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封功臣刘秀复汉 始建国任重道远
建元元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日(己未日)这一天,在隆重的登基大典上,刘秀在高邑(河北鄗城的千秋亭)正式宣布,兴复汉室,取得成功,重新恢复汉王朝的国号“汉”,更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刘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世祖“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25年)这一年,称帝的刘秀,已经三十一岁,从当初在舂陵,与自己的大哥刘縯诸舂陵家族子弟,首倡义举反莽,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
刘秀在高邑登基称帝,声称恢复大汉朝廷,实际上宣告了,一个崭新的王朝的诞生。
建元元年(公元25年)七月五日,刘秀开始依照历朝历代惯例,大封有功之臣,以笼络人心,凝聚功臣宿将,对新兴王朝的向心力。
想起邓禹、冯异等功臣宿将的忠诚,以及他们建立的赫赫功绩,刘秀就感动不已,决心给予邓禹、冯异等功臣宿将,厚重赏赐,奖赏邓禹、冯异等功臣宿将的杰出贡献。
当初,刘秀还在艰难创业,以行大司马身份,率领二百余部属,北巡之时,邓禹、冯异等部属谋士,就忠心耿耿地紧紧追随,并高瞻远瞩地为刘秀,制定了中兴汉室的远大策略。
后来,邓禹、冯异等,又为刘秀成功地推荐了吴汉、耿弇、寇恂等数位重要的军政人才。
邓禹、冯异等,还亲自带兵作战,独当一面,独立担负起东征西讨的重任,为刘秀平定割据势力,贡献很大。
如今,登基伊始,刘秀感念邓禹、冯异等僚属将领的功劳,决心给予功臣宿将,以超常的奖赏。
于是,刘秀专门派出奉车都尉傅俊等,担任自己的钦差大臣,“持节”,到前线勉劳前将军邓禹、孟津将军冯异等功臣宿将,宣布对功臣宿将的奖赏。
刘秀下旨,擢升在西部前线,统领西征军英勇作战的前将军邓禹,担任大司徒(宰相),封酂侯,受封一万户人家的采邑。
自从建元元年(公元25年)六月,接受诸生强华所献的“赤伏符”,受命登基以来,刘秀就一反常态,开始痴迷于谶纬符命。
刘秀秉烛夜读,仔细研究诸生强华所献的“赤伏符”等谶纬符命,发现谶纬符命上面,恰有“王梁主卫作玄武”这样的一句谶纬符命之话,大受启发,坚信不疑。
任命邓禹,担任三公之一的大司徒之后不久,选拔任命汉朝廷三公之一的大司马、大司空,这两个朝廷最重要的三公人选,刘秀也想按照“赤伏符”等谶纬符命上面的预言,行事下旨。
建元元年(公元25年)七月十一日,刘秀于是下旨,任命前野王县县令王梁,担任汉朝廷的大司空一职,晋封武强侯。
不想,刘秀下旨任命王梁,为大司空的这一异常决定,却引起了功臣宿将的不满与非议。
一时之间,群臣议论纷纷。当初,高祖皇帝大封功臣,群臣争功的一幕,又将在刘秀建立的这个新兴的大汉朝廷发生。
如果处理不当,新兴王朝的大臣将领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你争我斗而发生的内讧甚至分裂,导致新兴王朝最终覆灭的悲剧,就将在眼前上演。
王梁,字君严,也是最早投奔辅佐刘秀的功臣宿将之一。
王梁是渔阳郡要阳县本地人。王梁很有才干,曾经担任过渔阳郡里的一个小官吏,表现非常卓越。
彭宠受玄汉朝廷使节之命,担任渔阳郡太守以后,慧眼识珠,于是提拔王梁,担任渔阳郡属下的狐奴县县令。
后来,刘秀为了平定河北各股割据势力,于是下令,征发渔阳郡、上谷郡官吏将士从军征伐。
狐奴县令王梁与渔阳郡郡护军盖延、安乐县县令吴汉等官吏,俱听从号令,率领自己的郡县军队,跟随南征,与大司马刘秀,会师于广阿城。
大司马刘秀大喜,下令任命王梁等,为偏将军,各领一军作战,独当一面。
后来,偏将军王梁,配合自己的友军,率军攻陷了赵汉皇帝刘子舆、刘林君臣的都城邯郸。
王梁功劳十分显赫,刘秀遂下令,为王梁赐爵关内侯。
跟从刘秀平定河北僭帝刘子舆后,刘秀另行下令,任命偏将军王梁,担任野王县令。
野王县令王梁,与河内郡太守寇恂,孟津将军冯异等官员将领一道,南拒东都洛阳的玄汉守军,北守天井关等战略要地。
玄汉左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朱鲔等玄汉将领,忌惮河内郡太守寇恂、孟津将军冯异、野王令王梁等汉将,有勇有谋,皆不敢轻易出兵,侵扰他们镇守的地方。
萧王刘秀的后方安定,最终得以,专心致志地讨伐四方流民武装、各路割据势力。
刘秀遂认为,野王令王梁,与河内郡太守寇恂,孟津将军冯异等官员将领,大有功绩,功不可没。
等到刘秀在高邑,登基即位汉帝以后,刘秀准备在汉朝廷设立三公,协助皇帝,处理汉朝廷政事。
于是,刘秀遂与朝廷文武百官一道,开始商讨,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等三公大臣的合适人选。
邓禹作为大司徒人选,刘秀与群臣,对邓禹的人品,才干,韬略,功劳,贡献,皆有目共睹,心中有数,皆无异议。
刘秀此时,朕痴迷于研读谶纬符命,十分迷信谶纬符命《赤伏符》上面的那句“王梁主卫作玄武”的谶纬之言。
于是廷议之时,刘秀心中已有主张,遂力排众议,率先对文武大臣们表态说道:
“诸位爱卿:
大司徒之位,已经设立,诸君对仲华的才干功劳,皆无异议,朕心里十分欣慰。但大司空,大司马之位,还需认真斟酌。
朕研究谶纬符命发现,图谶符命上的‘王梁主卫作玄武’一句,是圣贤先哲之语,乃具有远见卓识的神圣预言。
‘野王’乃卫之所徙,‘玄武’是水神之名,而‘司空’恰是水土之官。
‘王梁主卫作玄武’一句,岂不正应和了圣贤先哲之语,预示了大司空的恰当人选吗?
诸位爱卿,你们还翻来覆去,没完没了,讨论什么呢?”
野王令王梁听了,知道皇帝所说之言的含义,禁不住默然大喜,有一些沾沾自喜的样子。
与会的文武大臣护军朱祐等,听了刘秀之言,心里却都有些不满,对着身边的大臣将领,小声嘀咕道:
“诸君:
野王令王梁大人,虽然的的确确,功劳十分显著,但担任三公之职,功劳能力,则稍显不足,所谓德不配位是也!
陛下自作主张,欲任命野王令王梁大人,为大司空,恐怕王梁大人名不符实,不能够服众,让功臣心生怨恨,损害陛下英明,留下重大后患啊!”
大臣将领颔首称是道:
“护军大人言之有理!我们怎么能够让陛下犯错,留下千古遗憾呢?”
护军朱祐,见大臣将领深有同感,遂出班进言,阻止刘秀的决定道:
“陛下:
虽然俗谚有云,贫寒之辈,不参与富贵者之言;低贱之辈,不参与尊贵者之论。哪怕此君说的是至理名言,人生真谛,也会因自身贫贱无能,而遭人诟病,受到加倍的嫌弃和鄙视。
但为了国家大计,不伤害陛下英明,臣不得不冒天下之大不韪,犯言直谏。
臣私下以为,不是陛下这样的说法。任命大臣,奖励功臣,应该按照他的才干、能力、贡献、功劳,去公正公平处理,才能够服众。
臣等私下以为,陛下不按规矩办事,一味依照图谶符命指引,恐怕众臣不服,冷了功臣之心,带来诸多后患啊!”
刘秀固执己见,不顾护军朱祐等诸功臣的异议,依然下旨道:
“诸位爱卿:
圣哲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件事情,你们就不要众说纷纭,讨论过没完没了。
朕已经有了主张,决定马上下旨,擢升野王令王梁,为大司空(最高监察长),封武强侯。”
朱祐等文武大臣听见刘秀的旨意,心里都有些不乐意。朱祐性格直爽,再次出班抗议道:
“陛下:
万万不可!臣私下以为,陛下偏私,痴迷符命,令人十分疑惑,实不可取。
请陛下恕臣直言,野王令大人,虽然的的确确,功勋赫赫,贡献很大,但野王令的功劳、才干、贡献、谋略等,与其他大臣将领比起来,稍显不足,皆不宜处于三公高位,领导群臣。”
刘秀听了朱祐谏言,依然置之不理,坚持自己的主张道:
“诸位爱卿,你们不要再议了。难道天地神灵的旨意,图谶符命的昭示,还会有错吗?”
众臣不满、怨愤,心中忿忿不平。廷议不欢而散。刘秀心里,也十分窝火,愤怒,怨恨众臣,悖逆君意。
野王令王梁,因朝廷任命大司空,招惹众怒,触怒群臣,心里也惴惴不安,认为自己的功劳、贡献,的的确确不足以担当三公重任,有了退却让贤之意。
对于三公之中的大司马(最高指挥官)一职的人选,刘秀也想按照“赤伏符”上的话语,“孙咸征狄”一句话来行事。
刘秀派尚书拟旨,准备下旨,任命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事,代理大司马的要职。
任命大司马的圣旨草案颁布以后,功臣宿将,越发不满起来。群臣骚然,皆呼不公不平。
平狄将军孙咸,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功劳和贡献,根本就不足以担任三公这样的高职。
平狄将军孙咸,诚惶诚恐,心里担心不已,急忙上书皇帝,向刘秀推辞道:
“陛下:
臣听圣贤先哲教诲说过,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而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
任命大臣,奖励功臣,尤其如此,必须公平合理,让人心服口服,没有非议。
好的奖励制度,能够鼓励上进,罢黜奸猾;坏的奖励制度,将会把忠臣烈士,变成奸佞小人,自树敌人,自毁长城。
所以,臣私下以为,应该按照才干品行、功劳大小、贡献多少来奖赏选拔,才最为合理。
如今,陛下一切都按照,图谶符命行事,不按照才干品行、功劳大小、贡献多少,来评定奖赏,那功臣宿将们,为国立下的功劳,做出的贡献,又有什么用呢?
功臣为此,众说纷纭,忿忿不平,也在情理之中。臣心里十分担心,恐怕陛下这样做,会招惹众怒,引来大祸,有伤陛下的英明,留下污点,请陛下圣裁。
臣愿意担任,次一点的职位,以免朝廷,因此事落下奖赏不公的恶名,私议陛下,是圣公、绿林、赤眉一类的做派,影响陛下的圣明治理和美好声誉。”
刘秀默默地听在了耳里,认为孙咸言之有理,心里担忧起来,于是下旨,褒扬平狄将军孙咸的自谦道:
“爱卿言之有理,说出了奖励的精髓。
的的确确,朕按照符命行事,不按照贡献、功劳,来奖赏大臣,已经招惹众怒,朕必须警醒啊!
奖赏不公,亲佞远贤,任人唯亲,那是圣公、绿林、赤眉一类的做派,朕岂能够,步圣公后尘呢?
赏罚不明,疏远忠良,最终必将触怒功臣,众叛亲离,遗患无穷啊!”
刘秀对平狄将军孙咸的谏言深以为然,心里十分忧虑担心。为了平息众怨,刘秀遂再次颁布诏书,征求群臣的意见道:
“诸位爱卿:
朕受到平狄将军的忠谏,已经幡然醒悟。诏命,任命大司马的圣旨,宣布作废。
请诸位大臣,推举才干、能力、功劳、贡献等,卓越超群,足以领导群臣,辅弼朝政,可为大司马的人选奉上,朕将量才录用。”
群臣的怨怒,稍稍平息。文武大臣遂大多推举,大将军吴汉和景丹两人,为大司马的人选。
刘秀转忧为喜,评价群臣的推荐说道:
“多谢诸位爱卿,为了国家大计,秉公推选贤明士大夫,担任要职,辅弼朝政。你们的推荐,非常合适,朕非常赞赏欣慰。
景将军是北州的大将,功劳显赫,才干卓著,当然是大司马的最佳人选。
然而,朕私下以为,大将军子颜,拥有建立大策的功勋,又诛灭了苗会、谢躬等叛逆,平定了河北流民。两相对比,似乎子颜的功劳,应该更大一些。
按大汉旧制,骠骑将军官衔,与大司马的职衔,基本相当。现在特别恢复,设立骠骑将军一职,以安置功臣。”
建元元年(公元25年)七月七月十六日,刘秀下旨,任命大将军吴汉,担任大司马一职,封舞阳侯;而拜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对其他有功之臣,刘秀也按照功臣宿将的功劳贡献及才干能力的大小,一一予以任命。
刘秀下旨,任命耿弇,为建威大将军;任命盖延,为虎牙大将军;任命自己的大师兄朱祐,为建义大将军;任命护军将军杜茂,为中坚大将军,继续护卫皇帝,保卫行宫。
其他有功将领冯异等,刘秀也大都授予他们,以将军之职,并赐给爵位和封地。
这时的奖赏,才没有陷入偏私,重归公正公平的正轨。人人心悦诚服,君臣同心,新兴的大汉朝廷,这才逐步安定,避免了分崩离析,士庶离心。
原玄汉王朝任命的平原郡郡守,琅琊郡人伏湛,在郡守任上,能够安抚和治理好平原郡郡内百姓,保持平原郡一郡的安宁。
刘秀闻报,大喜。
平原郡郡守伏湛,举郡归顺以后,刘秀也破格提拔伏湛,准备将伏湛调到中央任职,担任尚书一职。
因为大司徒邓禹,率领西征大军,长期在西方战线作战,中央朝廷,缺少宰相(大司徒)统领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不久,刘秀更加了解了原平原郡郡守伏湛的才干品行,知道伏湛,是当世名儒,很有威望声誉和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才能,足以胜任宰相等职位。
于是,刘秀下旨,正式拜伏湛为尚书,命令伏湛,主管修订旧有的国家典章制度,以适应新兴王朝的需要。
不久,刘秀又下旨,提升伏湛,担任大司徒司直(副宰相)一职,行大司徒事(代理宰相),主管朝廷机要。
刘秀的车驾,每每出外,征战四方之时,伏湛就常常担任留守三公大臣,负责镇守中央,总管朝廷各部门,负责处理日常的军政要务,很受刘秀的信任和重视。
大司徒司直伏湛,字惠公,是琅琊郡东武县人。
伏湛家学渊源,祖祖辈辈,都是当世大儒。伏湛的九世祖伏胜,字子贱,就是历史上那个非常有名的济南郡伏生。
伏生(伏胜)是汉初著名的经学家,家学渊源,重视学问,曾经担任秦王朝博士。秦时焚书,伏胜于自己的家的墙壁之中,藏下了《尚书》等珍贵典籍。
汉初之时,《尚书》仅存下二十九篇。伏生以此,教授生徒,于齐鲁之间。
汉文帝之时,汉朝廷开始重视文治。汉文帝遂下令,寻求能治《尚书》等典籍者,伏胜就在汉朝廷的征召之列。
那时候,伏胜的年纪老迈,已经九十有余,年老体衰,不能前去京师长安朝见皇帝。
汉文帝乃专门下旨,派遣大臣晁错等,亲自去到济南郡,去接受伏生的传授和教诲。
因此,西汉时代,研究今文《尚书》的学者士大夫,大多皆出于伏生之门。
当初,在西京长安的太学,游学之时,刘秀也是以学习和研究今文《尚书》,为自己的主要功课,且“略通大义”。
汉武帝时,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客居东武郡讲学。伏孺就把自己的家,迁移到了东武郡居住。
伏湛的父亲伏理,也是当世名儒,学识渊博。伏理曾经亲自教授过汉成帝刘骜,学习《诗经》等典籍,伏理还曾经做过高密王的太傅,能够自成一家学说。
所以说,伏湛家学渊源,学识十分渊博。加之伏湛生性孝顺友爱,很得父亲伏理信任,伏湛很年轻之时,就继承父亲伏理的学业,协助父亲伏理,教授了学生好几百人。
汉成帝时,伏湛依靠父亲伏理的功绩荫庇,做了博士的弟子,进入太学,钻研学问。
经过五次升迁以后,到王莽当政之时,伏湛已经做了绣衣执法,受命督察大奸,升任后队属正(河内郡郡守)。
更始帝登基以后,知道伏湛的鼎鼎大名,就下旨任用伏湛,做平原郡太守。
那时,天下突然兵乱再起,平原郡官吏百姓,都惊慌不安,骚动不宁。
而唯独平原郡太守伏湛,表现得很是镇定安逸,教学行政,都不停止,能够保境安民,保护一郡平安。
伏湛曾经与他的妻子儿女等亲人,谈论自己的理政心得道:
“治理天下,应当以农为本。只因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的生命。
没有粮食,一个国家就根本不能得到治理。
如果一季的粮食,没有收成,国君就会吃不下饭;如今百姓都饿,我们做官的,怎么能够独自饱餐呢?”
伏湛就和平原郡百姓一起,大家一道吃粗粮,节衣缩食,发展生产。
伏湛还把自己的俸禄,也全部分拿出来,送给了乡邻、亲戚。来伏湛家作宾客投靠的,竟然达到了一百多家人。
伏湛家有个管事的伏计伏方,一向很有力气和能力,商量着想为伏湛起兵闹事,割据一方。
伏湛恨管事伏方,蛊惑官吏百姓,破坏平原郡一郡的安宁,立即下令,抓住并杀了伏计伏方,把伏计伏方的人头,悬挂在平原郡城中示众,来晓谕和安抚百姓。
平原郡官民,都信任并归向于伏湛,平原郡郡内,得以保持安定,没有变得动荡不安。
正因为在平原郡守任上,杰出的表现,所以,伏湛被刘秀委任为宰相司直,协助朝廷处理政事。
此时此刻,自称汉帝的刘秀,虽然号称兵强马壮,人心归附,但实际拥有的郡国,还不到全国的一半,而且这些郡国城镇,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北。
刘秀集团,实际攻占和控制的地方,也大多是北方一些中小城市和郡国,说偏安一隅,也没有什么大错。
这对于形势越来越有利,越来越充满自信,雄才大略的刘秀君臣来说,他们是绝不会满足于偏安一隅的局面的,于是开始一统天下的征伐。
不仅仅是那些贤明士大夫,就是那些地方割据势力,流民军的首领人物,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开始着力防备。
后来,局势的发展,也正是如此。
登基封爵仪式,举行完毕以后,刘秀就开始行动起来,于是急不可耐地下令大司徒邓禹,出击关中,攻打各路割据势力道:
“大司徒大人:
玄汉王朝将士,正在与赤眉大军,互相攻击。我们应该抓住两虎相争的大好机会,主动派兵出击,尽快夺取,西京长安以及周围的郡县与城市。”
刘秀没有想到,自己错判局势,急于求成的圣旨,会给大司徒邓禹,带来严重困扰和挫折。
10
接到刘秀的旨意以后,大司徒邓禹,不敢抗拒皇帝命令,就立即率领西征军将士,从汾阴(今山西省荣河县)西渡黄河。
邓禹统领西征军,很快进入了左冯翊所属的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县,加强对长安三辅的玄汉王朝军队,以及赤眉军等各路割据势力的攻击态势。
其时,河东郡已经完全平定。
闻听大司徒邓禹,率领的西征军汉军,兵临夏阳城下,玄汉王朝驻守夏阳县的守军将领中郎将、左辅都尉(北长安市民兵司令官)公乘歙等,惊慌忧虑不已,担心西征军,攻击夏阳县,夺取左冯翊等地,威胁京畿。
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等守将,不敢束手就擒,决心主动反击西征军。
于是,驻守夏阳的玄汉守将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等,立即率领玄汉大军将士十万人,联合夏阳县的地方民兵,在衙城(陕西省白水县东北三十公里)一带布防,企图抵御大司徒邓禹的西征军的大举进攻,阻遏西征军前进。
大司徒邓禹,正在衙城休整,以逸待劳,见玄汉军队主动来犯,心内大喜。
趁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等玄汉将领统领的军队立足未稳,大司徒邓禹立即发令,对玄汉军队,发动猛烈攻击。
左辅都尉公乘歙统领的玄汉大军,有十万人之多,虽然人马众多,但早已经被西征军的赫赫攻势吓破了胆,毫无斗志。
遇到大司徒邓禹统领的西征军的猛烈攻击,左辅都尉公乘歙统领的玄汉大军,很快就失败溃退了。
左辅都尉公乘歙,见势不妙,急忙逃回自己的城池夏阳守卫,集中力量防守,防止西征军攻打城池。
11
此时此刻,玄汉朝廷是祸不单行。
左辅都尉公乘歙,在衙城失败不久,赤眉汉军的主力部队,在赤眉军的大首领御史大夫樊崇、宰相徐宣等赤眉军将领的率领下,已经抵达了西京长安附近。
面对赤眉等路强敌,玄汉王朝君臣,无力应对,灭亡在即。长安三辅的局势,又将面临巨大的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