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十八回 壮心不已暮年至 后继无人夕阳西

第十八回 壮心不已暮年至 后继无人夕阳西

看到太师王舜之死,王莽突然忧上心来,想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禁懊恼不已,自言自语道:

“岁月易老,芳年易逝。

朕如今,已经日渐衰老,而储君未立,大业后继无人。朕应该尽早考虑,帝国的接班人问题了。”

可惜的是,王莽与他的原配夫人王皇后(王静烟)所生的几个孩子,都不太争气。

想到死去的长子王宇,次子王获,和健在的几个孩子,王莽叹惋不已,很有些悲伤和气馁。

王莽最心爱的老大王宇、和桀骜不驯的老二王获,都因为作奸犯科,违法乱纪,忤逆不孝,而因此送命。

老三王安呢,又是一个有些呆傻的纨绔子弟。只有老四王临,稍稍有点长进。

“唉,大新帝国的重任,朕能够安安心心地,托付给老四吗?老四的才干智慧,能够顺利地担当如此发扬光大新室的重任吗?”

王莽对他自己做出的决定,对他自己的儿子老四王临,都没有了信心。

整整苦苦地思考了好些日子,王莽才终于做出痛苦的决定,决定马上下旨,封老四王临,为新室太子,并为太子王临,设置师、友,各四人,作为师傅、友人,以教育辅佐好太子。

太子师、友的俸禄,比照大夫的级别发给,王莽希望太子的属官,都能够尽心尽力地,辅佐好太子。

可是,王莽对他自己的安排,还是非常不放心,又开始了详尽的安排和布置。

不久,王莽下旨,任命前大司徒马宫,为师疑;前少府宗伯凤,为傅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这就是太子四师。

王莽又下旨,任命前尚书令唐林,为胥附;愽士李充,为犇走(奔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将廉丹,为御侮;这就是太子四友。

王莽又下旨,设置师友祭酒、侍中祭酒、谏议祭酒,以及《六经》祭酒各一人,总共设置有九个祭酒。九个祭酒的俸禄,按照上卿的待遇,发给他们官俸。六经祭酒反别为:

琅邪左咸,是负责为太子讲解《春秋》的祭酒;

颍川满昌,是负责为太子讲解《诗经》的祭酒;

长安国由,是负责为太子讲解《易经》的祭酒;

平阳唐昌,是负责为太子讲解《书经》的祭酒;

沛郡陈咸,是负责为太子讲解《礼经》的祭酒;

涿郡崔发,是负责为太子讲解《乐经》的祭酒。

王莽还特别派遣谒者,持安车印绶,立即前往楚国,去邀请大儒龚胜出山,担任太子王临的师友祭酒。

王莽衷心希望,他精心选用的这些贤良士大夫,当代大儒,能够不辜负他的重托,担当起辅佐新室储君,太子王临的重任。

安排好四儿子王临晋升太子的大事,任命完太子王临的辅佐、担任太子王临师友官职的贤臣以后,王莽的焦虑心情,才终于稍稍地减轻了一些。

接连的几天几夜,都在为国事、政事,担忧和操劳,王莽感到自己,有些心力憔悴了。

睡意慢慢地涌了上来,王莽趴在御案上,打算稍稍,小憩一会。不知不觉中,王莽就趴在案上,开始打起盹来。

周围的宦臣侍卫,侍中王邑、小黄门肉墩等亲近侍从,乐得清闲一小会,都偷偷地溜出大殿,谈天说地、忙里偷闲去了。

突然,一阵惊悸,把王莽从睡梦中,惊醒了过来。王莽睡眼惺忪,有些茫然,又下意识地拿起,手边的奏章,继续批阅起来。

迷迷糊糊地坐在御案前,批阅奏章,王莽总觉得,自己有些神情恍惚,有些头脑昏昏,不能够集中自己的精力。

王莽无奈地放下奏章,连饮了几口西蜀雅安郡进贡茶叶泡制的温茶水,王莽的精神,才终于稍稍振奋了一些。

不由自主地,王莽又思索起烦心的国事来,自言自语道:

“朕真是命苦啊!真的很有些,自讨苦吃啊!

朕当初渴望的皇帝宝座,如今终于踏踏实实地落到了朕的屁股底下,却并没有令朕的心里,感到踏实,感到满足,感到惬意啊!

皇帝宝座,不仅没有给朕,带来快乐和安逸,反而给朕,带来了无数的烦恼和忧虑。

有谁知道,朕时时刻刻都在担心,是否能够保住,朕的这个皇帝宝座,传之于千秋万代呢?

难道不会有阴谋家,觊觎朕的宝座吗?

朕如今,就如同躺在了火山口上,上下不得,坐卧不宁,芒刺在背。有谁能够体会,朕的这种感受呢?

悔不当初啊!

朕被攀龙附凤的臣属们,拥上皇帝高位,朕还能够,回到从前那种逍遥自在的美好日子吗?

恐怕到了如今,朕即使想禅让退位,重新将皇帝之位,交还给刘氏手中,也已经无法办到了啊!”

想着,想着,王莽就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太子王临。

知子莫若父。想起四儿子太子王临的表现,王莽不禁有些失望,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

“唉,维持和振兴新兴帝国的重任,太子能够顺利担当,能够维持住朕的千秋大业吗?

太子懦弱无能,喜欢寻欢作乐,眼高手低,才干不足,令人惋惜叹惋。

如果没有贤明的大臣士大夫,大力襄助、辅佐与支持太子,太子怎么能行啊?

要让太子顺利完成,增强新王朝的影响力、号召力向心力的重任,是多么困难啊!

朕什么时候,才能够对太子彻底放心啊!

如今,已经是事不宜迟了啊!

现在,朕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全心全意、忠心耿耿地辅佐太子的忠心大臣,贤明士大夫。

可是,让朕放心、安心的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贤明士大夫,究竟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呢?”

王莽越想越烦恼,越想越忧郁。

王莽又连饮了几口浓茶,努力振作起自己的精神。王莽开始一边思索着,一边开始书写起招贤的圣旨。

王莽希望,能够迅速召集天下的贤士大儒,担负起辅佐帝国储君的重任。

然而,王莽为太子王临,延请师友所走的第一步棋,就遭受了挫折。

不久,王莽所派遣的数位钦差大臣,驾着四匹马的安车,雷厉风行地从京师常安,出发了。

钦差大臣们,带着新王朝皇帝的诏书和印信,前往全国各郡各封国,去召请、迎接天下知名的儒家大儒,贤明士大夫,前往京师常安,去辅佐新王朝太子。

钦差大臣前行的第一站,就到了彭城(江苏省徐州市)。

钦差大臣王侃,打算在大儒龚胜的家里,拜授龚胜,为师友祭酒,迎接龚胜,上京任职。

当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光禄大夫楚国人龚胜、太中大夫琅邪郡人邴汉,都因为不满,大司马王莽的专权,而上书太皇太后,请求辞职,退休回家。

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此举,去除了王莽擅权的障碍,正中王莽的心意,王莽当即答应。

当时,王莽就请太皇太后颁布策书,诏令龚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说道:

“两位爱卿:

哀家实在不忍心,用官职上的事务,来烦扰两位年高德劭的贤明士大夫。

请你们两位大夫,好自为之,修养自己的品德,严守正道,以终天年吧!”

汉朝廷对龚胜、邴汉两位大夫,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遣送他们,回家养老。

那时,得知新王朝的钦差大臣王侃一行,到达彭城以后,彭城郡太守、县府高级官员、三老、郡县属官、行义等人,包括龚胜的弟子一千多人,都到大儒龚胜所住的街巷,去隆重迎接,钦差大臣王侃。

大家把聆听钦差大臣王侃,当面宣读皇帝的诏书,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钦差大臣王侃,当初打算,让龚胜亲自站在大门外面,见识这个盛大的场面,恭恭敬敬地接受皇帝的圣旨。

不料,龚胜坚守气节,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忠于汉室的志向,向王莽这一个大新王朝皇帝,表示归顺。

于是,龚胜声称,自己的病情十分严重,不便接受新皇帝聘请的旨意。

龚胜吩咐亲人,把他的病床,放到卧室门西侧的南窗之下,把他的头部,朝向东方。

家人们慎重其事地给龚胜穿上,当初大汉朝廷光禄大夫的官服,如同当初,儒家始祖孔圣人生病,别人来探望时的装束一样。

钦差大臣王侃,知道皇帝尊敬龚胜,不敢违背王莽的旨意,不好强迫他。

钦差大臣王侃,只好无可奈何把王莽的诏书、师友祭酒的绶带及师友祭酒的印信,交给龚胜。

钦差大臣王侃还把皇帝赏赐龚胜的四匹马驾的安车,也安放在院子里。

钦差大臣王侃上前,恭恭敬敬地向龚胜致意说:

“先生啊:

圣明的新朝未曾忘记先生。朝廷制度的厘订,还没有最终完成,等待先生前去主持。

陛下谦虚地请教先生您,运用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够安定天下,使天下太平呢?”

龚胜谦逊地推脱道:

“钦差大人:

老夫向来愚昧,迟钝,不受人重视。

加上如今,老夫年纪老迈,而又身染重病,命在旦夕。哪里能够想到什么治国的良策呢?

如果老夫如今拖着病体,随钦差大臣阁下上道,一定死在途中,有伤陛下爱贤的英明,实在是极端无益!

请大人体谅老夫的困难处境,不要逼迫龚胜!”

钦差大臣王侃要挟着,继续劝说龚胜,甚至要把印信,强行佩戴到他的身上去,希望能够让龚胜高兴地答应。

龚胜却总是拒绝,坚决地予以推辞。

钦差大臣王侃最终无计可施,只好停留下来,并飞马奏报王莽道:

“陛下:

现在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龚胜先生确实有病,又缺少气力。

是不是可以等到秋季凉爽时,再请龚胜先生动身,上京呢?请陛下指示!”

王莽当然不愿,被人说成不近人情,有伤他爱贤的英明,于是下诏允许。

钦差大臣王侃每隔五天,就与郡太守等官员一道,去问候龚胜的起居和身体,关怀无微不至。

钦差大臣王侃与郡太守等官员一道,还说服龚胜的两个儿子以及龚胜的学生高晖说:

“诸位少爷:

朝廷这么虚心地用爵位和封地,等待龚先生前往首都常安任职,担任师友祭酒,辅佐太子,实在是皇恩浩荡。

龚胜先生虽然身患疾病,但也应该移住到驿站官舍里去,表示确有应征进京的诚意。

这样做,先生必将为后代子孙,留下封爵和采邑等巨大的家产,先生何乐而不为呢?”

高晖等人,把钦差大臣王侃的话转告龚胜。龚胜自己知道推辞,已经没有用了,便对高晖等弟子说:

“孩子啊:

我接受大汉朝廷的厚恩,无法报答。而今,我年已衰老,随时都会埋入地下。

从道义出发,岂可以一身而侍奉两姓君王呢?在地下我将如何去面对故主呢?”

龚胜于是吩咐儿子们为自己准备后事说:

“孩子们啊:

我意已决。我死了以后,衣服只要能够包住身体,就够了,棺材只要能够包住衣服,就够了。

不要像时下流行的风俗一样举行厚葬,在墓上动土,种植松柏,建立祠堂!”

叮嘱完后事,龚胜知道自己无法拒绝新王朝的强行征召,就不再喝水吃饭。

历时十四日,龚胜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九岁。

一代有节操的士大夫龚胜,就这样用死亡,拒绝了新王朝当权分子高官厚禄的诱惑。

新王朝有气节的士大夫,高山仰止,景慕不已。

王莽一心一意,下旨征召的全国有名望的贤良人士,儒家大儒,还有琅邪郡人纪逡、齐郡人薛方、太原郡人郇越和郇相、沛郡人唐林和唐尊等贤明士大夫。

他们都以深明儒家经典,行为谨慎端正而闻名当世,受到人们的尊敬,也受到了王莽的重视。

纪逡、唐林、唐尊等士大夫,最后都接受王莽的征召,在新王朝作官,被封侯爵,受到王莽的崇信,历任公卿,得以位尊权贵。

唐林曾经多次上书,规劝王莽,纠正朝廷的过失,有忠诚正直的品质。

唐尊则身着破衣服,脚穿磨出洞的鞋子,假冒俭朴,自命清高,享受虚名。

郇相则是王莽的太子王临的四友之一。

郇相去世以后,太子王临派人,赠送随葬的衣被给郇相。郇相的儿子手攀棺木,拒绝太子王临的赏赐恩惠说:

“太子殿下:

死去的家父留下遗言:‘孩子们,对师友们的馈赠,不可接受,以免伤害父亲清白的名声。’

而今,皇太子自称是家父的朋友,所以我们不能够接受殿下的赏赐馈赠。”

京师常安的士大夫,都竭力称道此事。

王莽又派出安车,去迎接薛方,薛方也不愿接受新王朝的聘请。

于是,薛方通过使者向王莽上书,推辞聘请说道:

“陛下:

唐尧、虞舜,英明睿智,高高在上,还准许民间有巢父和许由的存在。

而今,圣明的主上,正在尊崇唐尧、虞舜的美德,小臣我愿像许由隐居箕山一样,不再入世。”

使者把薛方的奏章,报告朝廷,王莽被薛方这番得体悦耳的话打动了,不再勉强薛方入仕。

当世以廉洁正直闻名的贤才士大夫,还有曾任南郡太守的麋人郭钦,曾任兖州刺史的杜陵人蒋诩等人。

王莽暂居摄政,处理政务时,知道郭钦,蒋诩二人不是他的同志,都曾经以年老多病的理由,免去郭钦,蒋诩二人的官职。

最后,郭钦,蒋诩二人两人回到自己的故乡,闭门不出,在家去世。

当时,天下著名的贤士,还有沛郡人陈咸。

哀帝、平帝在位期间时,沛郡人陈咸以通晓律令,熟悉宫廷制度,在汉朝廷担任尚书一职。

王莽辅政以后,大量更改汉王朝的制度,陈咸很不满意,从心里反对王莽的主张。

等到何武、鲍宣被王莽无辜诛杀,陈咸深感威胁,知道朝廷中没有了他们这些贤士们的立足之地。

于是,陈咸叹息着对友人说道:

“《易经》上说:‘看破时机的变化,果断地采取行动,不要整天迟疑等待,犹豫不决。’

如今,何武、鲍宣等贤良被朝廷无辜诛杀,我也可以走了。”

陈咸便急流勇退,上书朝廷,请求退休去职。汉平帝下旨批准。

等到王莽篡夺帝位以后,急需收买人心,笼络人才。王莽实际上,也很欣赏陈咸的才干和品行,就下旨征召陈咸回朝,当掌寇大夫。

陈咸声称自己有病,不肯接受王莽的邀请。

陈咸的三个儿子陈参、陈钦、陈丰,那时都还在新王朝当官。

陈咸叫儿子们全都从新王朝辞职回家,闭门不出,不跟外界来往,以示对汉朝廷的忠诚。

每年祭路神和年终祭众神时,陈咸仍用汉王朝规定的日子和仪式。

人们不解,问陈咸这样做的缘故。

陈咸解释说道:

“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我的祖先都是汉王朝人,他们怎么知道新王朝祭祀祖先的日子和规矩呢?”

陈咸叮嘱儿孙们,把家中所有有关法令的书籍,都收集起来,藏到墙壁之中,以备将来所需。

那时,被王莽欣赏,想收为己用的士大夫,还有齐郡人栗融,北海郡人禽庆、苏章,山阳人曹竟等人,他们也都是儒家学派的知名士大夫。

但他们最后,也都先后辞去了他们自己在新王朝的官位。

最终,这些贤明士大夫,都以坚持自己的志节,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在王莽的新王朝任职,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受王莽欣赏的当世儒家学派大儒,知名士大夫,大都不接受,新王朝的召见,到新王朝任职,王莽恼怒交加。

王莽心里愤懑,总想用朝廷的威力,去威胁他们,迫使他们接受任命。

然而,一想到这些当世儒家学派大儒,知名士大夫的巨大人气和影响力,避免落下迫害大儒的名声,打乱朝廷召请贤才的计划,王莽又有些投鼠忌器起来。

最终,王莽没有用暴力,去胁迫当世这些儒家学派大儒,知名士大夫。

王莽只好在心中自我安慰道:

“天下熙熙攘攘,皆是利来利往。普天之下,满是逐利之辈,沽名钓誉之徒。朕又何惧,朝中无人呢?”

烦心的事情,接踵而至,王莽慢慢地忘记了网罗天下大儒、士大夫不顺利的那些不快。

当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春季,濒临黄河的各郡,再次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

紧接着,到了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夏季,洪水肆虐,黄河又在魏郡决口,在清河以东数郡,泛滥成灾。

最初,王莽因为害怕黄河决口,会淹没位于元城(河北省大名县)的王姓皇族祖宗的坟墓。

因此,王莽遂下令,召集全国各地的水利专家,贤明士大夫,决定治理黄河的方案。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夏季,黄河再次决口,向东泛滥。王姓皇族祖宗的坟墓所在地元城,却并没有遭遇,黄河水患的威胁。

所以,王莽眼见朝廷财政窘困,最终决定,不再堵塞黄河溃口,也不再谈论,修复河堤、治理黄河的问题。

王莽恐怕至死也没有想到,他放弃治理黄河的这一举措,会成为后来,导致他的新王朝覆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朝廷不再治理黄河,清河郡以东数郡的黎民百姓,都深受黄河溃堤其害,被逼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难民、流民、盗贼。

最终,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流民,纷纷成为盗贼土匪,成为了构成河北流民军,赤眉军等反叛势力的重要成员。

清河郡以东数郡,泛滥区的受灾百姓,对新王朝不治理黄河,不安抚百姓,不体恤民情的行为,怨声载道,反叛自救的情绪,也日渐强烈。

10

烦心的天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边塞的人祸问题,又日趋严重,摆在了王莽的面前。王莽忧虑成疾,无计可施,大病一场,一连休养了很长时间。

到了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二月,到了仲春使节,王莽病体痊愈,心情稍好,决心用大赦的手段,去安抚百姓,缓解人们,对新王朝的不满怨恨情绪。

于是,王莽下旨,宣布大赦天下。

然而,新王朝的大赦举动,并没有能够缓和矛盾,解决民生疾苦等现实疑难问题。

新的难题,很快又摆在了王莽的面前。

11

就在这时,驻扎北方边塞的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等将领,上书王莽,报告边疆军情说道:

“陛下:

臣等在边塞地界,捕得匈奴汗国的斥候,进行详细审问。

匈奴汗国斥候供称,匈奴汗国大军,屡次侵犯边塞,都是孝单于栾提咸的儿子栾提角等人,所指使的。”

王莽闻听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等驻边将领的奏报,勃然大怒。

王莽被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的反间计,冲昏了头脑,根本就没有派人,去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研究。

王莽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公开下旨,召集所有蛮夷各族驻在京师的使节,在长安的街市上,把栾提咸的儿子“顺单于”栾提登,和栾提登的侍卫匈奴武士,统统斩首示众。

后来,逃到匈奴汗国的前孝单于栾提咸,得知自己的儿子栾提登,无辜被王莽杀害的噩耗以后,对新王朝也是十分怨恨,发誓为自己的儿子栾提登,报仇雪恨。

自此以后,匈奴汗国两大首领,大单于栾提知和前孝单于栾提咸,都与新王朝,结下了滔天仇恨。

12

面对国内、边塞的诸多严峻的问题,王莽焦虑忧郁了一段时间,就开始不十分在意了。

只因为此时,新王朝分封功臣宿将的大事,已经完全占据了王莽的心思。

眼见面对国事日颓的处境,王莽并没有用心,去深刻反省和剖析其中的根本原因,寻找破解之计。

王莽依然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通过,分封诸侯,去实现、恢复和建立,尧舜黄帝王朝的理想。

新王朝的有识之士严尤、大司空议曹史范升、国师公刘歆等,无不忧心如焚,担忧不止。

王莽依然一意孤行地,实施着分封诸侯,恢复井田等措施,实施着他自己心中,自认为必将光耀后世的改制伟大战略。

13

那一天,大病初愈的王莽,精神奕奕地驾临明堂(皇家大会堂),布告天下,分封诸侯,并向受封的诸侯授予茅土。

王莽下旨,颁布诏令说道:

“布告天下:

朕本无德行,只因继承了圣祖轩辕黄帝的遗德,得以成为万国之主,君临天下。

朕考虑到,要安定民心,在于分封诸侯,庇护朝廷。划分各州地界,分清区域,安排称职官员,治理地方,使之风俗淳美。

朕追溯并取法,古代圣贤先哲的传统,作为分封的依据原则和实施方法。

《尧典》中记载,中华有十二州,帝王领地以外,有五等地区;

《诗经》中列出十五国,遍布九州;

《殷颂》中有‘包括九州’的话;

《禹贡》中的九州,不包括并州、幽州;《周礼司马》中的九州,不包括徐州、梁州。

帝王对九州的名称,辖地各有更改,说法不一。或张大其事业,或突出其根本。

意思十分明显,他们的共同宗旨,都是相同的。

过去,周朝文王、武王这两王,接受天命,因而有了东都、西都这两都之分。

朕接受天命,治理天下,大致也是遵循,如此的原则。

为了顺应,先祖轩辕黄帝的神圣意愿,朕决定,把洛阳定为新室的东都,常安定为新室的西都。

大新帝国的疆域国土,无论是京师还是地方,都是联合一体,不可分割。

男女贵族,都应该各有,他们自己的封地,以拱卫朝廷。

为了遵从圣贤典籍,按照《禹贡》的记载,朕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九州。

依照周王朝的圣王制度,朕决定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全国共设立一千八百个封国,附城的数量,也是大致如此,用来安置,有功之人。

凡是公爵,一律平等,封一万户人家的百姓,土地纵横一百里。其他爵位,由此等差而下。

侯爵、伯爵每一封国,受封五千户人家的百姓,土地纵横各七十里。子爵、男爵每一封国,受封二千五百户人家的百姓,土地纵横各五十里。

最大的附城,封地为九成,有百姓九百户人家,土地纵横各三十里。

九成以下的附城,每降低一个爵位等级,封地减少两成,直至领有一成土地百姓。

五个等级的附城,其封地总计,相当于一个则的面积。

根据朕的统计和核算,新朝廷已经受封,并已接受新室茅土的功臣有:

公爵十四人,侯爵九十三人,伯爵二十一人,子爵一百七十一人,男爵四百九十七人,总共有七百九十六人;附城则一共有,一千五百五十一人。

至于前朝汉王朝的女性后代,中山国的承礼君、遵德君、修义君等,一律改封为任。

此外,还有十一公、九卿、十二大夫、二十四元士等等勋旧功臣,也应当适当,予以封赏。

为了确定,各封国的封地所在,朕已经指派了侍中、讲礼大夫孔秉等大臣,会同各州部和各郡,通晓地理与户籍的人士,共同在寿成室的朱鸟堂,商议解决封土问题。

朕多次和诸公、祭酒、上卿一起,亲自检查,并听取他们的禀告,都已通晓他们研究的结果。

朕深知,表扬德行和奖励功勋,是为了光大贤仁;九族亲属和睦,是为了嘉奖亲情。

朕长期不懈地思考,希望考查前人的所作所为,使褒贬分明,好坏明断,百姓得到安定。

只因户籍和地簿等问题,朕安排的有关人员,还没有彻底地调查和测量完毕,无法立即对受封功臣们,授予实际的封地,希望得到,诸君的谅解和理解。

朕特别下旨规定,暂且让你们这些朝廷的功臣,向属于大司农的都内,专领薪俸,每月钱数千,以供你们的不时之需。”

“感谢陛下皇恩浩荡!臣等领旨!”受封的新王朝功臣们,喜笑颜开、兴高采烈而去。

14

然而当时,新王朝粮食歉收,物价飞涨,粮食等物品的价格,涨势惊人,十分昂贵。

受封的新王朝贵族侯王们,每月领取的数千钱,当然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开销。

新王朝上至公爵、侯爵,下到伯爵、男爵、子爵等,遵纪守法的诸侯贵族,大都生活十分窘迫贫困。

有的诸侯贵族,甚至跑到富裕人家的家里,去当仆人婢女,受雇为人做工。

且不说那些,已经被新王朝下旨,剥夺了封爵和采邑的前朝刘氏皇族宗室、诸侯贵族了。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无人不对王莽,充满不满和怨恨。

就是那些,已经被王莽下旨,授予了新王朝封爵的贵族,却长时间也得不到,新王朝授予的封地,也只是画饼充饥。

新贵们从最初的喜悦,充满希望,逐渐发展到,对王莽产生失望,最终灰心绝望。

新贵们从死心塌地的衷心拥戴,转而开始怨恨,王莽的刻薄寡恩和吝啬小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