心里一阵激动,急忙迫不及待地赞赏说道:
“侍中大人言之有理。予将慎重其事地好好地考虑你的建议,希望诸君,能够与予一道,建立盖世功业。”
王莽的亲信智囊甄丰、甄邯等大臣,终于明白了王莽起初的豪言壮语的深刻含义,急忙跟进道:
“摄皇帝天纵英才,对汉王朝取而代之,暂时代替汉帝,安抚百姓,正是天帝心意,万千百姓的期盼。
臣等以为,予而不取,必受其祸,请摄皇帝不要犹豫不决,误了安抚百姓大事!”
“诸君言之极当。请诸君妥善商议此事,不要弄得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王莽表态鼓励道。
见王莽决心已定,亲信智囊们,知道王莽的心意和个性,不敢阻挠,立即磋商研究了起来。
不久,就有了结果。
太保、后承甄邯,太阿、右拂、卫将军甄丰,羲和刘秀,侍中王邑,副校尉丕进侯王寻等,急忙心急火燎地出了摄皇帝宫殿,分别前去,知会说服文武百官。
文武官员们心领神会,没有谁敢于公开反对,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于是,文武大臣,共同推举太保、后承甄邯,上奏太皇太后,建议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摄皇帝英才盖世,文武双全,一举平定了安众侯刘崇和东郡太守翟义等叛逆的叛乱,功勋卓著。
臣等建议,请晋升摄皇帝的儿子王安、王临为公爵,赐封摄皇帝哥哥的儿子王光,为衍功侯。
摄皇帝大公无私,不谋私利,先前已经交还了朝廷赏赐的新都侯爵的封国。
臣等建议,应该赐封摄皇帝的孙子王宗,为新都侯,继承祖父的封国,以彰显摄皇帝的赫赫功绩。”
见文武大臣一致推举,太皇太后犹豫半饷,终于批准。
王莽见正位的时机,更加成熟,心里越发兴奋,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
不料,到了居摄三年(公元8年)九月,王莽的母亲功显君,因病去世。王莽十分悲痛,暂时延缓了自己的夺权计划。
王莽本想为母亲功显君服孝,然而想到自己,已经是摄皇帝(代理皇帝)了,早已尊奉汉室大宗,登上了摄皇帝宝座,成为了汉室大宗的继承人。
于是,王莽改而选择,为自己的母亲功显君,守五服中最轻的缌麻服。
王莽在细麻布帽上面,加上用麻环绕而成的孝带,如同天子吊唁诸侯的丧服一样,以显示自己入继汉室大宗,不以私情,妨害朝廷大义的至高原则。
王莽总共对母亲功显君进行了一次吊唁,两次会祭,然后让自己的孙子,新都侯王宗,担当丧主,由新都侯王宗,为祖母功显君守三年的孝,以尽孝道。
天下官吏百姓,不敢对王莽的举动,有任何异议,都一致赞颂王莽道:
“摄皇帝陛下,一秉大公,侍母至孝,举止十分恰当,合符朝廷的礼制礼法规矩。”
“如今,人心所向,天下归心,吾怎么能够不大干一场,报效帝国,不枉一世英名呢?”王莽一见,越发信心百倍。
然而,好事多磨。
不久,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月,正当王莽及其亲信同志,感觉自己的伟大计划,已经万事俱备,即将顺利实施之时,突然传来了王莽的侄子,衍功侯王光,犯下严重罪行的消息。
王莽听了,大吃一惊,心里非常愤怒,沉吟道:
“衍功侯啊,衍功侯,你叫予怎么办呢?难道为了你,就让予多年以来,精心树立的一秉大公的美好形象,因为你的违法乱纪,一下子崩塌,毁于一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