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二十回 一心一意谋久安 君臣同心封泰山

第二十回 一心一意谋久安 君臣同心封泰山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之所以一心一意,想促成刘秀,封禅泰山,除了有借封禅泰山,谄媚皇帝,捞取荣华富贵的私心以外,也有自己的充足理由。

很早以来,每一位封建君王,都把举行封禅大典,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而参与封禅大典的臣民,也会因此,而得到皇帝的赏赐和晋升。

举行封禅大典,历来就被认为,是在国家兴盛的时候,帝王到泰山绝顶和梁父山这一座小山,向天地神灵,受命报功的盛大典礼。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高邑,即皇帝位,复兴汉王朝。

到了如今的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汉王朝复兴,已经整整三十多年。

所以,汉王朝的文武大臣,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都一致认为,皇帝的功勋卓著,是复兴汉室的中兴之主,当然应该封禅泰山,向天帝神灵,禀告汉皇帝的英明治理。

的的确确,经过刘秀君臣以及天下百姓,三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汉朝廷的局面,日趋稳定,社会经济,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

王莽末年,国家哀败没落,动乱不止,百姓血流成河,流离失所的景象,大大地改观。

所以,刘秀建立的这些丰功伟绩,在汉朝廷的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这一些文武大臣们看来,是超越前世的,以封禅的形式,向天帝神灵报功,当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举行封禅大典,不仅有助于社稷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展现,汉朝廷的强盛形象,震慑蛮夷和天下万民,维持官吏百姓的向心力和朝廷的凝聚力。

所以,前年,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之时,司空张纯、太尉赵熹等公卿大臣,就迫不及待地上书刘秀,纷纷建议皇帝,择时举行封禅大典。

其他文武大臣,也群起附和,纷纷向刘秀,呈上奏章,建议皇帝,举行封禅大典。

当时,刘秀身体尚好,头脑非常清醒,态度非常坚决,看待问题也非常准确,为人也非常明智。

刘秀却对汉朝廷,举行封禅大典,持异常慎重的态度,不肯轻易举行,这样的盛大典礼。

尽管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一再规劝,但刘秀认为,汉朝廷如今的发展,距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盛世要求,还相差很远很远,举行封禅大典,向上帝报功,还为时尚早。

然而,事隔两年之后,刘秀却一反常态,最终答应了三公大臣封禅的请求,决定到泰山、梁父山封禅,突然发生了很大的思想转变。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见状,皆惊喜不已,急不可待地谋划封禅事宜。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毕竟是汉朝廷卓有见识的士大夫,不是泛泛之辈。

不久,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就逐渐明白,皇帝之所以做出改变,开始答应,到泰山封禅的请求,其实有着非常深刻、非常深远的原因,也与皇帝的身体状况,密切有关。

而这一点,作为当事人的刘秀,当然更加清醒明白。

于是,刘秀常常与侍候身边的皇太子刘庄和亲密的女婿太仆虎贲中郎将梁松,驸马都尉窦固等人,私下里谈论道:

“孩子们啊,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啊!

朕作为复兴的汉朝廷的最高代表,天下的主宰,大汉皇帝,朕虽然可以,号令自出,政由己出,然而也必须照顾到,公卿大臣和天下百姓的心愿和利益啊!

近些年来,朕步入老年,身体越发不济,而天下并不安宁,也不是臣子们口里所称的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所以朕时常忧心忡忡,寝食不宁。

这样看来,将朕执政多年的成就,向世人和后人展现,的的确确,对于稳定国家,很有必要啊!

而举行封禅泰山这类隆重盛大的国之盛典,就成为了皇朝,展现君王文治武功的绝好舞台啊!

朕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朕有机会,将朕的治理功绩,对天下人呈现,让后人评说啊!”

不经意之间,刘秀对封禅的态度,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言谈举止之间流露了出来。

皇太子刘庄一向聪睿,很快就听出了父皇的弦外之音,急忙对父皇刘秀说道:

“陛下言之有理啊!陛下的功绩,惊天动地,震铄古今。然而,如果由陛下直接提出封禅这样的大事来,岂不是有自吹自擂、邀功求赏的嫌疑和意味,有伤陛下谦逊的美德吗?”

刘秀赞叹道:

“庄儿言之有理。还是庄儿,了解朕的心意。孩子们啊,你们下去吧,让朕好好想想!”

皇太子刘庄和刘秀的女婿太仆虎贲中郎将梁松,驸马都尉窦固等人,看了看父皇,如有所悟,行礼退了下去。

此时,刘秀的心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因为吃了前些年,进谏封禅,遭到训斥的苦头,虽然都已经体察出,刘秀的真实心意,但谁也不敢,率先提出封禅的建议,生怕再次自讨没趣,遭到皇帝训斥。

见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为首的三公大臣,执迷不悟,或者是假装糊涂,刘秀心里,更加着急。

刘秀只好,急急忙忙地亲自动手,去寻觅封禅的依据和理由,好寻找一个恰巧正当的机会,去提醒自己的臣属,让臣属们警醒:

“朕心里很清楚,举行封禅这样的盛世大典,自然是草率不得的,当然应该,找点可靠的依据,或象样的理由来才行的。

一则,可以堂而皇之地展现,朕的文治武功,稳定国家,震慑万邦,安抚百姓,不给人以掩人耳目,自吹自擂之感;

二则,也可以给为朕,自食其言,改变当初一心一意,拒绝封禅的初衷,找一个合适的台阶下。”

想到这里,刘秀轻松了一些,命令皇太子刘庄,搬出皇家藏书,开始专心致志地寻找研读起来。

一代英明的君王刘秀,也不能摆脱,俗人百姓,虚荣爱面子,炫耀己功的心理。

何况刘秀,如今年老体衰,自知来日不多,还有自己深谋远虑的考虑,要借封禅大典,来稳定国家,震慑万邦,安抚百姓,培养汉朝廷官吏百姓,对于新兴王朝的向心力、凝聚力的伟大设想呢!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在沐浴斋戒以后,刘秀夜读谶纬书《河图会昌符》,很是有感。

读到书上那句“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的话,刘秀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道:

“朕整天忙于国事,疏于读书,已经很久都不曾有闲暇,阅读圣贤典籍了。想不到《河图会昌符》里面,竟然包含有如此之多难测的玄机和深刻的哲理啊!”

刘秀一向迷信谶纬,甚至把谶纬,立为汉朝廷的国策,常常按谶纬办事。

那些不信谶纬的大臣,著名士大夫,甚至因为这一点,而受到刘秀的斥责和贬斥。

“《河图会昌符》上面的‘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这些话中,包含的玄机,是如此明显,朕先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这些神秘莫测的‘模糊语’,岂不是对朕,应该及时,到泰山封禅的一种重要启迪吗?”

刘秀读到这里,如梦初醒,警醒自己道。

也难怪刘秀,对《河图会昌符》等符命图谶,是如此的痴迷。那个时代里,君王大臣、官吏百姓的日常意识中,都相信一种,循环论的哲学观点。

而循环论的哲学观点,大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周而复始,循环前进的。

研究这些学问的阴阳家、星相学家、术士们,于是就联系阴阳五行,以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作为五德,认为这五行五德,也是循环变化、不断转移的。

联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上,便是五德的循环发展,和不断转移、变化的结果。

研究这些学问的的阴阳家、星相学家、术士们,于是振振有辞地推论说道,夏王朝属木,而商王朝属金,周王朝自然而然,就属火了。

因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火克金,金克木,所以夏、商、周的变化,就是遵循这个五行五德的相生相克的轨迹,来运行的。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也继承了这个,影响十分深远的五行五德学说,认为新兴的汉王朝,是属于火德,所以应该,崇尚红色。于是,旗帜、衣物等标志性的东西,都崇尚红色了。

《河图会昌符》等符命图谶里的“赤刘”的“赤”,就是红色的意思,表示汉朝廷的“火德”。而那个“九”字,则是表示刘秀的宗法辈分。

在汉王朝皇家的宗族辈分中,按辈分的排行,出生于舂陵侯家族旁支的刘秀,应该是高祖皇帝刘邦的九世孙。

所以,刘秀联系到自己的辈分,理解《河图会昌符》等符命图谶里面的“赤刘之后”,自然而然,就是指他这个汉皇帝刘秀本人了。

按照五行五德的循环规律,“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这些谶语的大致意思就是说:

皇帝此次,到泰山去封禅,就是去接受,天帝神灵的旨意;如果不善于利用这一次封禅大典,那么对于国家和朝廷,就没有什么益处了;如能够认真地利用这一次封禅大典,那么奸邪伪善的人,就不会出现了。百姓安乐,国家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了。

读到这里,刘秀顿然醒悟,恍然大悟道:

“《河图会昌符》这等符命图谶,不是已经,给予了朕,明明白白的启迪吗?

朕怎么能够违背,天帝神灵的启示,不成就封禅泰山,这盛世大典呢?”

自此以后,刘秀已经打定了,封禅泰山的打算,只希望属下的臣子们,能够及时领悟,自己的真实心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