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真相!
这样的疑问才刚刚产生,就听见那名军官继续说道:
“但是由于两人年迈,身体素质较差,在工作过程中,不幸感染瘟疫。”
“可即便如此,两位却依旧选择带病工作。”
“最终因为免疫力太差,情况进一步恶化,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对此,我们报以沉痛悼念。”
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军官的语气不复铿锵,而是充满了无奈与悲痛。
这可是能解决瘟疫的人才啊,而且在中医领域上还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
就这么没了,简直是国家的损失。
“啊?这个军官什么意思?沉痛悼念是用在这里的吗?”
“难道说,两位功勋要活不下去了?”
“你还别说,看两位的样子,真的有点。”
“不会吧,你们别乌鸦嘴啊,不是都说研究出特效药了吗?那赶紧用啊!”
“不行的,特效药从研究到生产,还需要一点时间。而且第一批用药人员必须身强体壮,身体素质尤为突出才行。不然压根承受不了药物的折腾和排异反应。”
“以两位功勋现在的状态,只怕是...”
后面的话他没有继续说,但是大家都理解了。
这两位,只怕是要离开大家了。
然而黄渊却是眼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功德金轮!
这本是李时珍和孙思邈治病救人了一辈子才积攒下来的功德所化。不说别的种种妙用,至少保住两人的身体不在话下。
但是就在刚刚的视频里,黄渊发现原本悬浮于两人头顶,如同煌煌大日,迸发出无尽光芒的功德金轮,不见了!
按理说,只要拥有者不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功德金轮都是不会消散的。
而且李时珍和孙思邈都是难得的心善之人,不然也做不出悬壶济世的举动。
但功德金轮还是消散了。
究竟是为什么?
然而却没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亦或者说,能替他解答的,正在屏幕中受封。
两个小时的不算长,很快就结束了。
大家都沉浸在瘟疫即将消失的喜悦当中,唯一可惜的就是那两位功勋,明明药物是他们发明出来的,但自己却没用上。
何其可惜?
除此之外,就是中医学彻底爆火!
经此一役,大家都知道了,不是中医不行,而是研究中医的人不行!
看看这两位,同样是研究中医的,怎么就没成骗子,而是成了国家功勋?
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学子立志要考上医科大学,弘扬中医。
而一些医科大学,本来是没有中医专业的,此刻也是着急忙慌地赶紧申请该专业。
两位功勋的表现都证明中医领域是一块很可观的学术蛋糕!
一些学校如果研究的好,完全可以凭借这个往上爬一爬,如果自身实力本就不错,甚至有可能晋升成为双一流高校!
至于一些本来就有中医专业的学校,那更是大力支持,全力发展。
一时间,我华夏的中医领域,倒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而有了两种特效药,魔都的疫情再也不是问题,每天新增人数不断下降。从一万五到一万,再到五千,最后一千,最后归零!
至于累计的确诊人员也很好解决,直接用特效药治疗呗!
原本用尽各种医疗手段都需要十几天才有可能痊愈的瘟疫,现在有了特效药,三四天就能痊愈。
可以说,在李时珍的帮助下,瘟疫彻底变成了一种和感冒一样无关紧要的小病!
而在孙思邈的帮助下,瘟疫病毒恐怖的传播性也完全被抑制,只怕很快就能全面清零!
至于一些从海外归来的华夏人,那也不要紧。不管有病没病,咱们都有药可以治。
相信华夏很快就会成为摆脱瘟疫的第一片净土!
随后,就在魔都感染人数全面清零的当天晚上,一个人找到了黄渊——华佗!
只不过这位看起来也不太好,面容憔悴,身如枯槁,垂垂老矣,全身上下都充斥着一股子迟暮之气!
头上的功德金轮虽然还在,却是不如以往闪耀,反而光芒暗淡,看上去尤为虚幻。
“究竟怎么回事?华佗先生快和我说说。”
“小兄弟别急,这不是好事儿吗?”
黄渊无语,研究出了特效药确实是好事。但你们是我带来的,现在都快回不去了,还能是好事?
“他们两个呢?怎么没和你一起回来?”
听闻此言,华佗眼眸深处顿时涌现出一股深切的悲伤。
“死了,都死在了回来的路上。”
“死了?怎么会?不是有功德金轮吗?”
华佗看了他一眼,有些自嘲地笑笑,道:
“小兄弟你还真看得起我们,我只是个两千多年前的医者,放到现在,我所掌握的那些医疗手段根本不值一提。”
“还有他们,距离你们现在最近的李时珍,也有将近四百年的隔阂!”
“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是首屈一指的医者,但是到了这儿,只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
“啊?那你们又是如何研究出特效药的?”
华佗向着头顶指了指,道:“自然是这玩意儿。”
“功德金轮妙用无穷,研究区区一份瘟疫的特效药,自然也不在话下。”
“只是,此举逆乱时空,有违天理。我们都是普通人,承受不起这等因果。”
“所以,金轮破碎,李时珍和孙思邈更是受到反噬,直接身死。”
“我呢,倒是因为水平低一点,做出的贡献也少一点,反噬也小一点,反而逃过一劫。”
“只不过这金轮,也只剩一半了。”
“这...原来,是这样。”当华佗说完一切后,黄渊总算明悟了事实真相。
只是下一刻,一股难以言喻的深切自责就涌上心头,宛如洪水波涛,要将他吞噬殆尽。
原来用功德金轮研究出特效药是会死的!
原来,这就是扭转历史进程的代价。
但是,他们本来都不用死的。
像是李时珍,完全可以守着东璧堂过完下半辈子。
在他死后不久,他的《本草纲目》就会在金陵发刊,他名留青史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完全不用来趟这趟浑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