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表诚心朱鲔归顺 取洛阳刘秀定鼎
廷尉岑彭,返回河阳答应,急忙前去觐见刘秀,把他与朱鲔的交谈情况,以及朱鲔思想上的种种顾虑,一五一十地向刘秀,做了详尽的交流和汇报。
刘秀听后,兴奋不已。他非常高兴地拍了拍岑彭的肩膀,爽朗一笑道:
“岑廷尉,你的任务,完成的很好!你把朕的意思,交代的非常清楚,朕十分感谢你!
欲建大业者,岂能记人小过呢?
廷尉肯定明白,任何一个,追求伟大目标的英雄人物,是绝不会死死地记住,别人的一点小小的怨仇和冒犯的。
只有那些半吊子的虚伪的家伙,才会眦睚必报,会念念不忘,别人的一点冒犯和仇怨啊!
大司马朱鲔,如果肯献城投诚,那他就是朕的部属大臣将领了,官爵等,均可保留,还谈什么诛罚呢?”
刘秀转身,指着身边的滔滔黄河,神色凝重,一脸虔诚地对着岑彭,大声发誓道:
“廷尉大人,黄河水神作证,朕以黄河为誓,绝不食言。否则,天诛地灭!大业难成!”
廷尉岑彭,得到刘秀的保证以后,急忙再次匆匆地回到了洛阳城下,把刘秀的发誓和承诺,告诉了玄汉左大司马朱鲔知晓。
但朱鲔的心里,还是犹豫不决,有些半信半疑。
朱鲔从洛阳的城墙之上,放下一条用绳索做成的软梯,对廷尉岑彭说道:
“岑廷尉,我非常了解,你的为人和品行!如果廷尉大人,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欺骗我朱鲔的话,就请廷尉大人你,顺着绳梯,坦然爬上城来。我好和廷尉大人回府,细细地再商议商议!”
“大司马大人,我说的完完全全是真话,没有只言片语是欺骗大司马的,这有什么不敢的呢?”
岑彭一边说着,一边就走到了城墙边上。他拉住绳梯,毫不迟疑地往上爬去。
刚刚爬了一段,朱鲔就已经看出,岑彭的的确确是真情实意,心里一片赤诚,不是诈欺。朱鲔的心里,一阵感动,一阵感激。
朱鲔立即阻止岑彭道:
“岑廷尉,请你不要再登了!我相信廷尉大人的真心诚意,不是使诈,欺骗朱鲔的!
请廷尉大人回去,告诉建武皇帝,容我先准备一下,与部下们好好商议商议以后,再做最后的决定!”
廷尉岑彭,得到朱鲔的保证,满意而去。
五天以后,玄汉左大司马朱鲔,终于说服了部下坚守洛阳的大部将领。
与部下诸将,商量妥善以后,左大司马朱鲔,决定一探虎穴,亲自到刘秀的河阳大营之中,去一探虚实。
临走之时,左大司马朱鲔,特别叮嘱自己部下的守城将领将军苏茂等人说道:
“将军们,本司马先去河阳,探探建武皇帝的虚实。大家不要为我担心。
只要是为了大家的安宁安全,朱鲔我死不足惜。你等依然严密戒备,着力守城。
如果建武皇帝,背信弃义,我被他们扣留不归,那就表明,建武皇帝这人,不讲信用,无情无义,喜欢运用阴谋诡计,不值得托付我们的终身。
你们就坚守洛阳,与汉军抵抗到底,或是率军南下,前去投奔郾王尹尊等!”
将军苏茂等部下,依然对左大司马朱鲔去河阳大营不放心,继续劝左大司马朱鲔说道:
“司马大帅,你此行是凶多吉少,还是不去为宜,不要白白牺牲司马大人宝贵的生命!”
“怕什么呢!苏将军。我们身在孤城之中,最终也是一死。早死,迟死,都是死!我们怕什么呢?
我们绿林兄弟,都是英雄豪杰,不能让建武皇帝那帮人,小看了我们,把我们绿林兄弟,都看成孬种了!
就是要死,我也想要去看看,建武皇帝,究竟是凭什么,凝聚人心,取得最终胜利的!
黎民百姓,士大夫,部下将领,为什么都会对他,心悦诚服,死心塌地追随呢?
兄弟们,你们好好地坚守城池,不要让敌人钻了空子!我去了以后,军事行动,由苏茂将军,全力主持。”
大司马朱鲔,果断地命令将军苏茂等部将道。
“好!大司马保重!如果你遇害,或是被汉军扣留不放,我们就是拼个鱼死网破,也要斩杀那些背信弃义之徒,与他们决战到底!”
将军苏茂等将领发誓道。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二十六日,玄汉左大司马朱鲔,把自己五花大绑,由廷尉岑彭陪同,一同来到了河阳行宫,去拜见建武皇帝刘秀。
刘秀其时,衣着随意,正坐在榻上,聚精会神地批阅奏章,处理政事。
听见内臣刘安的通报,刘秀急忙丢下手中的奏章,亲自走下殿台,去迎接朱鲔。
刘秀亲手解下,朱鲔捆绑的绳索,没有一点戒备之心,下令亲随刘安、岑彭道:
“廷尉大人:
传旨下去,设宴招待大司马大人,为大司马大人接风洗尘。”
朱鲔感激涕零,心悦诚服,长跪地上,拜服不起道:
“陛下:
臣知道自己,罪业深重。当初,臣一时愚蠢,利令智昏,设计陷害司徒大人和陛下,望陛下恕罪!”
刘秀急忙伸开双手,扶起朱鲔,并为他弹去膝盖上的灰尘,大声抚慰朱鲔道:
“大司马大人:
你为圣公,设计谋略,坚守城池,尽心尽力,是恪尽职守,忠心耿耿的表现,有什么罪过呢?请将军再勿此言。
朕如果能够与将军一道,兴复汉室,抚慰百姓,这是社稷之幸,黎民之幸啊!不知将军,是否有意?
赐将军坐!快,摆上酒席!
朕今天有兴,正好与大司马大人,廷尉大人一道,好好地聊聊,天下大事。”
酒宴很快齐备,刘秀下旨,赐大司马朱鲔与岑廷尉,与自己一道,不拘礼节,君臣同饮。
席间,君臣谈笑风生,气氛融洽。不知不觉中,朱鲔的顾虑和疑心,已经完全消逝。
君臣闲谈一会,刘秀举起酒杯,回敬左大司马朱鲔,赞扬朱鲔守城的功绩道:
“大司马大人,忠于职守,坚守孤城,为国尽忠,真是大大的忠臣!
大汉朝廷,就是需要大司马大人这样的,恪尽职守,忠君为国之贤明士大夫啊!
就像当初,廷尉大人为王莽,坚守宛城城池,尽心尽力,竭尽忠诚,深得伯升大哥的欣赏一样。
朕的伯升大哥,也能不计前嫌,赞赏廷尉大人的尽忠职守,对廷尉大人,加以任用。
你看如今,廷尉大人,不是已经成为了,大汉朝廷的栋梁之才了吗?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朕与廷尉大人,君臣二人,相处快乐融融,配合十分默契。哪里还有什么嫌疑、猜忌呢?
朕推心置腹地对大司马大人说,朕当初,的的确确,对伯升大哥的遇害,悲愤至极,发誓要手刃仇人,以报大哥的在天之灵。
而今,朕已经贵为一国之君,非同往日,当以国家大业,百姓命运为重。如此的话,就不能光是计较个人的恩怨情仇,个人得失了,而是应该考虑社稷大业,黎民百姓的安危了。
朕一向对人至诚,坦率,喜欢胸怀大度的君子,最讨厌虚伪狡诈的行径。
说老实话,爱卿啊,朕如果与大司马大人,兵戎相见,必然会血流成河,让万千无辜的百姓,生灵涂炭,平添无数的冤魂与累累白骨,就会令天下苍生,更加地不得安宁。
相信这种百姓生灵涂炭、玉石俱焚的局面,是朕与大司马爱卿,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所以朕冲破阻力,决定彻底打消,将领们洗劫城池、掳掠发财的梦想,抛弃一切的恩冤情仇,与大司马大人,化干戈为玉帛。
这既是为了天下的苍生着想,也是为了大司马大人的前途,和大司马大人的家族的命运着想啊!
想必,大司马大人,能够深深地体会这一点。
如若大司马大人,能与朕同舟共济,则天下幸甚,百姓幸甚!大司马大人何必担心,个人和家族的前途和命运呢?
朕刚才所说的这些话,都是朕发自肺腑之语,没有一点诳言虚语,违心之言,苍天后土明鉴。
先前,朕曾经当着廷尉大人,对着黄河发誓。
如今,朕愿意重申朕当初的誓言,但愿大司马大人,能够理解朕的心意。言就到此,不再冗叙。
朕与大司马大人,都是堂堂男子,顶天立地之诤诤汉子,言而有信。
何去何从,请大司马大人自己抉择!”
刘秀一脸诚恳之意,与朱鲔娓娓而谈,岑彭也非常动容,感叹不已。
朱鲔听到这里,大受感动,感激涕零,泣不成声道:
“陛下宽宏大量,饶恕臣的罪过,臣十分感动,感激涕零!
臣先前,与廷尉大人交谈,心里还有些将信将疑,不敢相信陛下的宽广胸怀和恢弘的气度。
臣如今,亲耳聆听陛下的教诲,亲眼看见陛下,对待臣民的赤子之心,臣怎么敢不听从呢?
陛下的阔大胸襟,博大胸怀,亘古未见,实在没有那个君王,能够与陛下,相提并论。
请陛下允许臣尽快回去,臣将尽快说服,洛阳全体守城将士,让他们心悦诚服地,一同投效陛下,做陛下忠贞不二的臣子,以报陛下的宠信深恩!”
“好!好!爽快!爽快!大司马大人的爽直表态,真乃英雄豪杰所为。
请诸位爱卿,举起酒杯,为朕君臣的相互了解,捐弃前嫌,复兴汉室,干杯!”
刘秀举起酒杯,率先一饮而尽道。
“大司马大人,你可以随意四处走走,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形。你来去自由,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时机,再回去不迟。
到时候,朕将派岑廷尉,陪你过河。然后请大司马大人,自行率领你的卫士,回到洛阳去!”
“感谢皇帝陛下的宠信!臣一定不负皇恩!若背誓语,必遭五雷轰顶,身首异处,家族覆灭!”
朱鲔大声地起誓道。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朕相信大司马大人的诚意!请大司马大人不用拘束,慢慢地饮用!
廷尉大人,朕不好饮酒,不胜酒力。你替朕,好好地敬敬司马爱卿,与大司马大人尽兴地享用!”
刘秀劝酒道。
大司马朱鲔,果断地做出了决定道:
“陛下,微臣今天,就不再饮酒了!
臣打算,立即与廷尉大人一道回去,说服洛阳众将,一起弃暗投明,匡扶汉室,做陛下的中兴之臣!”
当天晚上,在岑彭的陪同下,大司马朱鲔,重新回到了自己守卫的洛阳城里。
朱鲔回到洛阳城里以后,立即下令,召集自己的部下,召开紧急会议。
朱鲔一五一十,详详细细地把与刘秀交谈的经过,他对刘秀的了解和认识,以及他自己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统统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诸将道:
“诸位兄弟:
建武皇帝,的确非同凡品,值得我们投效尽忠。建武皇帝,宽宏大量,不记旧怨,乃圣明之君!
当初,他对铜马归降之众,就是如此地推心置腹,宽待有恩,看成自己的部属,没有丝毫嫌疑猜忌。
本司马已经打算,放弃抵抗,率领士大夫们,一同投诚,一起归附建武皇帝,匡扶汉室!
兄弟们,你们有何异议?”
将军苏茂,还是有些怀疑,他劝阻大司马朱鲔说道:
“大司马大人啊,知人知面不知心。你敢肯定,这不是建武皇帝的阴谋诡计抑或是缓兵之计?
大司马大人,真的不担心,建武皇帝报复吗?长平之战,秦军坑杀士卒的惨剧,会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呢?
还请大司马大人三思,慎重其事!”
“苏将军,你说的话,不无道理。但据我的观察与了解,建武皇帝,的确不是那种不讲信用,阴险狡诈之人。我相信建武皇帝的誓言和承诺。
如果建武皇帝,真的违背自己的诺言,失信于天下人,杀害我等,谁能够保证,建武皇帝,不会成为更始帝陛下第二呢?
诸君不要再犹豫,我意已决!
我与建武皇帝,曾经有杀兄之深仇大恨。我朱鲔尚且不怕杀戮,你们不过是尽忠职守,服从我的命令,还担心什么呢?”
朱鲔说服苏茂等洛阳诸将道。
“好!我们一切听从大司马的号令!反正,困守洛阳,早迟也是死!
如今投诚,至少还能够多活几天,我们还怕什么呢?”诸将一致同意道。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二十七日凌晨,大司马朱鲔,跟将军苏茂等守城将领,率领洛阳全体守城将士,出城归降了刘秀。
刘秀大喜,心里十分庆幸。
兵不血刃,就能和平地解决东都洛阳的问题,这实在是以智取胜,攻战为辅策略的伟大胜利。
刘秀立即下旨,任命玄汉大司马朱鲔,为平狄将军,进封扶沟侯;将军苏茂等其他守城将领、士卒等,也一一加以任命,妥善进行安置。
后来,扶沟侯朱鲔,被晋封为成德侯,担任了大汉朝廷的少府(宫廷供应部长)高官。
朱鲔成德侯的爵位,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刘秀深谋远虑,既然已经决定,要把东都洛阳,作为大汉京师,当然不愿意失去民心的支持,让洛阳百姓,把自己的建武汉军,看成一股盗匪,让汉军与洛阳官吏百姓,形成对立的局面,进而影响都城洛阳的稳定。
刘秀非常清楚,汉军的现状,知道自己所谓的仁义之师,违反军纪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屠城、烧杀抢掠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因此,刘秀非常担心,汉军进入京师洛阳驻扎之后,将领们故态复萌,报复百姓,掳掠残害百姓的事件,再次发生。
刘秀于是召集大臣将领,三令五申,强调入城的纪律,督促将领们,约束自己的部属,严令不要作奸犯科。
刘秀依然不放心,于是下旨,任命侍御史河内郡人杜诗,负责安抚洛阳百姓,督察军风军纪,处罚违法乱纪的将士官员。
杜诗,字君公,河内郡汲县人。
年轻之时,杜诗就显示出了自己的卓越的理政才能。
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担任普通吏员时,人们就赞扬杜诗,说他人品正直,处事公平。
玄汉建立以后,更始帝下旨,征召杜诗,到刘秀的大司马府中任职,从此成为了刘秀的亲信部属。
刘秀登基以后建武元年这一年的时间里,杜诗就三次升迁,最终成为了侍御史。
如今,进入东都洛阳,刘秀又特别下旨,命令侍御史杜诗,督察军风军纪,严惩为非作歹之辈、邪恶之徒。
虽然建武皇帝刘秀,三令五申,强调军纪,但预料中的违法乱纪的事件,还是发生了。
将军萧广以及其他一些将领,当时率领自己的部队,入住洛阳,接替玄汉大司马朱鲔的防御阵地。
但将军萧广,大而化之,治军不力。萧广还是像从前那样,认为洛阳,曾是所谓的匪区,百姓不思弃暗投明,而是帮助玄汉将领大司马朱鲔,奋力坚守孤城,罪不可赦。
进入东都洛阳之后,将军萧广,放纵自己的士卒,烧杀抢掠,侮辱妇女。
百姓士大夫怨气冲天,纷纷咒骂汉军,如同盗贼一般。
侍御史杜诗,得到报告将军萧广违法乱纪的报告,大惊,心里很是震惊,大怒道:
“陛下三令五申,整顿军纪,严明纪律。萧广居然胆大妄为,公然违背陛下的旨意,肆意残害洛阳无辜百姓,真是岂有此理,胆大包天。
不严厉惩罚,怎么维护朝廷的纲纪和东都洛阳的安定呢?”
侍御史杜诗,亲自率领卫士,来到了萧广的将军府中,下令萧广,立即约束住自己部下的士兵,不得违反军纪,骚扰百姓。
将军萧广,却对侍御史杜诗的命令,不以为然,满不在乎,不以为意地说道:
“侍御史大人,汉军兄弟们,进入匪区,抢夺一点盗贼附逆的一点财务,有什么关系呢?
以前汉军兄弟,进入攻占的城市,对待百姓、官吏,不是也是如此的作为吗?”
侍御史杜诗,见将军萧广,不识大节,拒绝服从皇帝命令,越加愤怒道:
“将军啊,洛阳既然已经归顺汉庭,就成为了大汉子民,理应得到陛下保护。
况且,陛下已经有旨,多次三令五申,强调军纪。你怎么敢公开违背,对抗陛下圣旨呢?
来人啊,给我抓住将军萧广,立即处决,枭首示众,警示那些违法乱纪的将士。”
侍御史杜诗,立即下令随从的左右卫士,执行军法,处死了将军萧广。
大臣将领闻讯,惊恐不已。
处罚完毕,侍御史杜诗,庚即将情况,奏报给刘秀知道。刘秀对将军萧广的所作所为非常震惊,对侍御史杜诗,非常欣慰满意,对杜诗大加赞誉。
刘秀立即下旨,召见侍御史杜诗,赏赐侍御史杜诗木戟,并颁布圣旨,擢升杜诗的职位。
木戟是一种卫队前导所用的,象征威严的刀斧形状的武器。
刘秀此旨一出,驻防洛阳的各部将领闻讯,心里十分震撼,立即约束自己的部将。
汉军将士的暴虐行为,霎时收敛,将领们都约束自己的部下,不敢再出营门,去肆意地骚扰百姓。
洛阳百姓,终于得以安定,保持城市的繁荣。
当初,绿林玄汉,赤眉军进如西京长安,民怨沸腾,鸡犬不宁的场面,不再显现。
10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十八日,在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之后,在东都洛阳官吏百姓、士大夫们,兴高采烈的夹道欢迎中,刘秀的皇帝车驾,在文武百官和侍从武士的护卫下,庄严肃穆、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洛阳城。
在庄重的祭祀典礼之后,刘秀亲自率领自己的侍从大臣,住进了洛阳南宫的漤非殿(却非殿)。
洛阳南宫至洛阳北宫,中央建有大屋,还有复道。三道平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韂。
南北两宫,大约相距七里的路程。
刘秀在洛阳南宫的漤非殿,正式向天下人宣布,汉朝廷已经定都东都洛阳,预示着大汉王朝,已经彻底复兴,很快就将恢复天下太平,四海一统的盛世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