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七十二回 围东都志在必得 降守将大显威力

第七十二回 围东都志在必得 降守将大显威力

变幻莫测的八月很快过去,转眼之间,就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

九月初六,汉帝刘秀,在东都洛阳前线河阳,听到大司徒邓禹的报告,这才知道,玄汉京师长安失守,已经陷入赤眉军之手,而更始帝君臣,逃离京师长安,不知去向。

得知玄汉王朝,宣告覆灭的噩耗,刘秀是又忧又惊,喜忧参半,决心趁势张扬,自己建立的汉朝廷的威势和恩德。

于是,刘秀及时颁布圣旨,下诏册封更始帝(刘玄),为“淮阳王”,布告天下道:

“制诏天下吏民:

圣公虽出生绿林,但有首倡聚义、诛灭篡贼、保护百姓、宗庙之功,朕特封圣公,为淮阳王,奖励圣公的特殊功绩。

无论官吏百姓,胆敢杀害圣公及妻子儿女等眷属者,罪状跟十恶不赦的大逆重罪相同。

把圣公及妻子儿女等眷属,安安全全地护送到朕的汉朝廷行宫高邑来的,朕将论功行赏,封他为侯爵,赐给封土。”

刘秀希望,以此来争取,那些效忠玄汉王朝的军民,使他们转而归降自己这个新生的大汉朝廷,对自己这个新生的大汉朝廷,给予拥护和支持。

刘秀的诏书,反响很大。

玄汉王朝的宗室贵族,大臣官吏,有了新的依靠,纷纷逃亡河北郡国,前去归顺高邑汉帝刘秀。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已经进入了秋雨绵绵的秋季。眼看秋季即将过去,冰天雪地的寒冬,就要到来,汉朝廷君臣,忧心忡忡起来,刘秀急忙与大司马吴汉等大臣将领商议道:

“诸君:

所谓夜长梦多。如今,严冬很快就要到来,朕担心寒冬之时,天气突变,影响战局,为夺取梦寐以求的东都洛阳,带来严重遗患。朕决定,立即夺取东都,务必在严冬到来之前,取得胜利。”

大司马吴汉等大臣将领深以为然,赞同道:“陛下英明,所言极是!东都在我军的围困之下,已经弹尽粮绝,接近崩溃。我们只需要稍稍用力,东都就会唾手可得。”

刘秀君臣,早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于是刘秀下令道:

“大司马所言甚是!

大司马接令,请立即统领大军,发动攻取东都洛阳的战斗,不要让盗贼,有任何喘息之机。”

当初,为了确保洛阳之战的万无一失,刘秀动员了部下最精锐的人马,部下最著名的战将,参与洛阳之战。

如今,刘秀的进军号令发布,君臣都亲临前线指挥。将士们士气旺盛,跃跃欲试,积极参与攻占东都洛阳的战役。

以前的战略部署依然未变。

刘秀下旨,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担任侧翼汉军主将,率领强弩将军陈俊等汉军将领,驻扎五社津等地,防备荥阳以东的梁王刘永,发动突然袭击,掩护汉军左侧背的安全。

建威大将军耿弇得令,率军主动出击,攻打荥阳、敖仓之间的割据势力,切断外部与东都洛阳之间的所有的联系。

刘秀下旨,命令大司马吴汉,担任主攻汉军主将,率领建义大将军朱祐、廷尉岑彭、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大司空王梁、孟津将军冯异、万脩、刘植、侯进、祭遵、王霸等十一位将军,率领汉军十多万将士,重重围困洛阳,奋力攻打洛阳城池,务必要不惜血本,夺取东都洛阳。

尽管汉军兵强马壮,军力强大,刘秀的军事部署,也十分周密,几乎无懈可击。

但洛阳玄汉守军,凭借东都洛阳,高大坚固的城池、兵精粮足的有利条件,殊死抵抗。汉军进攻洛阳的战事,进行得并不顺利。

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七月开始,一直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九月,汉军数路主力大军,一连围攻了东都洛阳好几个月,都久攻洛阳不下。

汉帝刘秀及汉军诸将,久困东都洛阳坚城之下,心里都焦虑不安,忧心忡忡起来。

东都洛阳,在玄汉守军主将左大司马朱鲔等玄汉将领的固守之下,顽强抵抗,拒不归降,汉军始终也无法攻克洛阳。

而刘秀君臣,有意把东都洛阳,作为自己的京都,对东都洛阳,是志在必得,大有不夺洛阳,誓不罢休的意味。

洛阳战事,纠缠不休,没完没了,刘秀君臣,更加烦心忧心。

刘秀恐惧,久困东都洛阳坚城之下,无功而返不说,如果新的变故突然发生,必将影响新兴汉帝国的稳定,甚至动摇大汉帝国的根基,带来严重的危机。

大司马吴汉,廷尉岑彭等大臣将领,都了解皇帝内心的恐惧,知道刘秀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无病呻吟。

天下的有识之士,贤明士大夫以及刘秀君臣,心里都十分清楚,东都洛阳的重要性。

东都洛阳,地处中原福地,既然号称“东都”,自然而然在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其他任何城邑,都难以相比的。

随着汉末新莽以来,西京长安的逐步衰落,东都洛阳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

实际上,洛阳在前汉末年和王莽新朝时,就已经逐渐成为了超越西京长安的重要大都市。就连新帝王莽,也认为东都洛阳,是王气所在,曾经想要力排众议,迁都洛阳。

洛阳东连齐鲁,南接梁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是天下的五大都市之一,但它现在的优势,是南阳宛城、赵地邯郸、齐地临淄、蜀郡成都这四大都市,难以媲美的。

实际上,此时此刻,西京长安,作为一统帝国的首都,早就已经有了诸多的不便之处。

尤其是,随着西京长安人口的几何级增长,关中粮食的运输与供应,已经成为了王朝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此,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越发彰显的东都洛阳的优势,洛阳的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刘秀和部属的大臣将领亲密的智囊们,心里都十分清楚新兴大汉帝国的窘境、面临的种种危机以及定都洛阳的重要意义。

刚刚在高邑登基称帝,刘秀就十分清楚,虽然自己号称大汉天子,但自己的帝位还不稳固。

从汉室的势力发展来看,也必须选择东都洛阳,作为汉庭的新首都,才更为现实,也更加妥当。

此时,西京长安成为了各方势力的博弈之所,面临的局势诡谲多变,扑朔迷离,也无法作为刘秀汉朝廷京师的首选。

除了势力强大的赤眉军以外,盘踞在西京长安的附近的玄汉帝国的各部残余力量,以及其他或大或小的地方割据势力,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都不可小觑。

尤其是新兴汉帝国的劲敌赤眉军的主力,也已经占据了京师长安,威胁着天下的安宁。

即使将来,新兴的汉帝国,要克复西京长安,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和路程,才能够顺利完成。

这样的话,客观条件上,当然也就不允许,新兴的大汉帝国,把西京长安,作为他们的首都了。

况且,刘秀的汉帝国,是以河北地区的河内郡等郡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迫切需要一个像东都洛阳这样,可以号令天下的中心大都市。

大汉帝国如果能够定都洛阳,就可以充分地依靠,洛阳以及周围郡国的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依赖洛阳在政治版图上的巨大的影响力,来巩固新生的汉朝廷。

何况,关东地区,割据势力众多,一时半会之间,根本就难于平定,怎么可能把西京长安作为帝都首选呢?

而东方地区,更是对手众多,割据势力如云,淮南郡有李宪,琅琊郡有张布,东海郡有董宪,夷陵郡有田戎等等。

定都洛阳,就可以以洛阳作为中心和基地,四面出击,歼灭各方的分裂势力。

既可以向东,扫平东方的割据势力,又可以向西,支援进入关中作战的邓禹大军,扫平关中的赤眉军等各种流民武装,割据势力。

何况,此时的刘秀,还具有很多很多的有利条件呢!

大司徒邓禹入关,向西作战,就已经完全割断了,洛阳玄汉守军,与更始帝朝廷各地军事力量的联系。

在河内郡的大战中,左大司马朱鲔统领的玄汉守军,又遭到一场惨败。东都洛阳,现在早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处在了刘秀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洛阳玄汉武装的军事力量,已经大为削弱了,东都洛阳,似乎已经唾手可得了。也难怪刘秀,是越发的迫不及待了。

于是,刘秀与强华等智囊,研究图谶符命,推五运,认为汉为火德,周(指洛阳)苍汉赤,水生木,木生火,赤代苍,所以君臣一致认为,应该把首都,建在洛阳,方能保证百年国运。

强华等智囊,对图谶符命的分析和推演,更加坚定了刘秀,夺下洛阳,作为新兴的汉帝国首都的决心。

与群臣计议已定,刘秀越发心急火燎,想要尽快收复洛阳,把洛阳置于汉庭的直接控制之下。

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几月以来,汉军数次强攻洛阳,总是不能够见效,对洛阳志在必得的刘秀,更加忧心如焚。

久碰南墙,数次挫折之下,刘秀决心改弦易辙,另觅良机。

于是,刘秀下旨,紧急召见三公大司空王梁,大司马吴汉以及孟津将军冯异,廷尉岑彭等智囊将领,再次商议,攻夺洛阳之策。

会议开始,刘秀就神情落寞,脸色肃穆,忧心忡忡地率先开言,对诸将说道:

“诸位爱卿:

洛阳久攻不下,朕心里十分忧虑。朕担心久攻坚城不下,恐怕必将酿成祸端。

诸君有何建议,能够化解眼前这一危机。请诸君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

廷尉岑彭,成竹在胸,见刘秀忧心如焚,心里也非常焦虑,急忙率先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道:

“陛下:

兵法云,上兵伐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臣私下以为,洛阳城池,十分坚固,兵精粮足,贮备丰富。如果我军继续一味强攻,势必玉石俱焚,军民遭殃,生灵涂炭,我军也会遭受严重损失,恐怕最终得不偿失。

臣反复思量之下,还是觉得,强攻坚城,不是办法,应该尽量采取,和平攻势,力争以招降安抚的方式,来妥善地解决洛阳的问题,才是上上之策。

可是,洛阳玄汉守军的主将,玄汉左大司马朱鲔,却是陛下的杀兄仇人。

既然玄汉守军主将左大司马朱鲔,是玄汉贼人的主犯,陛下至少有上百个合理恰当的理由,必须屠灭朱鲔,要置朱鲔于死地,以为大司徒大人,报仇雪恨。

臣私下猜测,玄汉左大司马朱鲔,明知他自己的难堪处境,知道他当初犯下的严重过失,他当然只有,以死相拼,坚贞不屈地抵抗汉军,来苟延残喘,维持自己以及部众的生命。

陛下英明睿智,常常教诲微臣,对于敌人,最上等的策略,不是屠杀肉体,用暴力征服,而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攻心为上。

如果不能够彻底地消灭敌人,就应该学会容忍和包容他们,与他们和平相处,等待恰当的时机。

微臣一直十分敬佩,陛下远见卓识的教诲,把陛下的教诲,时刻铭记于心。

所以,臣坚持认为,以战促和,用和平方式,收复洛阳,是最高最好的谋略。请陛下圣裁!”

刘秀听后,茅塞顿开,如梦初醒,微笑点头,赞扬廷尉岑彭的建议说道:

“廷尉大人言之有理。问题是,如何以战促和,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呢?”

孟津将军冯异,也慷慨直言,表达自己的意见道:

“陛下;

臣也十分赞同,廷尉大人的建议。臣私下以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并不是什么难事。末将也常常聆听陛下的教诲,心里深有感触。

陛下常常教导臣说道,一个人拥有的宽容的气度,大度的胸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必须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自我克制、砥砺优秀品德的能力和修养才行。

只有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气魄,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才有可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

常言道,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化敌为友,就是最高的谋略。

臣对陛下的这些教诲,一直很是钦佩,铭记于心。所以,臣非常赞同,廷尉大人的意见。

臣私下以为,最好派遣一个,通晓大义,能言善辩的贤明士大夫,担任陛下使节,前去洛阳,说服朱鲔,力争和平解决洛阳。无论于国于民,都是天大的好事。

如果我们君臣,已经竭尽全力了,即使不能够说服敌将,也能够瓦解敌人军心。

因为陛下,已经给予了盗贼们,改过自新,一心向善的机会,那是盗贼们,不知道顺逆,抗拒天兵。最终必然理亏,失掉民心,人心尽失,土崩瓦解,也是可以预料的结局。”

孟津将军冯异冯异,侃侃而谈道。

听了两人之言,刘秀决心更加坚定,当即笑呵呵地赞赏道:“诸君的意见很好,朕大受启发。

朕一向以为,只有那些自以为是、浅碟子的无知家伙,才会自认为,自己的权力无限,强权暴力是万能的。

以致到了最后,这些傲慢无知、狂妄自大的家伙,会徒然制造和增加更多的敌人。

时机转瞬即逝。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天下局势,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发生巨变,怎么能够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呢?

如果我们,不能够心胸宽广地饶恕自己的对手,我军屯兵坚城之下,势必引起,周围强横割据势力的反击,遭受他们打击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

诸君说得很对。洛阳城池坚固,守军力量众多,如果一味地采取强攻,汉军必然会伤亡惨重。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或是同归于尽的结果,城池百姓,玉石俱焚。这些状况,都是朕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好了,多谢诸位爱卿的建议和提醒!朕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了主意,不再忧心忡忡了,请诸君放心。

诸君退下休息,请廷尉大人留下,朕还有些要事,要想与廷尉大人好好交流。”

想通了这些问题,刘秀终于豁然开朗,心情轻松了许多,大力赞扬太尉岑彭、孟津将军冯异的意见道。

刘秀急忙传下旨意,让群臣散朝,留下廷尉岑彭,欲与岑彭,私下研讨军国大事。

是时,刘秀也很有自知之明,自己新即汉帝之位,貌似风风光光,一帆风顺,实际上大汉朝廷,是窘困万分,军食常常不足,还不说其他严峻的挑战了。

依赖河内郡太守寇恂、常山郡太守邓晨等郡的转运不绝,军队将士以及文武百官的生活,才得以勉强地维持正常的运转。河内郡太守寇恂的贡献,更是超出其他郡很多很多。

刘秀非常嘉勉,河内郡太守寇恂供应不绝的功劳和贡献,于是多次颁下玺书,慰劳河内郡太守寇恂等官吏。

不料,刘秀的嘉勉,差点引发了一场危机。

河内郡太守寇恂的门生、茂陵人董崇,察言观色,对刘秀给予河内郡太守寇恂的过度慰劳,不喜反忧,心里十分担心。董崇遂向自己的老师河内郡太守寇恂,提出自己的诚恳建议说道:

“太守大人:

陛下新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君侯在这个时候,却占据着大郡安享太平,内得百姓拥护,外破苏茂等盗贼,功名显赫,威震远近。

学生私下以为,这是奸谗宵小之徒,侧目窥视,给君侯带来怨祸的时候啊!

希望君侯,重视这个问题,不要让陛下疑虑。

以前,萧何奉命坚守关中,明悟并采纳了鲍生的建议,而高祖皇帝果然大喜。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于京索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鲍生眼见此事,很是担心,于是对丞相萧何说道:

‘宰相大人啊,大王暴衣露盖,却多次派遣使者,前来慰劳君者,有怀疑君的心思啊!

为君计划,莫若派遣子孙昆弟,能胜任兵事者,都到大军所在处任职,大王必然更加信任君侯啊!’

于是,萧何听从鲍生计策,汉王果然大为喜悦,十分放心。

君侯啊,现在你率领的,都是你的宗族昆弟。只怕君侯,要以前人作为鉴戒,宜从功成身退之计啊!”

寇恂对门生董崇的建议很以为然,遂上书刘秀,假称自己有病,不能够视事,自请从军,愿意跟从皇帝,一道出征,侍候左右。

刘秀十分机警,从寇恂的上疏中,很快看出了河内郡太守寇恂内心的忧虑不安。

于是,刘秀怎么下旨,安慰河内郡太守寇恂说道:

“子翼啊,河内郡依靠你的治理,而保持安定,怎么能够离开你呢?你就放心治理河内郡吧,心里不要有什么担心和忧虑。”

河内郡太守寇恂,听了皇帝劝说,心不自安,依然几次上书,坚决要求辞职,刘秀都不接受。

河内郡守寇恂,于是遵照门生董崇建议,派遣自己的子侄辈,大哥的儿子寇张、大姐的儿子谷崇等,率领河内郡突击队,担任汉军先锋,为皇帝效力。

刘秀见了河内郡守寇恂,大为放心,十分高兴地称赞他们,一心为国的举动,下旨任命寇张、谷崇等,担任偏将军。

自此,河内郡更加安稳。

见河内郡十分安定,刘秀没有了后顾之忧,心里放心了不少,所以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处理洛阳战事。

廷尉岑彭,为人处世,也十分警觉聪慧,很快意识到,皇帝之所以单独召见自己,一定是想聆听自己对于洛阳战事的看法,研讨一下和平解决洛阳的具体策略,故准备向皇帝畅所欲言,进尽忠言,贡献自己的忠诚和智慧。

廷尉岑彭,不仅与玄汉左大司马朱鲔是故人,而且与玄汉左大司马朱鲔,刘秀的大哥大司徒刘縯,都有很深的交往。

当初,时任大司马的刘秀下令,任命岑彭,为刺奸大将军,派刺奸大将军岑彭,督察各营,督查部属官员将领。岑彭跟随刘秀,随侍左右,平定了河北诸雄,一向很受刘秀的亲信。

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特别奖励刺奸大将军岑彭的功劳,于是下旨,任命岑彭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仍拜归德侯,行大将军事,命令廷尉岑彭,与诸将一道,进攻东都洛阳。

在主将大司马吴汉的统领下,廷尉岑彭,遂与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右将军万修、执金吾贾复、骁骑将军刘植、扬化将军坚镡、积射将军侯进、孟津将军冯异、祭遵、王霸等十二位将军一道,率领所属的各部军马,一道围攻东都洛阳,出力很多。

送别大司马吴汉三公等大臣将领,刘秀、岑彭君臣,刚一坐下叙礼完毕,就立即直奔主题,谈论收复洛阳的问题。

刘秀当然十分了解,岑彭当初与朱鲔曾经有过的那一段,比较深厚的交情。

刘秀心中的主意,已经打定,于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询问廷尉岑彭道:

“君然啊:

朕十分了解,你与朱鲔的关系。你是否能够,冒着生命危险,替朕前去,说服玄汉左大司马朱鲔,归顺我大汉,与朕一起,建功立业,复兴大汉,拯救天下苍生呢?”

廷尉岑彭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慷慨激昂地对刘秀说道:

“陛下英明!

臣一定遵命!陛下爱惜百姓,心胸宽阔,做出的决策,高瞻远瞩,令人敬佩不已!

窃闻陛下,即将命人,前去抚慰洛阳,这实在是避免,生灵涂炭的善举,真是士大夫和百姓之福啊!

臣怎敢爱惜自己微小的生命,敢不受命呢?”

见廷尉岑彭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爽快地答应出使的要求,刘秀大喜,特别叮嘱廷尉岑彭道:

“君然啊:

朕听说,代表君王出使,贵在不辱君命。朕相信君然,出使洛阳,一定能够完成朝廷的使命。

虽然俗言有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但只有朕知道,出使敌国,实际上是危险万分。何况,朱鲔与朕,又有杀兄的血海深仇呢?

所以,朕为君然此行,一直十分担心忧虑。所以,虽然实际上,群臣早有此议,但朕一直不敢,果断做出这个决定。

朕怎么能够,让朱鲔这些叛贼盗匪,伤害朕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呢?”

廷尉岑彭一听刘秀关心自己安危的肺腑之言,心里十分感动,遂安慰刘秀说道:

“陛下:

臣听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臣能得陛下,如此关心爱护,虽死而何憾呢!

请陛下放心,臣没有生命危险。

朱鲔这人,臣曾经与之相处良久,十分了解他的品行秉性。朱鲔虽不与我们同道,但他崇尚节义,重情重义,与定国上公、淮阳王那样见利忘义、见异思迁、首鼠两端的绿林豪杰,很不一样。所以,陛下大可放心大胆,让臣前去,帮助陛下完成一统天下伟业!

臣至始至终坚信,臣一定不辱使命,说服朱鲔成功!及时最终,天不遂人愿,臣有负陛下使命,臣也会让洛阳人心,心系陛下,不会让陛下失望的。”

岑彭承诺道。

听了岑彭的承诺,刘秀十分欣慰。再次反复叮咛几句,刘秀这放心让岑彭前去。

君臣议罢,廷尉岑彭,欣然接受刘秀的旨意,立即动身,单枪匹马,向洛阳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