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临危世抱团取暖 露才华积极问政
南阳郡的豪族大姓,除了以上特征以外,还有以下五个,非常有名,而且不得不说的显著特点。
第一个著名的特点,就是南阳郡一带的豪族大姓,大都卓有见识,重视学问,以书香门第,出仕做官为荣。他们的子弟,也大都有,游学京师太学出仕之风。
西汉王朝之时,学子们读书,实际上非常不易,除了《孝经》、《论语》等典籍,篇幅较小,家家可藏可读以外,“五经”外加各家的经解,大都有几十万言。
而那时的书籍,还大都是以竹简、木牍为主,帛书昂贵又少,以至于一部经书,几车也装不完。
南阳一带的贵族豪族大姓,他们的子弟,只有去京师长安,拜名师授教才行。
同时,游学京师长安太学,也是他们接受正规教育,结交才俊,观察朝廷动向,历练才干,接近上层,登上和投身仕途的终南捷径,甚至是一条必经之路。
南阳豪族子弟刘縯、刘嘉、刘秀、朱祐、阴识、邓禹、刘隆、张堪、朱岑等人,都曾去长安游学,学习过《尚书》、《诗经》等五经典籍。
渐渐地,那些进入太学学习的豪族大姓子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
这一政治势力,是跨地域性的,彼此间,有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甚至共同的性格,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目标。
比如,邓禹曾经,千里迢迢地追投刘秀;冯异独降刘縯、刘秀兄弟;北州将领,在刘秀面临绝境之时,依然毫不犹豫地带来一支支劲旅,投奔刘秀;甚至于,还有很多豪族大姓子弟,舍弃自己的家业,家破人亡,参加聚义,竟然也无怨无悔。
这些举动,都与他们这些人,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有关。
就是以这种共同的理想,加上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形成和组织起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讨伐王莽的强大军队。
他们在战场上,也表现出了强悍、顽强的战斗意志,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情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且,与刘秀求学经历、人生经历都十分类似的很多儒生士大夫,也大都数具有治国之才。
比如,邓晨、李通、耿纯等人。他们起初,虽然都没有,任何为官的行政经验,但初当郡守,都能体察民意,赢得民心,发展经济,稳定大局,考级第一。
第二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宗嫡长子的权威。
首先表现在,豪族族长、家族首领、长房长孙,享有绝对的权威,尤其是家族财产的支配权,和部众军队的指挥权。
豪族首领,一般都是家族大宗的长子长孙。长子长孙,在祭祀和继承权上面,都享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长子长孙,甚至可以拥有,家族大部分的财产,享有对家族部众,以及财产支配的权力。
比如舂陵侯刘敞,就是舂陵侯家族的大宗和族长。舂陵侯刘敞,就以谦俭好义而著称,他把父亲当初,留下的金宝财产,分给家族的诸位堂兄堂弟,深得时人赞誉。
郭皇后(郭圣通)的父亲郭昌,也曾经以让田宅财产数百万,分与其异母弟,而赢得世人的称赞。
可见,长子长孙、豪族族长、家族首领等,具有特殊的支配财产的地位。
而刘縯、刘秀兄弟,起兵之时,却因为不是舂陵侯家族的长房长子的缘故,家财非常稀少,称得上是,家无十户之资。
其次是,家族的长兄长孙,在整个家族中,也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影响力。在家族长兄长孙的带领下,族人宾客,也心甘情愿地与之,生死与共。
再次是,就是兄死子承,从弟们也很难继承,兄长的家业和事业,而是有大宗的嫡长子、嫡长孙继承。
比如后来,当刘秀在平定北方割据势力的战事中,突然失踪,生死未卜之时,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立即去寻找,刘秀的儿子之类的合法继承人,而大家首先想到的,竟然是立即派人,去南阳宛城,迎接刘秀的大哥刘縯的未成年的儿子刘章和刘兴,让他们兄弟俩,成为家族军队的新主人。
就是对大哥刘縯,亲手创立的六部子弟兵,刘秀作为刘縯的小弟,其实对大哥刘縯直属的六部兵,也并无太大的影响力。
甚至,刘秀对大哥刘縯的六部兵的势力,也有些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刘縯死后留下的南阳六部兵,在日后刘秀,统一天下的征途上,反而成为了刘秀的劲敌之一,就是这个道理。
刘秀的二姐哥邓晨,也因为不是邓氏家族的长房长孙的缘故,而无法担负起,组织和领导邓氏家族,家族人马的职责。
邓氏家族家族人马的实权,却掌握在属于长房长孙的邓晨的堂兄之子邓奉的手里。
邓奉后来被大司马吴汉所逼,反叛刘秀,主要依仗的,就是邓氏家族自己的宗族人马。
这都是由于汉代,所谓的“文家之礼”的原因造成的。
第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南阳豪族大姓,好理家、善理财、兼顾农商,富和廉,相辅相成。
所以,南阳豪族大姓在地方上的人望,大都很高,大多不是为富不仁,浪得虚名或者沽名钓誉之辈。
史学大家司马迁,也曾经在他的《货殖列传》中,竭力称赞南阳人经商的雍容大度,讲究信用,童叟无欺。
司马迁赞扬说道:
“宛(南阳)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的美名)。
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胜过吝啬小气的商人),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南阳郡的孔氏家族,以铁冶为业,修水利,通诸侯,慷慨经营,南阳人都纷纷效法他们。
司马迁《货殖列传》,总结汉代商人致富时的经验说道:
“廉贾归富。”意思是说:不贪一时之利、讲究信用的商人,能多赚钱,而终久致富。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商人,虽然大多,是逐利之徒,但却也有讲诚信承诺的优良历史传统。
商人经典著作《陶朱公经商十八法》也称:“廉贾经商,取利守义,诚信无欺、货真价实、称准量足。”
第四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关东南阳的豪族,普遍孝廉。民风与士风,质朴谨厚,孝悌仁义,扶微助困,爱仗义疏财,财富能聚能散、慷慨大度,穷奢极欲者罕有。
为富而仁,是当时的民风。以刘秀的外祖父樊重等人,为典型代表,都是一些,十分生动鲜明的例子。
樊重“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樊重父子的典型事例,就是“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这些家族,他们后来,成为刘秀复兴汉室的社会中坚力量,实在是功不可没。
这在古代中国,也属十分罕见的现象。同明末人极度的自私自利,贪婪放纵的腐朽现象,大不相同。
腐败则无能,贪婪则自私自利无度,这也往往意味着,国家与家族的衰落与灭亡。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讲富和仁的关系时,也讲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在这种情况下,两汉之交,以豪族大姓为核心的地主武装队伍,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就是因为他们的队伍,几乎汇聚了天下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杰出人才。
当然到了最后,他们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影响力,都远非赤眉、绿林等流民军,能够可比。
赤眉军、绿林军等流民军,毫无成功希望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一点道理的。
第五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豪强大姓们的家族意识,非常浓厚,又崇尚名节,人人都有血性之勇,喜好争讼。
争讼不过,则报私仇,甚至冤冤相报。有了委屈,他们就散财结客,报仇雪恨。
汉代的宾客,受惠于主人,为报私恩,愿以性命相搏。官方经学,也倡导复仇,对血亲复仇的判决,法律往往是做,宽大处理。
复仇是当时的民风,甚至从官府官吏,蔓延到了民间的庶民百姓。
赤眉起义,最初就源于吕母,为子雪恨,杀吏复仇;刘嘉、刘玄诸兄弟,也是因复仇杀吏,而亡命天涯。
汉代复仇主义,宣扬果敢勇烈的风尚,激励人们,自强自励,有其积极意义。
当然,私相复仇这一点,刘秀并不十分赞同,后来更是下旨,严令禁止,这是刘秀比其他人,更加高明明智的地方。
登基以后,刘秀优待,当初杀兄的仇人朱鲔等人;他多次宣布,可以赦免,敌对的首领隗嚣、公孙述等人;对违背国法,报私仇的人,他大兴牢狱,严厉查处,报杀刘恭的案件。
刘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建立一种,较为公正公平的,以法治国的环境氛围。
积极问政,关心民生疾苦,一向也是西汉时期以来,太学生们的一种优良传统。
何况这些太学生们,将来有机会,在朝廷或者地方上做官,去从事各种行政工作。不关心朝政和百姓疾苦,怎么能行呢?
太学生们的这些优良传统,也养成了刘秀,关心时事和民生疾苦的优良习惯,也是刘秀登基以后,非常重视太学建设、以柔治国、关心民生疾苦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太学游学之时,刘秀就已经表现出了他的聪颖、勤奋、与众不同的政治敏感性,以及过人的政治见识。
刘秀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是太学的同窗们,都非常认可和赞赏的。
在《东观汉记》之中,作者是这样,客观地评价刘秀,在常安太学的那段学习生活的。
“资用乏,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
大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高才好学。
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时会朝请,舍长安尚冠里,南阳大人,往来长安,为之邸,暗稽疑议。”
就是说,每当有什么重要的官场变故,或者朝廷有什么重大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刘秀总是最先去打听了解,然后回到太学宿舍,讲解给同窗们听。
就像如今的大学宿舍里一样,美女、赚钱、逸闻趣事、国际国内大事、球星影星、丑闻杂碎,都是大学生交谈热议的主题。
无论是“茶话会”还是“醇酒会”,大学生谈论的话题,常常都是包罗万象,海阔天空,天南海北的。
如果哪位同学的人气很旺,观点新颖独特,标新立异,发人深省,他一定是这方面的权威,拥有无数的粉丝。
刘秀在太学的生活,也与此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