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心意已决
徐盛看着眼前的斥候,急切问道:“将军派汝何来?”
斥候伸手入怀,取出麴义亲笔书信,双手捧上,回道:“将军有书在此!”
徐盛一把取过书信,拆开来看,随即面露喜色,对门外大喊道:“传吾将令,速速集合两千人马,备足干粮,随吾出征!”
……
高密,麴义坐于主位,手下文武皆在,分坐两侧。
左侧皆文士,以成公英为先,而后依次是崔林和孙乾。
而右侧则以张郃居首,太史慈仅随其后,接下来便是吕岱,王双和范方。
麴义环顾一周,而后说道:“刚刚接到孔北海求援,言海贼管承领兵五千,围攻剧县,剧县兵少,难以匹敌,故请吾出兵救之,诸位可有对管承了解者?”
太史慈听完抱拳回道:“回将军,管承为东莱长广人,然自幼离去,吾之初于郡中做奏曹史,对其有所耳闻。
此人长期盘踞胶县,手下徒众三千余户,于贼中有威信,颇有勇力,先前未听其有大恶,只不知为何忽然进攻剧县!”
麴义听完点头回道:“之前吾与成公军师曾有讨论,认为其乃受他人鼓动,祸乱北海,只为对吾有所牵制尔!
在此之前,吾以命徐盛领兵自广县出,伏于剧县与即墨之间,防止吾大军出动,贼寇从即墨逃走,算算日程,此时徐盛应该已经动身。”
说到此处麴义扫视右边一众武将,缓缓说道:“今孔北海求援,不得不救,不知诸将谁愿领兵前往,以解剧县之危?”
麴义话音刚落,太史慈猛然起身,抱拳回道:“末将愿往!”
其实麴义心中的第一人选也是太史慈,见到其主动请缨,满意道:“子义勇烈,可当此任,与汝五千马步,驰援剧县,彼时若贼兵逃跑,当领兵追之,勿必全歼,以免复叛,还北海清平!”
太史慈听到麴义同意,脸上兴奋,大声回道:“将军放心,必取管承首级以送将军!”
麴义对着太史慈点头示意,而后继续下令,说道:“范方听令!”
范方自从归降以来,自认身份有碍,故行事极为低调,非麴义相问,从不主动开口。
范方听到麴义点名,猛然抬头,面露喜色,起身回道:“末将在!”
虽然范方为降将,但麴义并没有刻意将其疏远,开口说道:“命汝为太史慈副将,与其一同驰援剧县!”
范方听到麴义任命,精神为之一振,神情激动道:“末将领命!
麴义点头,而后看向吕岱。
吕岱乃历史上吴国后期的大将军,麴义对其非常喜欢,遂下令道:“吕岱听令!”
其实在麴义问谁愿意领兵救援之时,吕岱便有心请命,但想到自己乃新归附之人,故心中犹豫,未曾开口,如今听到麴义点名,心中一喜,当即起身回道:“在!”
“命汝领兵五千,直奔胶县埋伏,若管承侥幸逃脱,必然返回,汝可引兵杀之!”
吕岱本以为麴义也会让自己做太史慈副将,不想竟是让自己独立领兵,心中大为感动,忽记起成公英和孙乾当初对麴义的评价,言其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方知不假,当即郑重道:“末将必不负将军所望!”
“战势紧急,汝等即刻领兵出发,不得有误!”
“诺!”
一时间,整个高密大营迅速行动起来。
远处密林之中,一名管承派来的斥候,看着正在集结的大军,心中一惊,快速向剧县方向跑去。
……
剧县,孔融满脸愁容,对王脩问道:“自那日之后,管承一直未有动作,何也?”
王脩对于此事亦是不解,回道:“贼寇颇为奸诈,莫非有何诡计乎?”
孔融叹息一声,说道:“吾担心贼寇以益恩相要挟,逼吾就范,彼时两难矣!”
王脩思索片刻,摇头回道:“益恩被俘已有数日,若贼寇想以益恩为要挟,当早为之,何以拖延至今耶?”
孔融听完感觉有理,点头道:“但愿如此!”而后似想起什么,向王脩问道:“吾之前所说之事,吾以为如何?”
王脩听问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疑问道:“不知府君所言何事耶?”
“表麴义为青州牧之事!”
王脩见孔融重提此事,眉头微皱,回道:“府君何以执意乎?”
孔融看着王脩,表情认真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吾为北海相,却不能使北海百姓安居乐业,屡受战乱,失职也!
虽为乱世,兵祸连连,然北海再吾手中,却无半点建树,凡敌临城,若无外援,皆难自保,管承仅为海贼,领兵五千,吾却不能胜之,羞耻也!
世人皆言麴义背信弃义,然以吾观之,其人颇为光明磊落,知恩图报,若非吾当初对其有收留之恩,北海恐早已归其所有矣。
若吾仍留北海,与其早晚敌对,然以吾之实力,焉能是其敌手,自取其辱也,不若提前离去,以赠人情,若其日后做大,亦好相见!”
“这……?”王脩听到孔融语气颇为坚决,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劝解。
孔融沉吟片刻,下定决心道:“吾意已决,亲自上书表麴义为青州牧,并请辞北海相!”说完当真向案几走去。
王脩见此大急,劝道:“府君三思,不若请众人同来,一齐商议,再做决断如何?”
孔融面无表情,摇头拒道:“吾意已决,休要多言!”说完奋笔疾书。
“唉……!”王脩看到孔融不为所动,重重叹息一声,问道:“董卓乱政,深恨府君,岂能不加害乎?”
孔融听到王脩提起董卓,稍稍停顿一下,而后继续书写,口中回道:“人之命,天定也,是生是死,皆有天意,不可违也!”
王脩听此,再不相劝,眼露迷茫,心中不知自己今后该何去何从。
孔融伏案疾书,手中笔自开始至结束,丝毫不见停顿,洋洋数百言,竟一气呵成,当真不凡!
孔融停笔检查一番,见并无差错,装好封印,唤来一名心腹,再三嘱咐,方才命其离去。